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及反佛学思潮
2014/9/8   热度:175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及反佛学思潮 玄学与佛学成功合流 形成“六家七宗”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兴起的第一个高潮,也是玄学与佛学合流的完成期,在学术上称之为“佛玄”时期。由于对佛教《般若经》理解和阐发的不同就形成了派别,统称为“六家七宗”。所谓“六家”,是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教学派,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宗”。其中“本无”、“心无”、“即色”三宗影响最大。 把“佛玄”推向一个新阶段的代表人物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印度中观学派学说通过鸠摩罗什的传译而进入中国,他的弟子僧肇便是发挥这一学说的著名僧侣,对般若学所讨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几乎都作了总结,写下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等重要论文。 除僧肇外,当时有较大影响的僧人还有竺道生,他提出了“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的学说。 范缜《神灭论》:以“形神相即”反对“形神相异” 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了“神不灭”的思潮。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人死为鬼、精灵不灭的思想意识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神不灭”的有神论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慧远、郑道子等,其代表子作分别是《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和《神不灭论》。 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激烈的反佛理论。何承天是东晋以后最先阐述神灭论思想的人。他曾经依据他的天文历算的科学知识,并结合儒家的人文观点进行了三次反佛的理论斗争。 刘峻曾经写了《辨命论》一文,批评佛教因果报应之说,认为人的死生、贵贱、贫富、治乱、祸福与善恶无关,都决定于天命。 南朝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在佛教盛行时旗帜鲜明地进行反佛斗争,一生有过两次大的反佛行动。一次是他为萧子良门客时,对萧宣传的佛教因果报应论进行了批判。另一次是梁武帝时代宣布佛教为国教,范缜针锋相对,写下了反对神不灭义的重要理论篇章《神灭论》,提出“神灭论”。在与梁武帝领导的官方人物大论战中,范缜以唯物主义的思辨哲学在理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以“形神相即”反对“形神相异”。 《神灭论》的另一个观点,是提出“形质神用”的命题。 《神灭论》还把人的精神现象分为两部分,一是能感受痛痒的“知”,即知觉;一是能判断是非的“虑”,即思维。二者有深浅的区别,也有联系,即都是一种精神现象。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代这个社会,大多数的人都是心浮气躁、性情暴躁,这就难怪现代的人容易老化、容易生病,而且什么样的怪病都有。现在人不懂得保养身体,把自己的身体糟蹋掉了,而疾病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人的情绪和念头。“忧能使人老”,你就想到这个伤害多么严重!我们的情绪、念头时时在变化,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成天生活在妄想分别执着之中。妄想分别执着是烦恼,烦恼逼迫身心,身心不能安稳,人就容易生病。我们的身体是随心转,随情绪转!你看温和善良、心平气和的人不容易生病,脾气暴躁、心不清净的常常患病,这不是因果报应,这叫感应道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