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猴子形象
2014/9/8   热度:970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猴子形象 猴文化在中国民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作为民间吉祥物,猴子得到人们广泛喜欢的原因是“猴”与“侯”谐音。“侯”是中国古代的爵位之一,《礼·王制》载:“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此以后,五爵虽有变化,比如汉代,只有王、侯二等。明代只有公、侯、伯三等。但是中国历代都有侯爵。人们希望升官封侯,为表达这种美好的愿望,中国民间便选择了与“侯”谐音的“猴”为象征。一些幽默诙谐以猴子为题材的吉祥画也正是为迎合世俗心理运用而生。如画一老猴背上驮一小猴,寓意为“辈辈封侯”;画一猴子在树上摘取枝上所挂一印,寓意是“封猴挂印”;若画毛猴跨一骏马而行,则寓意“马上封侯”;这些画面表现了人们对封侯进爵的人生企盼和美好愿望。因此十二生肖中的猴子形象与财源和官运紧密相连。在中国民间备受欢迎。 猴子形象在中国寺庙建筑、民间年画、石窟壁画中都以多种形式出现。敦煌石窟壁画中就发现了多种猴子的形象。据专家考证统计,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三十多只猴子。这些猴子壁画从西魏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敦煌是猴子文化的摇篮。敦煌本地并不生长猴子,但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却出现了猴子的形象。这与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分不开,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陆上丝绸之路干道经过敦煌东往西去。使敦煌成为多种文化的荟萃之地。佛教经中亚传入西域之后,又经敦煌传入内地。猴子文化也随着佛教的传入,在敦煌石窟壁画中生根发芽。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猴子主要分三种形式;一种是佛经里记载的猴子,随着佛经故事被画在壁画上;一种是唐僧取经图中的猴王---孙悟空的形象,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绘于壁画中;另一种则是壁画装饰图案中的猴子,这种猴子壁画使洞窟更加生动活泼。也反映了中国民间对猴子的喜爱。 一、敦煌石窟壁画中佛经故事里的猴子 依据佛经记载,绘制在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猕猴奉蜜图共有四幅,分别绘制于莫高窟第76窟、第98窟;榆林窟第3窟、第12窟;猕猴奉蜜的故事是依据《贤愚经》绘制,内容是说:一位没有孩子的婆罗门教徒邀请佛祖释迦牟尼去他家,佛祖带着弟子在去婆罗门家的途中,一只猴子拿走了释迦牟尼的钵,佛弟子看见后,想前去阻拦,但佛祖劝阻了弟子。这只猴子拿着钵爬到树上,将蜂蜜装到钵里,然后把钵献给了佛祖,佛祖没有接受。猴子将钵里的虫子取出后,再次把钵献给佛祖,但佛祖还是没有接受。当猴子把蜂窝用水洗干净后,再次将钵献给佛祖时,佛祖收下了这个钵,猴子高兴地跳了起来,手舞足蹈。一不小心掉到井里淹死了。 后来,这只猴子投生为婆罗门的孩子,但这个孩子长大后,还是出家为佛门弟子。 敦煌莫高窟北宋第76窟的猕猴奉蜜第七塔变中,猕猴奉蜜的画面生动有趣,榜题清晰可见。佛塔正中墨书榜题:“吠舍城内猕猴奉蜜于世尊,佛即纳之,身心欢喜而作舞,失足陷井,命终生天。此地兴隆第七塔也。”画面从塔左下角开始,用四个画面描绘了猕猴奉蜜的情节。第一组画面;塔外右侧画一只猴子站在大树下,全身是长长毛,两腿弯曲,仰望着大树,高高举着手。象是想爬树采蜜。第二组画面;塔龛内佛祖释迦牟尼坐于莲花宝座上,一只毛猴,双手捧着钵,两腿弯曲,正恭恭敬敬把钵献给释迦牟尼。第三组画面;龛外右下角画一只人面猴身的大猴子,手舞足蹈,弯着胳膊,单腿着地,极似跳胡旋舞,动作敏捷。猴子旁边,有一四方井,在木头做的井框里画一只露出屁股和两条腿的猴子,头朝下像是要掉下去的样子,正在拼命挣扎。榜题云:“猕猴献蜜欢喜作舞陷井。” 第四组画面;上部画猕猴乘云升天,飞天扔着花瓣正为可怜的猴子散花祭祀。榜题云:“猕猴命终得生天上散花供养。”此壁画中猕猴采蜜时的形象是猴,身上长着长长的毛。舞蹈和落井时已接近人形,人面猴身。画师通过猴子这些微小的变化,暗示供奉佛前后的因果关系。同时古代画工寥寥几笔就把猕猴专心一意仰观树上的蜂蜜,虔诚向佛献蜜。引佛受蜜而高兴的手舞足蹈,失足陷井,两腿朝天拼命挣扎等一系列猴子特有的机灵天性,描绘的惟妙惟肖、生动可爱。这幅画是敦煌石窟猕猴奉蜜图中的经典作品。 二、敦煌石窟壁画装饰图案中的猴子 在敦煌石窟壁画装饰图案中,也出现了许多生动活泼猴子的形象,如莫高窟第249窟(西魏),窟顶西披,阿修罗脚下的大海边,画一只鹿在饮水,在稍远的海边,又画了玩耍的猴子,动作滑稽,这两只动物表示善良和智慧。而在中国世俗文化中则附会成“百禄封侯”的吉祥话。在这个洞窟的东披,画了一只大猴子,在树上手搭凉棚眺望着。猴子的机智敏捷,跃然壁上。莫高窟第428窟(北周),主室前部人字披顶装饰图案中共画了五只猴子,其中有两只猴子在一枝有摩尼宝珠的莲花旁行走游戏,猴子面部刻画生动。莫高窟第285窟(西魏)《沙弥守戒自杀品》沙弥乞食场面中,年轻美貌的少女见到小沙弥后,内心感情的冲动,没有用妩媚的形象表现,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在屋顶上画了一只猕猴,以此比拟少女感情上的“心猿意马”。寓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在敦煌石窟群东千佛洞,第7窟(西夏)中心柱背面,涅盘经变中的猕猴,躲藏在人的背后,大张着嘴,手舞足蹈,似哭似笑,画师把猕猴的好动,机敏、调皮,善于模仿的特性表现的活灵活现。西千佛洞第12窟顶部的装饰图案中,有两只猴子,色彩艳丽,刻画生动。除上述以外,敦煌石窟壁画装饰图案中的猴子形象还有许多。这些生动有趣的猴子画面,使整个石窟壁画更加生气勃勃、栩栩如生。 三、敦煌石窟壁画“唐僧取经图”中的猴行者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书中以唐僧取经为题材,结合民间故事,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善于斗争,无所畏惧的叛逆者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他是一个集猴性、人性、神性为一身的统一体,有七十二般变化、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深受人们的喜欢。《西游记》中,唐僧西去取经,孙悟空就是除妖降魔、护送唐僧取经的重要使者。丝绸之路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必经之路,后世民间的艺术画师和当地的一些佛教信徒,为了表达对唐僧西行取经伟大精神的敬仰,他们就以当时流传的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为素材,在佛教石窟、寺院壁画中,创作了许多《西游记》还没有成书前的《唐僧取经图》。据敦煌学专家考证,敦煌石窟壁画中现存《唐僧取经图》六幅。均绘于西夏统治瓜州晚期敦煌石窟榆林窟第2窟、第3窟、第29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其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是榆林窟第2窟水月观音图中和第3窟菩贤变中的《唐僧取经图》。 榆林窟第2窟的《唐僧取经图》绘在“水月观音图”左下方,图中唐僧双手合十、弯腰朝拜观音。唐僧身后,是满脸猴相的孙悟空,一手牵白马,一手遮额远眺,遥望观音,但不行礼。大为不敬之态跃然壁上。马背上没有驮经卷,很显然这幅图表现的是唐僧在西去取经途中,路遇危难求拜观音。画家把猴子顽皮、机敏,野性未泯的性格特征,刻画的惟妙惟肖。 榆林窟第3窟的《唐僧取经图》绘在“菩贤变”中,图中唐僧身披袈裟、双手合十,站在高高的岩石上虔诚遥拜菩贤。唐僧身后,完全猴形的孙悟空也双手合十,抬头仰望,向菩萨致礼。白马背上满载经卷,光芒四射。这幅图表现的是唐僧师徒历经艰险,取经归途中感谢菩萨保佑,向菩萨行礼致谢的画面。图中虔诚礼拜的孙猴子,恭顺机敏。 纵观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六幅《唐僧取经图》,其内容、表现手法基本一致。取经图大都绘于观音图中,显然是以观音菩萨为保护神。这跟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描述孙悟空路遇险恶,求助观音菩萨的内容相符合。敦煌的唐僧取经图中的孙猴子多为猴相,或似人似猴。既具有人的恭顺、智慧,又具有猴的顽皮、机敏。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敦煌的唐僧取经图,是造就腾云驾雾、本领超群孙悟空的土壤。”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明代大文豪吴承恩写的长篇神话小说 ,而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唐僧取经图》绘于西夏,早于明代《西游记》约三百多年,晚于《西游记》的祖本,五代时创作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约一百年。是目前全国最早的《唐僧取经图》,也是研究《西游记》最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关于《西游记》中,神通广大孙猴子的形象来源,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极高兴趣,众多学者认为孙悟空诞生的故事里除了受中国的传说故事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印度神猴的影响。是多种文化综合影响下的产物,由此更体现了猴子文化的丰富性。 猴子文化渊源流长、文化意蕴深厚,在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猴子的信仰各不相同,但十二生肖中的猴子,无论是在石窟壁画、寺庙建筑、民间百戏、还是神话小说中佰受青睐,都体现出中国民间对机灵活泼、聪慧敏捷、最具人性这一精灵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寄寓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强暴,渴望自由,征服自然、企盼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文:刘艳燕,有删节)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众生迷惑颠倒,贪着五欲六尘,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善,永无间断地造业受报,苦不堪言,如果没有人帮助他、指点他、启发他、教导他,他这种愚痴颠倒可以说是与日加深,很难回头。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