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九级——海清寺塔佛教艺术遗存
2014/9/8   热度:393
浮屠九级——海清寺塔佛教艺术遗存 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花果山风景区大村水库之滨,这里峰峦合抱,碧波千顷,是一处著名的游览区。塔原建在海清寺正殿前,因而称海清寺塔。此塔地处大村,当地老百姓传称大村塔。塔内有瘗入的阿育王“灵牙”,所以又称海清寺阿育王塔。明《隆庆海州志》描述它说:“浮屠九级,矗兀层霄”,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古刹浮屠的规模和气概。旧日的海清寺已荡然无存,但阿育王塔依旧耸立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景区。(见碟盘海清寺塔) 历代相传说此塔乃唐朝尉迟恭所修。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嵌的碑文记载“天圣元年起塔至九年镌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级内安放佛像并碑文天圣九年二月三日碑记”,说明此塔始建于天圣元年(1023年),竣工于天圣九年,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它是江苏省北部现存的历史最悠久、塔体最高的一座浮屠。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1972年9月曾来连考察,认为此塔和河北定县料敌塔时代相当,建筑形制相似,誉称为“南北二巨构”。 海清寺塔1972年经过同济大学、南京博物院勘察小组的考察,对塔与寺的平面布置、塔的外形结构和内部作了详尽的报告,并提出了可行性的修复意见。历经风雨、笈笈可危的海清寺塔于1975年修复完工对外开放,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日海清寺塔古塔穿云、碧波倒影,以它古拙风姿和矗兀层霄的气势,迎接着国内外的万千游客。 海清寺塔置于山门内殿前,平面布置如洛阳伽兰记所载的永宁寺,与唐宋以后佛寺以殿为主的配置方法不同,而海清寺塔建于北宋,其位置虽不在山门殿前,然仍对正中的轴线,不失为中国古寺建筑史上佛寺嬗变中的一例。 塔为八边形,九级八面高40.58米,正门向南,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券门。塔身纯砖结构,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簷、卷刹均为砖砌而成。塔二层以上各层的其余四面均隐出直棂窗形。塔的底层是迭式腰簷,二至九层均是平座迭涩式腰簷。二至八层,外壁内绕以走廊,中砌八边形塔心柱,内设梯级。第一层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南首,第三层在西北首,第四层在东北首。再上梯形各级形成十字交叉形。至第九层无砖柱,无走廊,内部易为八边形室。上置八角形藻顶。 我们一进入花果山景区的山门,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水库之滨古塔的身影,成为花果山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人形容它:“上观似从天而降,迴彻清霄,下看似从地涌成,宝堂连海。”海清寺塔继承了宋《营造法式》中的优良传统,巧作精构。塔址和塔基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处理,虽经近千年的风风雨雨和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大小小的十八次地震考验,至今仍未见不均匀的下沉和倾斜现象,岿然屹立,正应了塔门楣上的碑文:“根深固蒂”。 根据同济大学的观察,从当前海清寺遗址的平面布置,仍可恢复当年的旧观。塔位于寺前,对正中的轴线。它的后面是山门三间,额名“海清寺”。进内正殿三间,左右东西配殿各三间。均系单层硬山造。按照我国佛寺北魏旧法,塔整个建筑结构合理严密,作风雄浑凝重。 从塔内部结构看,塔内第一层至第八层皆有八边形塔心,四面设佛龛,供奉佛像。建国后各层佛像已流落散失,荡然无存。 关于塔的建造年代,民间传说为唐,《明唐伯元游青峰顶记》所述:“夜宿于老君堂,堂祀老君,在青峰下十余里,其右有破寺,寺前有塔,起梁宋间”。这里的梁当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塔内铭文有“大唐第二之尊”的称谓。《海清寺塔柳峦记碣》中有“天圣元年岁次癸亥,十月……”“添兴释迦其身舍利阿育王灵牙宝塔”。这是始建的时间,塔的二层碑记为“时圣宋天圣丙寅”(四年1026)。第五层东南西碑记“至九年镌名于阿育王塔第三级内安佛像并碑文”说明此塔如建于天圣元年至九年竣工。历时九年。 海清寺塔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一个很特殊的建造。根据已发表的镇江甘露寺铁塔、苏州灵岩寺塔、河北密县法海寺塔的发掘报告,塔中的文物都是在塔基中发现的,也就是说在建塔之初瘗入地基的,而海清寺的大批文物却埋在塔心柱内,其铭文为“天圣四年”,说明是在建塔过程中瘗入的。因而我们有理由推测海清寺塔是在原有的塔基基础上,于天圣元年重建的。在塔心柱出土的石棺,从风格上看完全是唐代的风格,而且棺盖断为两截,用石铆钉铆实,可以说是旧物利用。天圣元年的铆峦记碑中明确记载“窃以此塔镇在海城灵基山东南角、大唐第二之尊”,充分说明海清寺塔是建立在“唐”塔的基础之上。 这个“大唐”当指五代十国中的后唐,这就和唐伯元游记中所写的“起于梁宋间”时代相去不远。 2002年,花果山乡以朱开亮为首的十位老人为编修《花果山志》,于海清寺塔发现了一块刻于“大宋建隆元年岁次庚申四月”碑记。建隆元年为公元960年,比天圣元年(1023年)要早63年,此时塔尚在,后倾倒,于天圣元年重建。 在动工修复前,连云港市博物馆对海清寺塔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由王其杰主持,周锦屏等同志参加了发掘工作。在拆补第一层楼梯踏步时,在高出底层地面约2米的踏步下发现一长方形砖室。发掘于11月19日下午结束,瘗入地下近千年之久的一批佛教艺术品又重见天日,为我们展现了宋代佛教艺术的成就及风采。 砖室和石函内共出文物二十七件,现择其珍品介绍如下: 1、石函(石棺) 置于砖室正中,方向南偏东6o,系用整块青砚石雕成,下连须弥座,连盖长90、宽40、高60厘米。石函盖在出土时已断为三节,后部原有细腰三个,函盖呈盝顶状,长89,宽41,前高20、后高13.5厘米。边坡四周浮雕四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出土时石函正按照四神所在方位安置。石函头端的中间阴刻浅线门扉,门扉上有排列整齐的五行阴刻的门钉,门扉上有锁,突出体外,两侧各阴刻直线纹类似窗棂。石函两侧浮雕内容相同的画面:前半部是诸天降十二部天乐来迎佛入涅磐境。前导者掌伞,第二人击钹,第三人执幡,第四人吹法螺;后半部两面各有二小人架扶一顶冠长袍的长者,一为帝释,一为梵天,帝释和梵天后面是佛的十大弟子。有的仰天长哭,有的俯首哀泣,形态各异,极其生动。架扶二人头扎双髻,其余人众头部皆有项光,著宽肩大衣。这是一幅生动的形式别致的“涅磐变图”。石函下连须弥座,浮雕四力士肩扛舍利函,手托函底,上部方枭部位阴线刻缠枝花草如意纹,束腰部位和下部方枭浅刻云气纹。整个石函造型凝重、雕刻细腻、形象生动。石函槽内前部较浅,为13厘米,后部较深,为20.5厘米,全由人工凿成。 2、铁匣 置于石函的深槽内,长方形。连盖长34、宽22、高24厘米,生铁铸成,厚2厘米。盖呈盝顶形,有一对铰链固绊,底铸“工人成遂”四字铭文 3、银棺 置于铁匣前部,棺长20.5、宽8.8至5.6、高10.5至9厘米,重7.5两,出土前用银丝绕扎。银棺前宽后窄,棺盖、棺头和棺身两侧槌揲图案和“涅磐变”。棺头前两侧有槌揲的天王力士像,一执剑一执斧。棺盖上台槌揲佛的涅磐像,边坡四周绕以莲花,前后各有一个、左右各有三个佛的三宝之一的“金刚叉”图饰。棺的两侧,为佛的十大弟子哭泣像,另三人为梵天来降、守护圣灵之像。画面庄穆、形象飞动。银棺下连须弥座,四周镂出云气纹。棺后刻写铭文七行共八十四字,文曰:“海州西市界弟子谢□□与弟谢咏母亲吴氏三娘妹谢一娘男婆姐次男社会新娘张氏八娘新妇李氏二娘来福红莲冯一娘阖家等特发心之愿立等愿心早遂及须□障下生一会结来生之果天圣四年三月廿日”。底部为缠枝莲花。 4、鎏金银棺 揭开银棺,头部置一鎏金银棺,长10.3、宽5.7、高7.5厘米,重3.2市两。鎏金棺盖呈盝顶形,正中为佛的涅磐像,双足露出,边坡绕以缠枝如意纹,鎏金棺前和左右两侧各槌揲一个结跏趺坐于莲台的菩萨像,旋无畏印,棺底为一朵槌揲大莲花。棺后铭文五行共三十三字:“施主弟子沈忠恕与家眷孟氏二娘于天圣四年丙寅岁四月八日安葬舍利功德记。”(图碟盘2609) 5、银方匣 置于银棺尾部,6.8×5.4厘米见方,重1.9两。(图碟盘2580)银方匣左右各有铰链,后部有双铰链,前有锁绊,盖呈盝顶形。匣下有座,座下有四腿。银匣盖上铭文为“佛真身舍利两颗永同供养进士傅昙一家发心共施。”匣前铭文:“阖家等施傅昙男安仁傅氏大娘傅氏二娘傅氏三娘同达妻孟氏四娘与女儿同施”,匣后铭文为“大宋国海州西市界进士傅昙天圣四年四月八日安。” 6、银精舍 出土时置于铁匣内后部。长10、宽3、高6.5厘米,重1.9两。银精舍内安放一长方形木莲座,上置一木刻“佛牙”,衬垫朽烂了的纺织品。出土时由于年代久远,木莲座朽坏,无法恢复原貌。银精舍前后各辟一门,门两侧各槌揲一护法托塔天王像,四围环以波浪纹。精舍两侧每边各开三个3×1.7厘米长方菜窗扇。盝顶形舍顶和两侧槌揲精美的缠枝如意纹.另外伴出的还有青瓷葫芦瓶、鎏金铜佛、铜兽、银圆盒、佛骨、佛牙、琉璃瓶、舍利子等。其中佛牙经鉴定为马牙上颌第三齿化石,而舍利则是珍珠和细粒雨花石。 阿育王塔,因供奉“释迦真身舍利及阿育王灵牙”而得名。“阿育”是译音,即无忧无虑的意思。阿育王是公前266年即位的中印度的一个君王,他原先信奉婆罗门教,刚愎残暴,杀戮兄弟。当了国王后,改信佛教,放下屠刀,施行仁政,成了佛教的大护法,对佛教广泛传播国外出了很大的力。据佛教史记载:为供奉释迦真身舍利子,他在全国各地修了八万四千塔,都叫阿育王塔。西汉末年,西域游僧东渡我国传经,津津乐道讲阿育王建塔的故事,我国才仿照阿育王塔建塔。初期的塔实际是一座坟,是用来埋葬舍利子的。它建有一个平台,平台上建一米多高的坟塔,称为“浮屠”。经过中国的汉化和改造,塔成为寺院宗教建筑中的重要代表,形制各异,成为中国古建筑中一朵奇葩。中国的塔一种是藏经,另一种是藏佛牙,因功用不同而名称各异。其建筑形制和建筑质材也因时代不同而各放异彩,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国有关“佛牙”的记载,最早当推南朝时梁《高僧传·法献传》:“献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以宋元徽三年(475年)发踵金陵,西游巴蜀,道经,获佛牙一枚,又得龟兹国金象,于是而还”;《释氏稽古略》载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条:“帝敕右街僧录备仪仗音乐华迎大相国寺佛牙舍利供养于开宝寺塔下帝制以赞。”海清寺塔出土的石函上的浮雕“涅磐变”图和《释氏稽古略》的记载可以互为印证。唐代石函在镇江铁塔塔基中曾出土过,其作风和海清寺塔石函相比,前者雄浑,后者细腻,端严优美,表现了宋代石雕艺术的时代风格。 这批文物与佛教密切相关。从出土银方匣中两颗“真身”舍利来看,此塔当属“真身舍利塔”一类。千百年来,“佛牙”和“舍利”不知骗了多少善男信女,筑塔、造金棺瘗入地下,顶礼膜拜,永同供养。但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艺术的交流。非常成熟的高浮雕技法、槌揲精美的金棺、银棺,早已把外来的佛教造型艺术和中国的传统手工工艺和皆巧妙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的同修,无论是在家出家,还有私心,还有情执,不但自己本身佛没学好,还常常会在有意无意当中,障碍别人学佛。佛在经典里面一再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就有出离生死、超越轮回的机会;你障碍别人学佛,你这个罪过多重!障碍别人学佛,他自己不知道。他的烦恼习气很重、分别执着很重,一切时、一切处,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看法、想法、做法都是对的,这样麻烦就来了!分别执着很重,他所懂得的佛法全是邪知邪见,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道眼未开。什么叫道眼未开?念念都有私心、念念都有情执,这就是道眼未开。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