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与佛教东传
2014/9/8   热度:628
张骞与佛教东传 来源: 南阳日报 张骞是忠实的佛教徒,在佛教东传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书·张骞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短短13个字,将张骞佛教信徒刻画得惟妙惟肖。中国佛教传入,历史早有记载。秦始皇33年,禁“不得祠”,“不得”大概是浮屠的译音。佛的教义本身体现在和平、牺牲、慈爱、诚信、无私、克制贪、禁绝残暴等方面,这些基本教义体现在五戒十善中。 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与佛教的基本教义相吻合。这些佛家品质,正是适应西域之行的必备条件,而且能很快适应于西域诸国人民,并受到上层阶级的款待,没有一定信仰基础是很难融入西域社会的。1.据《汉书》九十六上·西域传六十六上载:“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这段话将当时的西域社会勾勒了出来。西域是一个饱受压榨奴役的社会层面,只有罄其所有贡献匈奴的义务,却没有自身享用的权利。而佛教的来世说和精神不死的精神安慰,使这些文化水平极低的人群得到了麻醉。这与张骞的信仰相吻合的基础条件存在了。2.匈奴的残暴政策使张骞与西域人群之间有了共同语言,佛教义就是沟通西域的语言基础,因为,匈奴国就是一个信佛的国度。《汉书》匈奴传第六十四上:“……明年春,汉遣骠骑将军去病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金人即佛像,当时匈奴单于以下早就祭拜金人,可见匈奴人信仰佛教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了。所以张骞在匈奴以及西域的生长土壤应该说是肥沃的。3.史载不述张骞是佛教徒,是因为当时在汉武帝一朝之时是独尊儒术,佛教还没有得到官方认可,所以史家不述。即使是在官方承认的汉明帝时也只不过以术士或方士来记述佛教,汉武帝时的司马迁和班固也不可能以正确佛教义加以阐述张骞。4.据民间流传,佛教东传之势强劲,其中之一支,当属张骞和胡僧的力量。张骞最直接地做了佛教东传的重要工作,所留下的实物证据,当属方城香山摩崖造像。这两块巨石造像,是一种宗教佛文化符号,应为张骞所建造,时间当在张骞失侯之时的公元前121年以后。我以为,这是张骞封侯于博望邑得而复失,心情沉闷,只想在此皈依佛门,于是他选择了与博望为邻堵阳县香山荒僻之处作为终老之地。故有方城小史店佛沟香山摩崖造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你的心是主宰,所以你一生的享受,完全要自己负责任。你怨天尤人,你造的是罪业,所感受的是苦报,是痛苦,不是乐报。孟子教人“反求诸己”,遇到一切挫折、不如意的事情,回过头来想自己,不要想外面的人,与外人无关。业因果报,稍稍有一点深入的话,你就觉悟了,你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肯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别人看得很清楚,你自己也明了。《八大人觉经》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落实了,你真做到了。从前办不到的,现在能做到了,这就是修行;把做不到的改变成能做到,不能容人的,现在学习能容人,这就叫修行。把你不善的行为修正过来,不善的想法、看法、做法全部修正过来了,你的修行有功夫;看到这个人还是不行,还是受不了,你的修行没功夫。修行没功夫,依旧造罪业,你造业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