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诗性建筑触摸尘封历史——兴城奇特古刹三教寺
2014/9/8   热度:1386
徜徉诗性建筑触摸尘封历史——兴城奇特古刹三教寺 ■本报记者王萍文/摄 站在五股泉三教寺前,任凭寂寥的海风,吹过静静的女儿河,拂过光滑的青石板,留下如耳语般的声声叹息,有欢娱,有悲歌。风,亘古未变,百年古城,曾与何人倾诉?一切都和最初建成一样,祥和宁静,可以让从喧嚣城市而来的人们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宁静。 五股泉三教寺在兴城市药王乡叶屯村五股泉村子西头五顶山第三峰的怀抱里。顾名思义,所谓三教寺就是将释、道、儒集中在一个寺院,这种方式在辽西地区少有。该寺建于民国二十年,是由当地绅士王少三、王濮翎、郭兰田、刘永成等人经办修建,当地称讲堂子或堂子,是兴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第一次听说“三教合一”的寺庙,心中一直不解,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能聚在一起吗?带着这个疑问,5月24日,我走进了五股泉三教寺。欣赏古刹之美【关键词】独具特色 人们都知道女儿河,而鲜知五股泉。殊不知道五股河就是女儿河源,没有五股泉就没有女儿河。五股泉在五顶山上,五顶山位于兴城市药王乡和建昌县鸽子洞乡交界处。山势高峻博大,因为五座雄奇并立的山峰而得名。五股泉在五顶山第二峰的半山腰里,泉水流向兴城一侧。山脚下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因泉名也称五股泉。 在山下,从任何角度都不会看见五股泉三教寺的任何角落,颇有深山藏古寺的味道。但是,当你在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上走着走着,一个宽阔的平台就会展现在眼前,平台上两棵古槐高耸入云,古槐的后面便是闻名遐迩的五股泉三教寺。 三教寺周围梨树、桃树、杏树环合,同行的兴城市文化局工作人员笑称每当早春三月,山下的所有花木还在寒气里休眠的时候,三教寺的四周已是繁花似锦,蜂蝶乱飞。如今三教寺在古槐鲜花的掩映下,更显得巍峨雄伟。只见三教寺北倚山岩,西临深涧,殿台亭全部依山就势,建筑布局别具一格。整座寺院划分四进,五座寺门构筑奇巧,风格不凡。寺院有正殿六楹,首殿三楹,原存的殿台、亭院基本完整。可分为西、中、东三院,中院正南为高大的山门,一大二小,门前石狮、旗杆东西各一,院内是天王殿,往北是高大的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最后是观音菩萨殿。西院是山门,真武殿、伽蓝殿、地藏殿。 此寺尚存的碑文记载:“……试观五顶山五股泉善地一所,以上奇峰环列,迤西泉水抱流,地界凌兴,阔此胜境,天然美景真一大奇观……”由此可见此寺地势为奇峰排列,“泉水抱流”、“地界凌兴”,确切地描绘了实际情况。碑文中刻有“……善士同心会议鸠工,大兴土木,建立佛堂。寺名三教:曰释、曰道、曰儒。创修刹宇,雕塑庄严。大殿六层(楹)。全是雕楹刻桷,岑楼四座,亦皆鸟革虫飞,山门三座,四周垣墙百有余丈……”可知此寺当时之盛状。碑文署款,知此寺是由当地士绅王少三、王濮翎、郭兰田、刘永成等人经办修建的。年款为民国二十年。 新落成的配殿和大雄宝殿,集众家所长,愈发显得气势恢宏。最引人注目的是寺院两廊的四角钟亭,内悬一口650公斤、高约2米的古钟,以槌弹击,声震数里而经久不息。寺内院子里青砖铺地,潮湿的砖缝里冒出了青翠嫩绿的青草。 兴城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解放后,这里一直是小学校舍。1984年,文物部门进行一次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故事片《吉鸿昌》中谈判一场戏就是在该寺拍摄的。现在五股泉三教寺以它那古朴庄重的建筑,优美清雅的园林风光吸引着大批游人。每逢佛诞之日,庙会盛况更是空前,寺院内外,香烟缭绕,人流如潮,不仅成为当地农民土特产品的交易场所,也成了城里人消闲度假的娱乐园。(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无木砖拱砌造法【关键词】辽西少有 推开中院的门,兴城市文化局于秀丽副局长指着上面说,你们注意没有,这个建筑没有梁,也看不到木。真的,我们观察后异口同声说道。于秀丽笑了,她说,该寺全为无梁结构,内外无一梁、檩、椽。内部为拱式,四墙较厚,稳重而坚固,无火患之忧。近90年来,虽几经地震,均安然无恙。 于副局长进一步解释道,整个建筑年代较晚,但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风格古朴,除山门和钟亭为木架结构外,其他建筑全为无木结构,青砖砌厚壁,拱顶筑瓦,风格古朴,艺术特点突出,是辽西地区现存少有的、规模较大的无木砖拱古建筑群。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可提供较为典型的无木砖拱砌造法的实物参考,同时也是研究释、道、儒三教合一古寺的证物。 记者还注意到,该寺的山门、钟亭及另外四座殿外部的砖雕非常精美,正脊南面的四条龙之龙头探出脊外,凌空欲飞;北面有凤凰展翅,牡丹绽放。垂脊、戗脊龙的姿态殊异,花卉点缀其间;渔、樵、耕、读图案和琴、棋、书、画图案形象逼真,分置于山墙上部。这些精美的砖雕,流露出一种古朴和庄严,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寺题壁诗【关键词】颇有情趣 山门亭内两侧,白灰抹的墙壁上,题着一首白话诗,颇有些情趣。 诗曰:这皮囊,多挂碍,与我灵台为祸害。随行逐步设机谋,左右叫我不自在。筋一团,肉一块,纠合形骸成四大。有饥有寒有贫穷,有病有灾有败坏。要饭吃,要衣盖,又要荣华贪世态。为你结下冤家债。细思量,真叵耐,招引群魔难尽戒。无常速远急早修,莫言明日还可待。 诗的落款为大同二年(1933)六月二十二日。全诗用墨饱满,显得庄严厚重,笔法老练、流畅、遒劲有力。虽经岁月的剥蚀,但一字一句仍清晰可辨。 这首诗的作者韩晋侯是山东章丘人,是一位比较开明的乡绅,与兴城市药王乡黄土村的韩姓是同宗。据《章丘县志》载,1927至1928年间,韩晋侯与孟洛川、辛铸九等人参与刘昭一在章丘组织的“七县十三团”剿灭大土匪张鸣九的义举。战斗持续三天两夜,打得二进二出,打死匪徒百余人。但章丘城久攻不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借助于有“东陵大盗”之称的军阀孙殿英之手,在1929年农历正月十八日攻城,火并了张鸣九。韩晋侯经过这次剿匪后,灵魂受到震撼,从此大彻大悟,无意仕途,四处云游。后来到五股泉三教寺,而此时正是该寺修建之初。 据说,当时修三教寺所集的钱款,按计划是足够的,但被一些承办人贪污而未完成。因此,韩晋侯到三教寺时见到的只是半个格局。韩晋侯了解到这些情况,颇有感慨,于是写了这首诗。 从这首题壁诗的内容看,是劝人向善,及早修行。皮囊指人的肉体,灵台指人的灵魂。全诗意在讽喻世人追名逐利,道德败坏,劝诫人们多行善事,莫让贪欲成为毒害心灵的恶魔。全诗通俗易懂又不落俗套,文笔自然洗练,融释、道儒、三教思想精髓于一体,为这座独具特色的古寺增添了色彩。 三教寺来历【关键词】兼容并蓄 三教寺是集释、道、儒三教于一体的寺庙,也因此得名。它也是唯一一座经皇帝御批和尚可以婚配的寺庙。但关于三教寺,民间还有另外一种传说。 巾帼英雄秦良玉嫁与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因开矿之事,得罪了权贵,马千乘被害死于狱中,在此期间,秦良玉四处逃难,到处迁徙,后来定居于酉阳龚滩。有功的僧兵回到石柱、酉阳等地之后,仍然削发为僧,照常当和尚。据说,他们与别的和尚不同的是,可以娶妻,可以吃肉。他们既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同时对于儒家的学说,也非常尊崇。因此,他们所在的寺庙,就称为三教寺。在兴城,最有名的三教寺有两处,一处在药王乡,就是我们到的五股泉三教寺;另一处在大寨乡,称为溯本堂三教寺。这两处的三教寺,现都是旅游景区。 把不同的宗教偶像放在一起来供奉,必然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文化上的原因。据史料记载,宋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这种现象在我国是常见的。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释、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反映出明清时期释、道、儒三教融合、和谐相处的状况。从三教到三教合一的转变,是与明清时代的社会需求合拍,也和儒家思想的演变相呼应。 于副局长认为,由于中国文化的优点是兼容并蓄,宗教当然也受到了影响。宗教相互之间比较和平。可以说三教合一有以士人阶层为中心,逐渐向其他阶层推广的倾向,既流行于官僚,也流行于农、工、商。这是因为一些事都不再拘泥于过去的释、道、儒的界限,而将三教混合一致,并以自己的实践立场为中心,理解三教的信仰和学问,从而作为新的民众道德而勃兴流行。 兴城在辽金时期曾繁盛一时,为当时的宗教圣地。当时境内有190余座宗教寺院,现如今保存下来的已然不多,可做旅游,堪称历史文化遗迹的主要以佛教寺院为主,其中五股泉三教寺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保护和修复较好。 坐在车上,回头望去,一眼瞥见的却是那个狭窄、破旧的山门,不禁感觉到幽远而意味深长。虽然现已废弃,可那原汁原味的古老与潮湿,才真正是历史的见证、历程的缩影。心想,说不定哪天,我还会再走入这至情至性的五股泉三教寺,再细细品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从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