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观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2014/9/8   热度:519
所谓“道”,就是老庄认为的宇宙万物所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律。“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规律,道家思想认为就是“自然而然”,就是让任何事物都能自由自在地得以展示;就是对待任何事物都不勉强而为之,而必须要“顺其自然”,中国古代的老子把这些理论概括为“道法自然”四个字,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勉强妄为。老子思想认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 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法则,老子的“无名”、“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览”的审美认识观和他所创造的关于艺术创造和鉴赏的“虚”、“静”、“妙”、“味”等一系列审美范畴,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视整体意象、重视直觉感悟的诗学理论和无言独化、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开启了先河,从老子的这些思想出发,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刘勰提出“标自然为宗”,司空图提倡“妙造自然”,苏轼认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等,中国古典美学由此一脉相承,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价值。 中国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价值观的突出体现,深受儒、道、佛审美思想的影响,成为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画从题材上分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表现形式上分主要有工笔画、写意画两种,但不管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中国绘画艺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其描绘物象多取材于自然,在物象的描绘手法上,多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讲究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并讲究整体的统一,这些都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统一,特别是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其根基的就是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体现。中国绘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绝似又绝非像物者的真通”(徐悲鸿语)。 一、从传统绘画艺术的内容上看,遵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法则。 中国绘画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具有象征、写意、表现的基本特征。中国绘画艺术描摹自然景象,视自然为友,自然界的云淡风清之景,高山流水之意,郁木繁花,明晦的变化,空间的开合,无不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描摹对象。“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艺术法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对自然的态度的高度概括。中国绘画艺术大家很善于从大自然抽象出本质性的东西,然后用石头、植物、水体等加以表现,在中国文人的心里,只有“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才堪称上品。中国绘画艺术里“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征还表现在以想象真实代替视觉真实,这是中国画诗意化的体现方式。 在观察与表现手法上,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躁语)。中国画并不是完全照抄模仿自然的客观物象,而是加入了创造者很强的主观色彩,即在造化自然的基础上,有所思想,有所寄意,具有情感。 二 从绘画技巧上看,中国画强调情感的表达,是表现的艺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把山水看作抒发情感的媒介。在中国知识分子、绘画艺术者的眼里,流水含情,落花有义,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寄托着绘画者的主观情绪与感受,这种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外化于审美客体,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的重要特点。 另外,中国绘画艺术中三个最为重要的美学概念:立意、达意和意境,都于道家思想吻合。“立意”是指审美主体的美学追求和情感目标,是绘画艺术的潜意识目标或明确追求;“达意”是指将个人目的与自然现象相联系,将个人情感融入审美客体并产生共鸣的情感升华过程和途径,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意境”则指的是完成“达意”的审美过程之后,在审美主体的精神上所形成的融合了情感和客观环境的,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特征的一种情境,是道法自然的高境界。中国传统艺术中讲究“意在言外”、“象由心生”,艺术家和观众都认为不含情感的风景没有存在的价值,风景和情感两方面共同决定了意境。 中国绘画艺术的设色方面也常表达画家的主观色彩、强调情感的表达,甚至抛弃描绘对象本身的颜色。如苏轼画竹,常以朱砂着色,世人称朱竹。这种设色是画家感情的倾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朱竹世间少有,但观者独享其竹子风致潇洒,独具艺术魅力。 三、从整体上看,中国绘画艺术讲究天人合一、和谐统一。 《庄子"齐物》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皆为自然之展开,无所谓“分”,也便无所谓“合”。中国绘画艺术中遵循这一观点,讲究"天人合一"。 中华民族性格内敛,趋向和顺安详,讲究整体,倡导和谐。在绘画艺术中也多表现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中国画追求天人合一,不求精确形的反映,象外求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是追求有具象依据的抽象,是内容与完美的形式有机统一的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哲学美学思想的作用下,中国绘画在题材和形式上重山水而轻界画,反映出其独特审美取向。 中国知识分子崇尚自然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道家哲学认为宇宙无限,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绘画表现语言的形成及影响,形成独特的透视原理——散点透视。所谓透视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中国画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可以根据绘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在画面上表现。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中国人对待矛盾统一有深刻的认识。对立统一在中国哲学上有着几种不同的方式,第一是“中庸”,定义为“执其两端,用之于民”,这样有利于调和对立两端的矛盾。中国哲学第二种方式是“合”,是矛盾双方转变为统一事物,合二为一。如“天人合一”、“意境”、“意象”等理念。中国哲学第三方式是“和”,“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合。”“和”是将差异的矛盾因素适当地置于统一和谐的关系之中,从而使对立着的多种因素取得了整体上一致的性格。特别是中国绘画,讲究写意的主客观统一、具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在学什么东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而不是我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部论,我也会写、我也会讲,那没有用处的!又会写,又会讲,那些世间人都会!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去研究,他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学佛是要搞戒定慧,佛学是搞世智辩聪,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学佛,成就的是功德;佛学,成就的是造业!搞佛学,不但功德没有,福德也没有。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