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大寺洼石窟壁画掠影


2014/9/8    热度:273   

  陕北大寺洼石窟壁画掠影

  作者:高海平

  文章来源:《收藏》

  2004年春天,笔者带着研究课题到陕北调查民间美术和壁画的临摹及研究工作,得知了一处鲜为人知的石窟壁画——大寺洼石窟。此处壁画迄今未见任何文献提及。由于保护不够,壁画脱落严重,遗留面积不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大寺洼石窟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城南40余公里处的塔湾镇塔湾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长城脚下、芦河岸边。该窟依山开凿,坐北朝南,与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门寺响铃塔”毗邻。据《横山县志》记载,元、明、清三朝,横山一带寺院的修建最为活跃,各个寺院香火旺盛,信徒众多。清末、民国的历次战争以及“文革”动乱,使陕北文物遭到了毁灭性破坏,横山大寺洼石窟也在所难免。

  根据现遗留的壁画看,该寺现存4个石窟,共有16组壁画,侧面8组,由西到东排列如下:第一石窟高2.5米,长3.5米,宽2.9米,壁画大部分已经被埋没。西壁壁画已经脱落无存,只有东壁和出口处左右两壁遗留有比较清晰的壁画。东壁壁画高0.8米,长2.6米,笔者将其命名为“西游出行图”。此图右半段描绘的是山水和《西游记》里的故事,技艺非常熟练。后半段描绘了西王母驾车出行的场景,与前半段紧密相连。出口处左壁壁画暂时命名为“武士图”,画面上一武士手持长矛正在奔跑。

  第二石窟比第一石窟壁画保存稍好,原四周顶部都应有精彩的壁画,现在只遗存东西两壁和出口处左右两壁残余壁画。东壁壁画残长1.8米,高1.4米;西壁壁画残长2.1米,高1.2米。出口处左壁壁画残高1V3米,高0.9米。左右两壁壁画分别表现了四神形象,四神神采飞扬。出口处左右两边壁画的绘画水平更高一筹,尤其是右边的壁画,虽然大部分被磨损,但残余的部分非常精彩,人物五官清晰可见,背景绘有云气图,线条流畅生动。左边壁画上的神祗身穿盔甲,手握长枪,威武有力,一副即将参加战斗的模样。

  第三石窟东壁壁画几乎全部脱落,只有出口处遗留一小部分,现命名为“神祗出行图”。壁画残余部分高2.3米,最宽处1.2米,最窄处0.5米,描绘两个道教题材的神祗,他们手中握着宝剑,双眼直视前方,好像正在追赶着什么。神祗身穿的作战盔甲都涂满了金黄色,飘带、衣饰都涂满了石绿和石青,背后还画有翻滚的流云,使画面显得更有动感。西壁壁画在四窟中面积最为大,气势也最为雄伟,将其命名为“武士菩萨图”。整个画面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即左壁绘有武士形象,后半部分为佛教题材壁画,绘有黑、白、黄等不同颜色的菩萨,菩萨背后绘有光圈,据此推测此壁画年代或可到元代后期,至少在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出口处左右两壁绘有“金刚力士图”,色彩以平涂为主,该壁画的线条和色彩在4个石窟壁画中是水平最高的一组。

  第四石窟整体长3米,宽2.5米。东壁壁画长1.6米、高1.1米,下半部已残缺。西壁壁画现只存长0.6米、宽0.5米,绘“仪仗出行”的场景,有幢(也叫“伞”)的图案。该窟壁画表现有供养人的画像,他们正在“朝元”行走当中,有侍从等随行人员,侍从手持“幢节”(从图上看上面是幢,下面是节)。据敦煌研究院谢生保讲:“该壁画头戴‘冠’在清代出现,在其他朝代是没有的。”

  壁画被盗在历史上也是最大的悲哀,敦煌莫高窟壁画特别是民间壁画值得重视。大寺洼石窟壁画对研究陕北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收藏和市场的角度来看,保护石窟壁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山沟里的石窟壁画、雕塑等文物受到了藏家的关注,同时也使文物盗窃团伙萌生觊觎之心,如果不加以保护,本文提到的壁画就有可能被“搬家”。为此,笔者愿和有心人一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 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诚心能感动诸佛菩萨,我们谚语里常讲:“诚则灵”,什么是灵呢?智慧开了,而真诚心就能开智慧。《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识字,老老实实晒蜡烛的香灯师,拜了三年舍释迦牟尼佛舍利,一天拜三千拜,拜到心清净了,烦恼消了,业障消了,智慧现前,世出世间法他一接触就通达,他真正开悟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