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及壁画《五戒本生》
2014/9/8   热度:651
大云寺及壁画《五戒本生》 大云寺是1992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大云寺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因为一个特殊的事件而产生的一座特殊的寺院;这座寺院的创建与一个特殊的女人有关,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公元690年,已当过皇后、皇太后的武则天想当皇帝,苦苦寻求合适的理由。在洛阳白马寺和尚冯小宝等人的帮助下,找到一本 《大云经》,经书里写有 “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这类的话。他们便利用这几句话推行“易世革命”,说武则天是 “弥勒下生,当代唐作阎浮提主”。于是便改唐为周,做女皇帝,诏两京各州修大云寺,诵《大云经》,宣扬 “君权神授”。一时间全国各州郡修起了大云寺。商州当时属于西京长安的“京畿之地”,所修大云寺颇为壮观。它前临丹江,后倚金凤山,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城外的叫上寺,城内的叫下寺。 历史同女皇开了个玩笑。公元705年,女皇的儿子李显恢复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诏毁大云寺,全国各州的大云寺很快毁完。商州大云寺被地方官改名“西岩院”而幸存下来。到了元代至正年间,对商州大云寺进行大修,因大殿山墙的每块砖上都印有“大云寺”三个字,只好又把名字改了回来。 现在,全国各地的大云寺仅存三处,商州大云寺是其中比较完整的一处。它坐落在商州城西街,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四座大殿几经维修,依然保持着历史的风貌。 这座大殿叫天王殿。是供奉四大天王和弥勒菩萨的地方。天王殿佛靠上这尊像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他的梵名叫“弥勒·阿逸多”,《大云经》说弥勒提前下生,解救众生。武则 天借用这些经文,暗示冯小宝等人鼓吹她就是 “弥勒转世”。所以大云寺弥勒菩萨的造像具有 “男头女身”的特点。有人说这是武则天的写照。现在,女神的弥勒菩萨像在全国共有两 ,尊,另一尊在上海龙华寺。 或许有人问,妙龄女郎的弥勒佛像是怎样变成大腹便便的弥勒菩萨了?请大家到佛宫后边看。佛宫后面这个像是弥勒佛像,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个 “布袋和尚”,热心帮人,排 忧解困,很得群众信仰。他临终时说了几句话:“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便有人以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化身,就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了弥勒佛的像,女像的弥勒菩萨从此就变成了男像的弥勒佛了。弥勒佛像下面这三句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是佛家 “三生”和“三门”的中国化栓释。佛家三宝是 “佛、法、僧”,人门学徒的条件是 “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 僧)。有人对此产生误解,把“三饭依”说成饭依佛像、佛经和出家人。武周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应运而生,而禅宗 “六祖”慧能讲 《坛经》,便把 “三皈依”讲为“皈依觉、皈依证、皈依净”,使人耳目一新。按照《坛经》的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嗣后,“觉、正、净”便成为中国佛家的“三门”。佛家的各个教派,都是从这三个门中分化出来的。入教学佛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条件,任选一间。凡离开这 “三门”的,便都是邪教。 天王殿外这副槛联 (能看穿三千世界,方悟入四大空门)反映了佛教关于“世界”问题的总看法和总观点。这里略作简单介绍:《淮南子》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佛经则说:“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西南北上下四维名界。”二者所指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所以说,佛教所说的“世界”也就是 “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和“四大皆空”是佛家宇宙观的两块 “基石”。佛教以为,太阳和月亮所能照耀的地方 (须弥山)为一个小世界;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因其中重叠了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你看这个 “佛国土”该有多大!在无数个佛国土里,四大种物 地、水、风、火 (地泛指固体物、水泛指液体物、风泛指气体物、火泛指功能)组成的“色蕴”体在 。万有因果律。的作用下,不断经历着“成、住、坏、空”的循环过程。“三界”中除无色体外,其他所有物体都逃不掉这个过程,所以叫 “四大皆空”。只不过各种物体的“成、住、坏、空”过程有快有慢,快的只有 “一刹那”,慢的则要以“劫”来计算,谓之“在劫难逃”。“劫”是梵语,汉语译为“长时”。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叫大雄宝殿,是供奉佛教教主释逝牟尼的地方。 大云寺的大雄宝殿的檐口斗拱之间,有40幅彩色画像,画的都是坐像。他们端坐在莲花上,悠然自得,仿佛就在极乐世界。这些画画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元以后,有多次图染和补画的痕迹。大殿中的原有泥塑于解放初毁弃,据知情者言,主佛位塑的是释迹牟尼同他的两个弟子迹叶和阿难。现在供奉的10尊石像都是近几年从本地石窟寺 “抢救”来的。 请大家看,居中这组为 “三身佛”,表示释迎三种不同的佛身。中间这尊名 “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左边这尊名“卢舍那”,是“报身佛”;右边这尊名为“释逝牟尼”,是“应身佛”。东厢这组为“三世佛”。中间这尊佛像是代表婆婆世界的释迹佛;左边这尊是代表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这尊代表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按照佛教的说法,释逝牟尼是教化众生的,药师佛是解救众生的,阿弥陀佛是接引众生的。 画在大殿东墙的这幅画叫《五戒本生图》,取材于唐代法师玄类撰述的《大唐西域记》,画的内容是有关佛门“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YIN、戒妄语、戒饮酒)的五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鹿野林》,说的是:鹿野林园有一千头鹿自由自在地生活。后来遭国王行猎,鹿群不断缩小。鹿王与国;王商议,自愿每天向国王献送一头鹿,既让国王吃到新鲜鹿。肉,又能延缓鹿群的生命。有头怀孕的母鹿,知道将要去送'死,她想到末出世的孩子,便对鹿王说:“我虽然应该去送死可我的孩子还未出生,还不应该轮到我啊!”鹿王说:“那就让我去代替你吧。”鹿王的举动感动了国王,国王对鹿王说:“拢 是人,却和兽一样;你是兽,却和人一样。”于是不再杀鹿。并把鹿野林作为鹿永远栖息的地方,成为地球上最早的野生动 物保护区。 第二个故事《金佛像》,说的是:僧逝罗国王宫旁的佛牙精舍有个金佛像,头上有颗珍贵的宝石。有个穷人去偷宝石佛像不断升高。偷的人够不着,退而叹息道“佛大慈大悲,愿给所需要的人施布一切;我现在饿得难受,想摘下宝石换饲吃,佛怎么舍不得呢?”他话音刚落,佛像就低下了头,任他把宝石摘了去。小偷拿宝石到珠宝店换钱,店主认出这是金佛像头上的,立刻拿他叫国王审问。小偷把经过如实票告国王,国王察看后很惊讶,便给小偷一些钱,让把宝石重又安置在傲像头上。但这尊佛从此一直低着头;似在告诉人们:救苦救难 任重道远,作为大慈大悲的佛没有理由穿金戴银,趾高气扬。 第三个故事《奇特的寺》,说的是:屈支国王要云游四方卜命王弟监国。王弟暗地割下自己的生殖器,用金匣密封,叫目王存好。国王回国后,果然有人陷害王弟,说他在监国期间,YIN乱王宫后妃,国王听后大怒,要对王弟严刑惩处。王弟请求国王打开金匣,看验被割断的生殖器。王弟说:当您命令我监国的时候,我就害怕遭受谗言之祸;特别是男女私情,尤其难以说清。于是用自宫来表明我的心意。”国王对王弟心怀敬意,任他随意出人后宫。一天,王弟在路上遇见一个人,赶着500头牛去骟割,遂有同病相怜之感。他拿出财宝赎回了这群牛。由于慈善的力量,生殖器又长了出来。王弟有了男性生殖器,便请求不再入宫,要去出家当和尚。国王为他建了座寺,寺顶上塑了个象征男性生殖器的装饰物,以表彰王弟的完美操守。 第四个故事《天坑》,说的是:佛在给孤独园说法,很受大众尊敬,外道 (也就是邪教)欲败坏佛的名声,便诱雇一个女人,怀里系一个木盂,当众扬声道:“这位说法的人曾与我私通,我怀的孩子就是他的!”在场的人有的信以为真,有的说是诽谤。有个白鼠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咬断了系木盂的绳子,绳断盂坠,声音响动,看见和听到的人明白了一切,纷质问这个女人为什么耍无中生有,中伤他人。女人无地自容,便跳进了附近的无底洞。印度将无底洞叫天坑,它一直保留至今,一再告诫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受别人指使,说假话、作假证。 第五个故事《执狮子》,说的是:南印度有个国王将女儿嫁给邻国的太子,娶亲途中碰到狮子,迎送的人四处逃奔,只留下公主。狮子就把公主背迸山,捕鹿采果供养她。几年后,生下一男一女,虽是野兽血统,却有人的智慧。这对儿女趁父亲远出打猎的机会,和母亲一道秘密逃回乡间。狮子失去亲人,既痛又恨,就走出山谷,残害生灵,谁也不敢接近。国家要除掉狮子,以重赏招募勇士。狮子的儿子不听妈妈的劝阻,而去应募。他喝了许多酒径直向狮子走去。狮子只知道和儿子亲假,任凭凶子刺杀,以至于把肚皮剖开,含悲死去。看的人都觉得很奇怪,想间个究竟。儿子乘着酒兴,把过去的事都说了出来。国王以重赏酬报他的功劳。以流放惩罚他的逆伦,把他流放到印度洋的一个孤岛上去。他临走告诉人们,千万不要酗酒,一旦喝多了,不但忘了母亲的教导,连父亲也不认得了。 大殿西墙这幅画叫《三教九流图》,它反映了武周时期多种文化走向融合的历史。“三教”是老子创立的道教、孔子创立的儒教和释逝牟尼创建的佛教。“九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中的九大流派 (道家流、儒家流、阴阳家流、名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纵横家流、杂家流、农家者流)。秦以前,道家位列儒家之上。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跃而成为正统,东汉以后,佛法西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挑战,儒、道、佛三家一直处于冲突和融合的交织中。先是儒道联合反佛。佛家为了获得立足之地,便依附道家,拉拢儒家。到魏晋南北朝,三教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佛教不再试图服鹰于儒道,而是要求包容于儒道而成为三教之首。北周武帝崇尚儒学,亲自召集群官、沙门、道士等,对三教正式排位;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后。到了隋文帝,由于他自幼生养在尼姑庵,很是亲佛,便将佛教定为 “国教”,予以大力扶持和积极利用。佛教的地位由此发生根本变化,一跃而成为三教九流之首。 武则天推行“易世革命”,佛教为她帮了大忙,她改唐为周不久,就给佛教升级;颁布制文,“令释教在道法之上。”这样,佛家高兴,道家不服。道士们一面印发 《老子化胡经》,杜撰李耳“教化”佛陀的故事,借以抬高道家的地位;一面笼络武则天,给她灌输“长生不老”、“以阳养阴”。于是武则天便对三教九流重新排位次,且划分较细,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是:一流佛陀二流仙,三流帝王四流官,五流刀笔(幕宾,或称红黑师爷)六流吏,七工八商九庄田。中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堪舆(地质学家和风水先生)四流推 (预言算命先生),五流丹青 (书画家)六流相 (星相学家和相面先生),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是:一流玩马二耍猴,三流修脚四剃头,五流幻术 (耍魔术的)六流丐 (讨饭的),七优 (优伶,卖唱的)八娟 (妓女)九吹手。商洛习俗,无论红白庆典,吹鼓手不得登堂入室,一般都安排在门外,即因为吹鼓手是下九流的缘故。“三教九流”使佛、道、儒各家学派的思想更加深刻地楔人中华文化的底层,促使中华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叫大士殿。大云寺把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供于一殿,称“三大士殿”,这在佛寺规制上是比较别致的;这或许也是武则天的“别出心裁”。按照佛典的解释,“大士”是菩萨的统称,菩萨品位仅次于佛,而观音和文殊、普贤三菩萨,虽已达到佛的境界,由于她们立誓要普救世上一切受苦众生,方愿成佛;然世间苦难无穷无尽,他们也就只好永远屈居菩萨之位。为了彰扬这三位菩萨的功德,所以称其为 “大士”,以便同一般菩萨有所区别。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曾改革科举制度,首开“女科取士”,她把中国最有影响的三位菩萨 (观音、文殊、普贤)封为 “大士”,也是为了利用民间信仰,为她这个 “弥勒佛”服务。这是复修三大士像。上坐的是观音大士,两旁立的是善财童子和龙女。骑狮的是文殊大士,骑象的是普贤大士。 这幅图叫《佛教中道图》。《佛教中道图》概括了大乘教和小乘教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人努力去恶从善,净化本性,改良“种子”,提升命运。如果众生都能发挥人性的光辉,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则 “娑婆国土”也就转化成 “极乐世界”了。 画在大士殿的西墙上的这幅画叫《家家观世音》,它的引申又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画的内容是人生追求的10个档次:吃饭、穿衣、住房、成婚、车门、仆从、当官、当大官、做皇上、做神仙;最后神仙没做成,下了地狱。 再看这幅画,它是根据民歌《十不足》创作的,其歌词 是:“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有食便思衣,续罗绸缎身上穿,抬头只见房屋低。盖起高楼升大厦,床上缺少美貌妻,娶来矫妻和美妄,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来车和马,车前马后少跟随。家人顾来一大伙,有钱无势被人欺。一窜窜到知县位,朝会方显职位卑,一攀攀到阁老爷,朝朝暮暮想登基。一日面南做皇帝,想要神仙登天梯。登天梯子末造起,阎王发脾鬼来催。此人若非大限到,上到天顶还嫌低,如此贪填迷不足,是 苦是累还是痴。”这首歌词因有 “神仙”二字,应为道家作品,但它末尾两句却有佛家思想。 这幅壁画叫《观音拜观音》,位于大士殿后,它是根据一个民间故事创作的。故事的梗概是:有一位居士,诚心同佛,千里迢迢去南海朝拜观音。观音很受感动,给他托梦说,某日某时要约见他。及至相见时,他见观音也在朝拜另一位观音,心里觉得奇怪,遂问观音为什么也拜观音。观音言道:“你拜观音是在求人,我拜观音是在求己;佛不度无缘之人,求人不 如求己。”这个居士听了观音的话,彻底明白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和“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道理,回家后坚持修持,终于转凡成圣,证得佛果。 这座有游廊的殿叫禅堂,是佛家僧侣参禅的地方。在大云寺设置禅堂,则是为了向游人介绍“禅文化”。禅的焚文音译为“禅那”,意译为“静虑”或“思维修”。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主要为静坐、安心、数息等方式。后被引人佛教,成为佛家僧侣求证佛果的一种基本功。 禅堂内的正壁上贴的、“禅”字,是用维修大云寺更换下来的朽木拼携而成,它既点缀了禅堂,也含有 “化腐朽为神奇”的寓意。殿堂之中,安放着20多尊木石造像,有佛陀、菩萨十天王、罗汉,还有儒家的圣人和道家的神仙。既是一个造像艺术陈列室,又可以组成一幅“谈禅图”。用以表明佛教至中国“禅宗革命”之后,形成 “左儒右道”、三足鼎立的独特文化现象。 这截茬根古树,所雕造的是菩提达摩。是他把禅学传入中国的。公元6世纪初,达摩渡海东来,会见南朝梁武帝。梁武帝是个虞信佛教却不钻研佛学的皇帝,他一见达摩便间:“我修了这么多寺院,又做了许多佛事,你看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梁武帝听了很不高兴。彼此话不投机,达摩乘一芦苇渡江,到高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历时九年,提出“理人”和 “行人”的修禅方法。其内容被概括为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说佛理不等于文字,证悟本质与文字无关,经过禅师的指点,也可以参禅悟道。 这尊手中抱书的佛,是禅宗六祖慧能,他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他手中抱的这本书,是由他口述的《坛经》 是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写的称为 “经的著作”。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并不识字。自幼丧父因家贫而末上过学,一日卖柴于市,听人读 《金刚经》,听到 “应无所住而生真心”一段,便有所领悟,于是设法到黄梅找五祖弘忍拜师学禅。这时跟五祖学禅的共7仍多人,有一位首席上座,名叫神秀,学通中外,为众敬仰。后来有一天,五祖宣布:要传授衣钵,叫大家陈述心得,以便选继承祖位的人。当天,神秀便在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同学们看了都说写得好。这时慧能正在舂米,他听这首偈子便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有些同学便笑他:“庸流何知,勿发狂言。”于是慧能便请人代笔,在原偈旁边也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事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权衡了这两首偈语之后,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创立的禅宗被称为是佛教的“心法”,是佛法的画龙点睛心髓之学。不是人人都可以顿悟的,必须是具有大乘根器的人才可以顿悟。对于大多数钝人来说,参禅还得一步步来。武则天对禅也深所慕仰,她把神秀请到京师,“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时时问道”。她还一再派人去广州邀请慧能,慧能“托病不出”,不愿进京,最后只好把慧能的“得法架装”弄到长安,“则天见传信架装来,甚喜悦,于内道场供奉”;并以 “摩纳袋装一领及织五百匹”送给慧能,作为交换。大云寺的 禅堂里设有禅床,是僧侣们参禅打坐、休身养性的地方,佛家 行话叫“禅定”。禅定时耍姿势工确,身心放松,排除杂念,顺乎自然。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希望自己相貌美好,你的心善,你的心好,相貌自然就美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你的心地清净,不胡思乱想,自然就健康长寿,一定是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