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佛教造像艺术


2014/9/8    热度:384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一:十六国时期坐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二:北魏永兴三年魏阿金造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三:北魏太和七年追远寺众僧造三尊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四:北魏景明四年杜供仁释迦造像

  长安(今西安)自西周以降,是我国历史上传统文化从发展走向强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使得这里从西晋起,就一直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唐代开始出现的佛教十大宗派,除天台宗和禅宗之外,其他八个宗派发祥的祖庭都在长安。

  一、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西安地区先后经历了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夏(赫连)、北魏、西魏和北周八个王朝的统治,除北魏和夏外,其他六个王朝均以长安为都。

  长安最早于西晋出现佛寺。据法琳《辨证论》载:西晋时东西两京(洛阳、长安)有寺院180所,僧尼3700余人。著名的大兴善寺就创建于西晋泰始年间。最早西行求法的朱士行和其后的法显,都是从长安启程西行的。前秦时,皇帝苻坚笃信佛教,迎高僧道安于长安的五重寺,领众数千人,讲经授法。后秦时期,长安佛教盛况空前,僧尼数以万计。皇帝姚兴迎鸠摩罗什于逍遥园,出现了“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的宏大场面。

  西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迄今尚未在西安地区发现,1979年西安市长安县黄良公社石佛寺出土了一尊十六国时期鎏金铜佛(图一),高13.2厘米,这是本地已发现的最早佛造像。佛结跏趺坐于前方后圆并饰有云气纹的台座上,双手作禅定印,束发型肉髻,额头较宽,眼大而横长,颔首微笑,着通肩大衣,领带自右肩绕胸搭于左肩后,胸部衣纹呈U形平行排列,断面呈阶梯形。脑后有两个用于固定头光的圆孔,座后半周有字母文字,不知其意,有待专家考证。这种单纯的台座上趺坐的佛禅定像,以及由写实性的立体感很强的衣褶简化而来的呈图案化的衣纹,是键陀罗佛像的一种基本构图,然而台座边刻画的秦汉以来的云气纹,与键陀罗佛像的连续三角纹和十字交叉纹则有着明显的不同。佛像的面孔也完全是圆脸大眼的蒙古人种的特征,显然已不再是键陀罗佛像深目高鼻、长圆脸半开眼的雅利安人的面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造像,已经不是印度佛像的单纯模仿,而是具有我国样式的独创。

  北朝时期,长安佛寺十分隆盛,陟岵、陟屺二寺闻名天下。此期本地的佛教造像,多为单身造像和造像碑,便于单独供养,移动方便,多安置在一些寺庙或佛堂中。由于当时的金属工艺已相当发达,因而铜铸佛像很快开始流行,特别是小型鎏金佛制作更多。

  西安地区北魏的佛教造像现存于世的数量较多,以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为界,可分为早、晚两个时期。

  北魏早期的佛教造像,主要受到凉州西域的造像影响,更多具有北方纯朴、雄浑的风格。佛的面型椭圆,丰满圆润,头梳波浪纹高肉髻或磨光高肉髻,颧骨低,鼻梁直挺。长安所见此期佛的服饰有两种:第一种是着圆领通肩大衣,覆盖两臂,看不出内着的衣衫,衣纹稠密,微微起伏有阶梯状,这是犍陀罗佛像的衣饰特征。从1972年西安市莲湖区的三桥南闫庄出土的永兴三年魏阿金砂石释迦造像碑(图二)和同年桃园村出土的永兴三年砂石造像碑、1974年长安县(区)纪阳村出土的始光元年砂石一佛二菩萨造像碑和同年三爻村出土的始光三年赵忠信砂石造像碑、1985年本市征集的太平六年铭青铜坐佛等纪年造像看,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头梳波浪纹高肉髻,身着圆领通肩大衣紧贴躯干,大腿凸现,衣纹隆起,用双重线条表示,佛体魄雄伟,已融入了马图腊地区的佛教造像因素。第二种是袒露右肩,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偏衫,下身着裙。1980年在本市莲湖区征集的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铭追远寺众僧造方形三尊像(图三),佛头梳磨光肉髻,面型椭圆、丰满,曲眉大眼,鼻梁直挺,面带笑容,面部表情慈祥和悦。上身外披袒右肩长袖袈裟衣,内着僧祗支,衣纹呈密集的圆而隆起的圆绳状,下着长裤。结跏趺坐于方形高台束腰须弥高座上,座以上有椭圆形背光,最外圈饰一周用密集的细曲线条组成的锯齿状熊熊燃烧的火焰纹。

  菩萨的面型与佛像相同,由于我国佛教造像的粉本是从古代印度、犍陀罗等国传来的,因而早期多显示外来影响,菩萨头戴花蔓冠,这是印度贵妇人的装饰。冠两旁饰翅膀式宝缯。袒上身,颈饰悬铃,胸前带璎珞和二蛇形的饰物,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飞天头梳髻或发后梳,袒上身,胸前挂璎珞,肩搭长巾,下着羊肠大裙。通身背光与顶光,内饰熊熊燃烧的火焰纹。雕刻技法是传统的阴线刻法,也采用外来的凸起的线条,或在凸起的线条上加刻阴线,再就是直平阶梯式刻法。仍以太和七年三尊像为例,佛两侧菩萨头戴高花冠,面型胖圆,曲眉凤眼,高鼻梁,面带微笑。袒露上身,丰臀细腰,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边下翻。肩搭两条长巾,一条长巾绕双臂下垂至座两侧,一条在胸前相交呈“X”形,衣裙纹饰呈密集的细凸线条状。佛座的两侧各有一只护法狮子,狮子头向内偏,面朝前,前腿直立蹲坐于佛座两侧。二菩萨的台座下各有一供养人,供养人面向内,双手合十,手执长茎莲单腿跪于两侧。二菩萨的上方是两位相对飞舞的飞天,飞天身着条纹长裙,肩搭长巾,长巾绕双臂随风飘舞,头向上,面朝内,胸部向下,双臂伸开,双腿部伸直向上,呈“V”字形飞舞。佛的上方是一方盘,上置三朵含苞欲放的莲蕾。

  总的来看,北魏早期的造型端庄凝重,有力度,但不失精细,呈现出一种刚柔相济之美。佛像直挺的鼻梁和薄嘴唇以及衣纹的制法,还能看到犍陀罗佛像的痕迹,但已与我国固有的审美情趣完美结合,毫无生搬硬套之感。而背光周饰熊熊燃烧的火焰纹,则是将外来文化巧妙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之后再加以创造的结果,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持戒修行的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所犯的种种过失,假如他要真的不见,他不就变成白痴。那为什么叫不见?见如不见,绝不放在心上,是这个意思。修行人总比不修行人聪明,怎么可能修成白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你要见到别人的过失,你把别人过失放在心上,挂在口上,常常说这个过失、说那个过失,你已经堕落、已经下降。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