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歌舞艺术
2014/9/8   热度:277
山南歌舞艺术 山南雅砻是藏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该地区的文化艺术在藏民族的文化及艺术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争奇斗艳的藏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歌舞 羌姆:"羌姆"是至今广泛流传于藏区和蒙古族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歌舞表演形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耶寺。公元8世纪,桑耶寺建成后,为庆祝佛教在与本教斗争中取得的胜利,莲花生大师创作并排练了这种头戴面具、身穿神服的舞蹈,并在桑耶寺竣工落成的盛典上首次表演。这种舞蹈不久即从桑耶寺传遍雅砻,再传至西藏各地,后又传至蒙古等地。 藏戏 卓谐:是一种将长柄扁鼓系于腰间,用两根弯曲的鼓槌打击起舞的广场舞蹈。这种舞蹈在公元17世纪左右就已盛行于雅砻以至西藏各地。该舞蹈除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有过表演并有文字记载外,相传在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仪式上也出现过这种表演。一千多年来,这种舞蹈表演经久不衰,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吉波卓嘎:表演时演员们头戴面具,或赤手空拳,或手执刀剑、弓弩,以各种造型来表现古代壮士们英勇御敌的悲壮场面,很早就流行于雅砻一带。 藏戏:雅砻是藏戏的故乡。500年前,香巴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为普渡众生集资建桥。为了筹措资金,他把琼结宾顿村的青壮年组织起来进行募捐演出,并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表演形式──藏戏。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白面、黄面、蓝面、黑面四大派系,藏戏也从最初没有一个完整的剧目发展到今天经久不衰的八大传统保留剧目。山南乃东的"扎西雪巴"、琼结县的"宾顿巴"白面具藏戏由于其历史悠久,在藏戏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远近闻名,并成为每年西藏雪顿节的首演节目。此外,还有流传于山南各地的劳动歌舞、婚礼歌舞、酒歌、情歌、丧葬时的"洛朗夏卓"、喜庆场面上的谐钦大歌、庆祝丰收时表演的"雅羌"牦牛舞、月光下篝火旁群众自娱的"果谐"等等,形式多样,色彩纷呈。山南"果谐"独具特色,在西藏全区颇有影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人常讲,世间难事有两种,一种是登天难,一种是求人难;登天难是比喻,求人难是实在的。“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再发心把佛法介绍给大众。善知识的引导,对于一个学佛人成功失败,那是真正的关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在第一个小段里面,佛就教给我们要亲近明师。接受明师的教导,这是学佛头一个条件。明师不是他名气很大,这个“明”是光明的明,这个老师有修有证,那才是个明师。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