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佛教发展历史


2014/9/8    热度:276   

  滁州佛教发展历史

  琅琊寺是琅琊山佛教的载体。琅琊寺始建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四次更名,即:“宝应寺”、“开化禅寺”、“开化律寺”,以至今日的“琅琊寺”。前三个寺名都是皇帝御赐。

  琅琊寺在立宗传派方面,唐代时初为禅宗,明代时改为华严宗,清代时改为律宗,现为净土宗,也叫莲宗。

  1200多年来,琅琊寺佛教的盛衰兴废如波涛起伏。其兴盛时,殿宇建筑富丽堂皇,钟鼓梵呗山谷回荡。僧众云集,四方信向,天下称誉。其衰败时,寺毁僧散,院野无分,蒿莱遍地,荒废殆尽。

  琅琊寺最早的佛教文化活动兴盛,始于唐代建寺之初。琅琊寺最初的寺名“宝应寺”由唐代宗李豫题赐。那时,以李幼卿为核心的一批文人名士,和以法琛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僧侣,整日在琅琊山对境参禅,偈语应酬,诗文互答,留下了许多诗文逸话和摩崖石刻。如,

  李幼卿咏禅房落成诗句:“佛寺秋山里,僧堂绝顶边。同依妙乐土,别占净居天。转壁千林合,绳床挂月圆。凭虚堪喻道,对境自安禅。助君成此地,一到一留连。”

  韦应物访山寺诗句:“曹溪旧弟子,何缘住此山?心将流水闲,宴坐一林间”;“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朝寻芳草径,夜宿寒山寺。”

  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宋太宗为琅琊寺赐额“开化禅寺”。皇佑五年(1053),宋仁宗下诏于琅琊寺敕建“御书阁”,藏“累朝御书”并奉安“太祖遗像”。寺院扩修,规模宏丽。

  北宋清理年间,慧觉广照禅师住持山寺,绍隆佛种,光大法灯,四众弟子朝山礼佛络绎不绝,常住僧人及云游挂单僧侣、皈依居士日达500多人。琅琊寺名传四方,世人称誉为“二甘露门”。

  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与琅琊寺智仙和尚交善。因为智仙“有戒行,通儒言”,两人非常契合。智仙专门为欧阳修造了一座亭子相送,欧阳修名之曰“醉翁亭”,留下了一段千古文坛佳话。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朝廷在滁州设立了佛教管理的机构——僧正司。德孝禅师为僧正,住持龙兴寺,管理琅琊寺及周围诸寺的佛事。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僧皓清律师住持琅琊寺,重建开化堂,传南山律宗,弘法度僧,开坛授戒,山寺中兴。江淮诸寺众僧云集,日达800人众,钟鼎集食。法嗣门人广布皖、苏、浙、赣数省。如,六安观音寺,六合长庐寺、金陵卧佛、白下静海寺等等著名寺院的住持都出自皓清门下,使琅琊寺的声名影响远播海内。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年仅20岁的达修律师应邀住持山寺。当时的琅琊寺因战乱破坏,遍地瓦砾,一片荒芜。达修托钵化缘,呼号万里,募集巨资,重建寺院,形成了现今的基础格局。

  寺院建成后,仍名“开化律寺”,在当时国民政府高官的心目中很有地位。行政院院长孙科为达修题字:“高僧名山两不朽——达修上人重新开化禅院”。其他如戴季陶、林森等要员也时常光顾,闲居礼佛。

  达修的继承住持为根如律师。

  新中国成立后,琅琊寺依山而名,不再使用“开化律寺”等名称。

  根如于1961年圆寂。后任者依次为超然、果圆、顶光。

  1996年滁州市佛教协会成立。首任会长顶光。

  自1980年代以来,琅琊寺的佛教事业与时俱进,寺院面貌焕然一新,香火鼎盛,佛光普照,旅游兴旺,声誉日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要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布置得清净庄严,要任劳任怨地尽你的责任和义务,擦掉灰尘就是擦掉你的业障,扫除垃圾就是扫除你的烦恼。你的家人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的父母众生、儿女众生,都是你的金刚道友,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怨恨他们。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