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七号石窟:甘露观音造像


2014/9/8    热度:258   

  石钟山七号石窟:甘露观音造像

  作者:董增旭

  观世音是佛教中的西方三圣之一,同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而合称为“西方三圣”。因唐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而略称为观音。在大理地区的影响之大堪与释迦佛祖并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启始之时,观音是作为男性出现,表示的是慧德。到了唐朝中后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的进程,开始出现了造型优美、姿态文静、高雅稳重、思想含蓄、感情丰富的女观音造像。这就是因为佛教造像受到中国传统伦理和审美观点的影响,艺术匠师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创造出了许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不同名号的观音,有的美若天仙,有的形若宫娃,有的如妙龄少女。

  观音开始传入大理地区,就扮演了传奇、神秘的角色,为南诏国“君权佛授”立国发挥了积极作用。南诏大理国的匠师们在雕刻甘露观音时赋予了她当时社会所崇尚的最美丽的形象与体态。甘露观音体态丰硕端庄,肌体柔和,质感很强,喜悦之情微妙地流露在眼梢嘴角之间,全身态在安静中显现出轻微的动势,体现了东方民族所追求的优雅与内秀,赋予了艺术作品生活的气息和现实的真实性,使之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一。从她的身上使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唐代的人们所追求的美的典型,难怪国内外的美术评论家和学术界一直把其誉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和白族的维纳斯。

  石钟山石窟这些形象逼真、内容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石雕,虽大多为佛教人物造像,但却富有人间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既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珍品,也是佛教艺术的瑰宝。

  因为古代君王们并不希望他的人民品质恶劣,毫无教养,放纵无忌。而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伴着一起历经了心灵巨大痛苦或磨砺之后,祛除了自身的卑劣品性,并完全把自已奉献给了他们所敬奉的佛,他们的思想和肉体一起被禁固了起来,这正好是古代君王们所希望并期待的。一切犹如冥冥中已经注定,石钟山石窟里的造像在历史记忆的角落里寻求着自己的归宿。红沙石是孤独的,漫漫长夜一望千年,何其苍凉,终年与深山为伴,那也许是苍天的旨意,要让它等到千年以后再来解读。不同的色彩在欣赏方面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气味的香臭,音律的高低,所以它更容易形成美的一种因素,这正是承载着丰富多彩和厚重历史的石钟山石窟造像,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吸引人们关注的魅力潜能,我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具有黄皮肤般温暖的石雕生命艺术。石钟山石窟就在石匠手中这样不露声色的诞生了,因而也就不被后人蔑视为贫乏蛮夷之地的“粗货”,而被一千多年以后的高度文明的人类视为国宝来保护。

  来源:大理日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布袋和尚的旁边,常常画几个小孩围绕他,小孩一定是五个或者六个,五个的比较多。五个小孩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六个小孩就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画几个小孩围绕他,代表五欲六尘一天到晚围绕着他,他不动心,他不受干扰,是这个意思。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