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历史,记录沧桑——凤阳石刻介绍


2014/9/8    热度:518   

  雕刻历史,记录沧桑——凤阳石刻介绍

  三峰山禅窟寺源流碑 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碑刻。原立于三峰山禅窟寺内,抗日战争时期因该寺倾圯,遂弃置废墟。1970年,大银山林场改建二殿作护林哨所,将该碑重立于门之东侧。碑高1.3米,宽0.8米。碑上端呈半圆状,碑额自左至右横刻楷书“奕叶相承”四大字。其下为碑文,正楷,竖书,共28行,每行6至61字不等。首题“三峰山禅窟寺源流碑记”,“禅窟学人京口律范敬述”;尾书“大清康熙五十三年岁次甲佛诞日立石”,“临济正宗第三十六世重恩谨识”,“锺离雅录善刻”。碑文仅少数几个字剥蚀难辨,余皆清晰可识。正文记述佛教之起源,禅窟寺几易其名及诸僧生平,尤为详尽。

  玉蟹泉摩崖石刻 为唐至清代游人题刻。位于宋集乡境内三峰山玉蟹泉周围壁上。石刻共27处。有的在高达5米之处,有的在清泓水际之旁;有的直接镌于岩表,有的稍修整岩面刊刻;小者长、宽数寸,大者数尺见方。这些石刻中有7处因风雨剥蚀或人为毁坏,字迹已湮没无存;尚有20处文字全部或大部分可识。其中唐代5处,宋代7处,清代3处,未署年代的5处。石刻均为阴刻,少者两字,多者百字,或题诗,或题记,或题名。书体真、草、隶、篆、行、魏碑齐备,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最早的一处石刻为唐元和三年(808年)的题名:“崔昶、郑综、孙华、高君度、郑绚、管康侯,唐元和三年十月八日草题。”最晚的一处石刻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题记:“唐会昌乙丑五年(845年)至大清康熙庚午年(二十九年,1690年),计八百八十二年。前贤石刻,代远字蚀,余鸠工錾之,后览者幸如余志。朱桐庵识。”可是他将最早一处“唐元和三年(808年),”误为“唐会昌乙丑(845年)”,所记起讫年代为“八百八十二年”,不误。在字迹湮灭不存的石刻中,有2处为宋苏轼遗碣。一是康熙《凤阳府志》载清人程羽丰诗并引:泉产白蟹莹洁如玉,苏子瞻因以玉蟹名之,石碣虽存,惜字为风雨所蚀;一是泉右壁现存一方未署名的石刻云:“顺治□年记,洞右东坡回字韻数余字,虽全章残缺,存名贤遗韻,山川生色,为庶子磨去,笑谈今古。”

  陈德墓石刻 为明杞国公陈德墓神道石刻,位于城西乡西陈府东南100米处,自南向北排列。陈德(1330—1378年),字至善,濠州(今凤阳)太平乡孟家庄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归朱元璋,为建立明王朝南征北战,洪武三年以功官封临江侯,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葬此。其子陈镛(1357—1387年),于洪武十四年袭爵嗣临江侯,二十年六月从征纳哈出战死,归葬先茔。墓前原石刻群的组合不详,1973年生产队平坟时,两墓被破坏,神道石刻尚存碑座,石马及控马人、虎、羊各一对。碑已失,龟形碑座高1.2米,长1.7米,宽1.15米。石马高1.34米,长2.4米,控马人高1.48米,人马连体;虎皆自颈部以下没入土中;羊高0.89米,长1.78米。这些石刻均整块青石雕成,造型古朴,刀法精湛,其风格承元启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马金石刻 为明代墓前神道石刻。位于今梨园乡石马金村西北150米处。神道两旁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为:石马及控马人,石羊、石虎、石人(左为武将,右为文臣)各一对。每对间隔7米左右,总长21.3米,两排之间相对距离为9米。石马长2.4米,头高1.85米,尾长1.4米,控马人在内侧,高1.56米,双手紧握缰绳,人马连体。石羊身长1.68米,现没入土中。石虎身高1.5米,宽1米。武将身高2.5米,腰围2.5米;文臣身高2.46米,腰围1米。神道南端东侧31米处,有龟形碑座,其上正中有碑槽,碑身侧卧前方数米田中。碑长2.6米,宽1.28米,厚0.36米,为无字碑。石刻均整块石料雕成,造型古朴雄浑,线条粗犷平直,与本县明杞国公陈德墓和肥东明黔国公吴复墓前石刻基本相似,此亦应为明代墓前所置。只惜方志未载,墓主失考。

  凤阳府学乡贡题名碑 为明代碑刻。原位于凤阳府学(今在府城镇楼西街护城河两侧)内。此碑文为明南京兵部尚书倪岳所撰,“宏(弘)治庚申十三年(1500年)五月吉旦”立石,全文载入《中都志》、《凤阳府志》和《凤阳县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府学移建于府城东门内(今县委党校),旧学基遂废。建国后,府学遗址尚在,城河西侧存有巨型碑4块。“文化大革命”中,碑被破坏,仅存2个龟形碑座。1985年10月,府城楼西街城河东侧曾出土龟形碑座1个。现府学乡贡题名碑在皇城西北城角外,作为过水桥板使用,不知原竖于何碑座之上。

  新迁凤阳府学记碑 为清代碑刻。位于今凤阳县委党校宿舍前(原凤阳府学旧址)。凤阳府学前身为中都国子学,明洪武八年(1375年)建,地址在今府城镇楼西街护城河两侧。洪武十五年改称中都国子监,二十六年乃革,次年改为凤阳府学。清乾隆二十一年移于今址新建,翌年告竣。二十三年九月,知府项樟撰《新迁凤阳府学记》,并书丹刻石,立于学宫内。该碑全文载入《凤阳县志》。建国后,府学废,房屋几经拆迁改建,此碑移作宿舍门前阶石。因碑面向上,现字迹多被磨蚀。

  重修龙神庙碑 为清代碑刻。原位于龙兴寺左龙神庙内。后庙毁碑存。建国后立于龙兴寺大殿右侧僧舍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建大雄宝殿,将碑嵌于殿南墙壁间。碑石质青润,碑额饰龙纹,额正中篆书“重修龙神庙碑记”,3行7字。碑文正楷、竖书,共20行,记载建庙原由甚详。落款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钦命二品顶戴、赏戴花翎分巡凤颍六泗兵备道凤阳关监督大梁王廉谨撰并书”,立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现碑保存完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起心动念之处,我们细心地去观察,人的一生,乃至于一切众生的一生,都没有办法违背因果的定律。因果报应这件事情我们知道,它是随着人心在转变。人心善善恶恶,天天有加减乘除,所以它不是一个常数,不是永恒不变的。一般人的命运,为什么被人家算得那么准?他每天加减乘除的幅度很小。离他的水平线虽然有升有降,幅度不大,所以相当准确。如果有大善大恶,就是大起大落,就算不准了。行大善、造大恶,都是大幅度的乘除,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才知道断恶行善对我们有大利益!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