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炳灵寺第四窟明代壁画
2014/9/8   热度:249
浅谈炳灵寺第四窟明代壁画 □ 赵雪芬 高庆军 《丝绸之路》 2009年第04期 [摘要]自元代藏传佛教传入后,炳灵寺石窟改造成了藏传佛教寺院,后经明、清两代的经营,活动范围更为广阔,藏传佛教多个教派在此弘法布道,尤以西藏佛教中势力强大的萨迦派和格鲁派最盛。第四窟就是这时期的作品之一,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并有纪年题记,是研究藏传佛教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炳灵寺第四窟;明代壁画;藏传佛教 [中图分类号]K87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71-03 炳灵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羌、氐、鲜卑、吐蕃、汉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和各族争夺的军事要地,这些民族都崇信佛教,炳灵寺依山傍水,山谷幽深,奇峰异石,环境优美,因此,在这里开窟建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石窟开创于晋代,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在1600余年中,前800年受印度外来佛教艺术和中原汉传佛教艺术的影响,后800年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在多种文化艺术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炳灵寺自安史之乱(755)后,沦为吐蕃统治,后曾被吐谷浑、宋、西夏等占有,直至1227年才被元统一,此时正值藏传佛教日渐成熟阶段,派别林立,陆续出现了二三十个教派和教派支系,其中主要有宁玛、萨迦、噶举、噶当等。为了各自的利益,元统治者与西藏佛教僧团建立了互利互惠关系,并把萨迦派教主八思巴奉为国师。在皇室的支持下,藏传佛教蓬勃发展,势力向内地扩展,陇右一带首当其冲,受其影响,炳灵寺变成了藏传佛教寺院,后经明、清两代的经营,至清时佛事活动达到了高峰。这时期没有新开窟,而是建寺和对前代窟龛进行重绘、补塑、重塑,遗迹遍及下寺区、洞沟、上寺区,活动的范围最为广阔,明代遗存的壁画最多,占炳灵寺石窟壁画的2/3以上。第四窟就是这时期的作品之一。 第四窟位于下寺石窟群南端,距原地面30多米高,石窟开凿于唐代,为中小型窟。窟内石雕像为唐代,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窟顶壁画为唐代,窟壁壁画经明代重绘,保存基本完好。窟内东壁有一方阴刻题记“大明国陕西道河州在城居住奉/佛发心彩容信士蒲莲蒲兰/同结良缘党计宗王玉梁洪揭克/供承善世陈简芦应才□□石安/王龙/赵景通宋□/张廷/嘉靖拾陆年二月初八书吉祥如意”。这则题记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绘画年代。现就窟内明代壁画布局、图像、主题作一简单分析。 一、石窟壁画布局 第四窟壁画通壁巨构,分布在石雕造像间,每个造像间上下有两幅图,以主佛为中心,上下、左右对称整齐,排列有序,构图巧妙,全为尊像画,共14幅,即六佛二本尊二护法二祖师二菩萨。上排为佛和本尊像,下排为护法、祖师及菩萨像,上排造像大,下排造像小,上排从主佛右侧起依次是佛、不动密集金刚、佛、佛,从主佛左侧起依次是佛、文殊密集金刚、佛、佛一佛残;下排从主佛右侧起依次是四臂大黑天、宗喀巴、文殊菩萨,从主佛左侧起依次是六臂大黑天、萨迦祖师、四臂观音。 二、图像解读 六佛:上排主佛左侧三尊,右侧三尊。因烟熏此窟上层两尊佛像模糊不清,一尊佛像仅存肉髻,清晰可辨的 有三尊。佛通体黑色或灰色,螺髻,肉髻上有顶严,面丰圆,细眉弯曲,眉间有白毫,弓背眼,双眼皮,双目下视,鼻扁平,嘴角长,唇厚,大耳垂肩,颈有三道纹,外披袈裟,下着禅裙。三尊佛像造型相似:一佛作禅定印;一佛左手托钵,右手作与愿印,立于莲台上;一佛趺坐,左手托钵,右手作触地印。藏传佛教尊像的绘画受《造像度量经》的限制,画师不能随意作画,因此佛像的造型基本一致。佛像没有榜题,很难判断是什么佛,什么组合。 本尊:主佛右侧是不动密集金刚,与之对应的是文殊密集金刚。此二密集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本尊像之二。 不动密集金刚通体浅灰色,三面六臂,怀抱明妃,结迦趺坐于莲座上。金刚面形丰圆,三面黑色、灰色、白色,头戴三叶冠,五官与佛相似,戴圆形大耳环,臂钏,手环,踝环,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右边第一手持法轮,第二手持莲花,左边第一手持摩尼珠,第二手持剑,主双手抱明妃相交持金刚杵。明妃通体白色,一面六臂,戴耳环、项圈、臂钏、手环、腿环,主双臂抱本尊颈部,右边两手依次持法轮、莲花,左边两手依次持摩尼珠、剑。 文殊密集金刚造型与不动密集金刚相似,三面六臂,只是所持法器不同。三面为白色、黑色、灰色,缯带飘于耳际两侧,飘带穿臂飞扬。右边第一手持剑,第二手持箭;左边第一手持青莲花,青莲花上有梵箧,第二手持弓,主双手抱明妃相交执金刚杵。明妃二面六臂,主手臂抱本尊颈部,左、右手所持法器与本尊一样。 护法:主佛右侧是四臂大黑天,与之对应的是六臂大黑天。大黑天(摩诃噶刺)是古印度的军神、战神,传说他是大自在天的化身,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之一。萨迦派尤崇之,八思巴最先把大黑天神传到了北京。蒙元南攻蛮子,忽必烈想依靠佛法,八思巴遣尼泊尔人阿尼哥在涿州兴建大殿,内塑大黑天主从像,并命胆巴在此处修法,《元史·释老》记:“元贞间海都犯西番界,胆巴祷于摩诃噶刺神,已而捷书。”可见,当时八思巴等供奉大黑天是为帮助忽必烈统一政权而进行的活动,造像已经规范化,内地塑摩诃噶刺像之风盛极一时,此后历代帝王都把此神作为保护神供奉。炳灵寺石窟壁画中有许多大黑天像,此两尊大黑天像绘于主佛两边主要的位置上,也说明了功德主对生活的担忧,或因某方面的压力祈求摩诃噶刺神护佑他们。 四臂大黑天一面三目四臂,通体淡灰色,面方形,头戴骷髅五叶冠,黑发直竖,怒目圆睁,大耳垂肩,作呐喊状。宝缯于耳两侧上扬,右手高举剑,左手高举三叉戟,主手臂于胸前,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执颅碗,法器皆为白色。上身袒,腰束虎皮裙,飘带穿臂飞扬,游戏坐于侧卧人身上,形象威猛。 六臂大黑天造型与四臂大黑天相似,一面三目六臂,所持法器不同。右边第一手上举骷髅念珠,第二手持颅鼓;左边第一手高举三叉戟,第二手持绳索;主手臂于胸前,右手执金刚月刀,左手执颅碗。身披象皮,腰束虎皮裙,跨步立于一仰面人身上。 祖师:宗喀巴,萨迦祖师。 宗喀巴头戴尖顶桃形帽,双目下视,外披绿边红色袈裟,下着禅裙,双手于胸前持莲花,右侧莲花上有剑,左侧莲花上有梵箧,结跏趺坐于法床上,这种装饰已形成了定式。 萨迦祖师头戴圆形垂肩红帽,双眼平视,外披红色袈裟,双手于胸前持莲花,右侧莲花上有金刚铃,左侧莲花上有金刚杵,结跏趺坐于法床上。 菩萨:文殊菩萨,四臂观音。 文殊菩萨一面两臂,头戴五叶花冠,项圈,挂珠,臂钏,手环,腿环,踝环,上身袒,下着绿色长裙,飘带飞扬,右手举剑,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结跏趺坐于莲座上。 四臂观音一面四臂,服饰与文殊菩萨相似,主双手在胸前作未敷莲合掌,另右手持念珠,左手持优钵昙花,结跏趺坐,神态慈祥和蔼,姿态舒展自如。 绘画采用传统的线描与平涂法,在红砂岩面上涂了一层淡淡的白色,然后在其上作画。饰色较单调,主要有灰色、石绿、黑色、白色和土红色。线条较粗,但很流畅。每幅图的背光为圆拱形,内无纹饰,外围用绿色卷草纹、花卉装点,本尊、祖师、菩萨的背光外云团环绕。佛、祖师都有法床,壁画的最下边是绕窟一周的黑色卷草纹。用黑色和绿色绘花卉、卷草纹,白色绘法器,色彩对比强烈,主次分明,使画面更加清晰明。 三、壁画反映了藏传佛教史上势力强大的萨迦派和格鲁派 此窟壁画展现了两个不同的教派内容,即萨迦派和格鲁派。从题记看是由多个信士出资完成的,而不是僧人。萨迦派和格鲁派曾势不两立,矛盾冲突尖锐,这样两个教派怎么会平分秋色地绘于一体呢?对于后世的佛教徒来说,他们不在乎这些,他们只信奉传播至他们周围的佛教教义。炳灵寺所在的陇右一带,远离藏传佛教的核心区,虽然自元以后这里改造成了藏传佛教寺院,藏传佛教有二三十个派别,从现存遗迹看炳灵寺有四个派别在此活动过,即萨迦派、噶举派、噶玛噶举、格鲁派,其中噶举派和噶玛噶举派的遗存较少,萨迦、格鲁派的遗存占90%。八思巴从中都到临洮弘法布道,到河州(甘肃临夏)接受灌顶,释迦耶夫(宗喀巴弟子)两次进京都途经炳灵寺。这两个派别的高层人物在此活动,对炳灵寺及周边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影响很大。 萨迦派始于公元11世纪,历史悠久,仅次于宁玛派,为西藏古老贵族昆氏家族所创立,法王世袭。“萨迦”是藏语,意译为“灰土”,因寺院建于一片灰白色的岩石上而得名萨迦寺,其教派叫萨迦派;又因该寺院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的红、白、蓝三色的条纹,又称“花教”。 贡却杰布是西藏最初剃度为僧的“七试人”之一的后裔,建立了萨迦寺,以卓弥的“道果法”为主要传承教法,以后逐渐形成了萨迦教派。其子贡嘎宁布是“萨迦五祖”的第一人。他精研“道果法”的秘诀和修道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果教授”,成为萨迦派的主要教法,在他主持萨迦寺的48年中,萨迦势力渐盛。1246年,萨迦四祖贡嘎坚赞应蒙古阔端王之邀,前往凉州弘法,此次会盟为西藏正式统一于祖国做出了贡献。萨迦五祖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赐玉印。“大宝法王”是元、明两代对西藏佛教领袖的最高封号。1264年,元迁都北京,在中央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西藏政权就归萨迦派掌管,萨迦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八思巴。八思巴在掌管总制院的同时,扩大萨迦势力,在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地建立萨迦派寺院。《释氏稽古略续集》载,1264年八思巴在中都设会度僧,登座传授密戒。《汉藏史籍》记八思巴为尼泊尔、印度、汉地、蒙古、大理、畏兀儿、河西等地的人4000多僧人受戒剃度,为425人担任过授戒堪布。元灭南宋后八思巴弟子到江南,一年之中为947人授戒剃度,这些弟子又传出无数比丘,藏传佛教在内地大盛。藏族形式的造像、塔及用具工艺等传入了内地,内地的印刷、建筑等技术也传入了西藏。由此可知,萨迦派在皇室的支持下对内地及周边地区的影响。萨迦派同蒙元的政治活动,对延续、发展西藏与祖国的关系,推进汉、藏、蒙等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格鲁派是西藏佛教各教派中形成最晚的一个大教派,兴起于15世纪初,是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对西藏佛教进行“宗教改革”后建立起来的,他建立了甘丹寺,标志着“甘丹派”的正式形成。“甘丹”一词在藏文读法上习惯略为“迦鲁”,一般人俗称为“格鲁”,所以,称该派为格鲁派。14世纪后期,由于西藏佛教各派戒律松弛,失去民心,宗喀巴依古持律大德的密意,用黄帽作为重振戒律的象征,于1388年改戴桃形尖顶黄帽,因此,该派又称“黄教”。1400~1409年是宗喀巴积极推行宗教改革的时期,在他大力提倡严守戒律的同时著书立说,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是其平生最重要的著作,显密结合,先显后密,以显为因,以密为果,构成了宗喀巴大师的整个佛学思想体系,在印度和西藏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成功的举办了一个大型的祈祷法会,此后被公认为是西藏佛教界的一个领袖人物。他又派弟子建立了著名的三大黄教寺院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大量刻印佛经,为格鲁派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明代与蒙元一样,也想在西藏寻找一个有势力、威望高的教派来支持他们对藏区的统治。1408年、1414年,明帝前后两次召见宗喀巴进京,由于各种原因宗喀巴都未能成行,弟子释迦耶夫代其进京,被封为“大慈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宗喀巴佛学知识渊博,该派严守戒律,格鲁派在西藏佛教界声誉很高。随着格鲁派势力的日益壮大,西藏许多寺院都改成了黄教寺院,陇右一带也兴建了许多黄教寺院,炳灵寺就是其中之一,周边的塔尔寺、夏河拉卜楞寺等皆为黄教寺院。宗喀巴的传承,后来分为喇嘛和班禅两大转世系统。 炳灵寺石窟现存明代壁画最多,大部分保存完好,壁画大多没有纪年题记,多个藏传佛教教派在此举行佛事活动,壁画叠压层较多,内容复杂,藏传佛教的佛、本尊、护法、菩萨造型多样,名目繁多,都没有榜题,因此在壁画断代、造像辨别上有一定的难度。第四窟壁画有确切的造像纪年题记,为今后研究藏传佛教及其传播提供了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陈庆英.帝师八思巴转[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2]弘学.佛教图像说[M].成都:大蜀书社,2001. [3]弘学.藏传佛教[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如果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们升官发财,这是在搞贪嗔痴,就是在搞六道轮回。凡是正神都不接受贿赂的,更何况是佛菩萨?修念佛法门,你信心清净,阿弥陀佛保佑你,观世音菩萨保佑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诸佛护念,护法神保佑,一切鬼神不敢靠近你身边。真正修行人,心中没有一个恶念。这样的修行人,一定得到诸佛菩萨和龙天善神的护佑。迷惑颠倒的人,心中恶念一个接一个。这样的人,善神远离,妖魔鬼怪就会跟着他。我们做错了事情,在佛门里修点供养,想佛菩萨就保佑我,赦免我的罪了,那是打妄想!佛法是破除迷信,破迷开悟,你要认真努力修学,才会得到佛菩萨的保佑。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