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石雕艺术之经幢
2014/9/8   热度:781
闽南古石雕艺术之经幢 邱承忠 (厦门市博物馆退休干部、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 内容摘要:经幢是一种多面体的佛教石刻。佛教认为把各种佛经咒语刻在经幢上可以镇邪纳吉,祈福免灾。经幢上除了镌刻陀罗尼经等咒语外,还刻有佛造像及造幢记等。闽南石经幢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于一体,具有我国南派石雕艺术风格,是研究闽南宗教史及古石雕艺术的难得实物资料。 关键词: 闽南古石雕经幢 经幢又称石经幢、石幢,是始创初唐,盛于唐宋时期的一种多面体的佛教石刻。这种石刻是指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石柱,其形状多为八面形。由于年代久远,石质的风化、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及人为的毁损等原因,使至今所遗存的经幢为数不多,而且多层的经幢大多残缺不全(有的为后人修整时增补的),真正完整的不多。 幢是梵名“驮缚若”的译名,原是一种由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顶装如意宝珠,悬挂在佛前起礼仪作用的,称为幢幡。而幢字从“巾”不从“石”,正说明幢最初的原物是在立竿上加丝织物做成的。①陀罗尼经是佛教密宗的咒语,佛教认为把各种咒语刻在经幢上,可以镇邪纳吉,祈福免灾。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所述,如果把该经文写在幢上,则幢影映及人身,甚至幢上的灰尘落在人的身上,都可以使人不为罪垢所污染。所以,至今在许多佛寺的大殿里常可见到仍延用的一种单层或多层的圆筒伞盖,其周围的垂幔、飘带上面写有经文,高挂在佛殿里,此亦是称之为经幢。而石幢(后来都泛称为经幢)是陀罗尼经文由书写在丝织物等转为镌刻在石柱上的石刻,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古代石雕艺术建筑。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经幢多为石质,但也有铁质和陶瓷的,只是较为少见。石经幢实际上是一种柱表式佛教石幢,无论从质地、形体或书写的文字来说,石经幢和丝织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原作为佛殿礼仪作用的丝织幢,除伞盖外,其作平面的长条形丝织物(垂幔、飘带),可书写的面积很小,上面所写的只是佛名和咒语。而石经幢则是多面体,可书写的面积颇大,上面不但可刻佛经,很多经幢上还另外刻有佛像及僧人所撰的《经序》、《幢记》等。唐代人们认为尊胜幢的威力神效至不可思议的地步,故也称之为“宝幢”。石经幢一般由幢座、幢身、幢顶几部分组成,都是分别雕刻,雕好后再垒砌成整体。幢座大多为覆莲状,下设须弥座。幢身呈柱状,一般为八面体,也有六面、四面的,还有圆柱形的。亦有幢身分为若干段,上面的柱径较小,下面的柱径较大,中间用大于柱身的宝盖相隔。盖上一般模拟垂幔、飘带的丝绳等图案,有的石幢上也间杂雕刻佛、菩萨、佛传故事等题材。幢顶一般雕刻成仿木构建筑的攒尖顶,顶端托有宝珠。幢体上所刻的一般是陀罗尼佛经,也有的刻道德经,即道教石幢,较少。文字多为汉字,有的还刻有梵文等。据有关资料记载,从经幢的题记和实物可知有些经幢原来是施有彩绘的,并有部分贴金,在建造完工时,还悬挂着五颜六色的丝幡,因此在外观上没有石质的厚重、冰冷的感觉,而是彩绘缤纷,相当亮丽庄严。经幢上的贴金,不只为的是庄重经幢,更重要的是佛教徒籍此表达对佛、菩萨和佛经咒文的尊贵敬重。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彩绘和贴金大都已剥落,基本没留下些许痕迹。 经幢上除了刻有佛像镌刻佛经,另外还刻有造幢记、造幢者的题名,少数的经幢还有额题。造幢记,包括序、铭和赞,主要是叙述造幢缘起,其中多是赞叹《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威力神效,有的也兼述佛经传奇等。经幢一般树立在寺院的山门之前,或是殿堂前庭院之中,如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经幢就是立在大雄宝殿前的庭院里的。依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建立经幢的地点应是在高处,“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上,或置楼台上,乃至安窣堵波中。”②从开始建立石经幢之始,寺院就是最主要的地点,这可能和建立经幢时需要僧人的指导,包括经咒版本的选定、造幢过程中所举行的仪式、完工时的庆赞斋会,以及有些经幢是由佛教徒组织“邑会”所造的有关。由于在寺院内树立经幢非常普遍,有的寺院内甚至有好几处经幢,由此成为寺院里一道独特的景观。由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提到,此“陀罗尼”有“尘沾影覆”的威力神效,可以消除人的业障,因此造幢者也常在通衢大道上树立经幢,希望惠及众多的过往行人。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义成军节度使田伾为尚书所立的经幢就是建在通衢大道上,希望能惠及百灵,其序云:“佛经有尊胜陀罗尼者,功德宏廓,道义幽口,而能普济生灵、博救品物,阴影才及,莫大罪销;飞尘略沾,福履将至,欲以命工刻石,当道建幢,翼得惠风接吹,白日回照,轻飘远景,长及百灵。”③经幢也有立于墓旁或墓中的。树立坟墓之前的称为“墓幢”或“坟幢”。由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特别强调的是拯济幽冥,和破地狱之功能,从唐代开始,就有许多经幢是建在坟墓旁的,希望籍着幢影覆被,可以解救亡者地狱之苦。④另外,也有的经幢是置于坟墓里的。在埋葬僧人遗骨之处建的舍利幢,称为塔幢或墓幢。塔幢和墓幢大都始建于唐代,而盛行于宋辽时期。此外,经幢有的还置于佛塔内、石窟内的,也有置于家中供养的,如有文字记载的洛阳东都履道坊白居易住所建造的经幢,其上并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悲陀罗尼》等。⑤ 在经幢制作上,时代愈晚体量比例愈高,雕造手法也愈复杂。唐代经幢刚出现时,结构简单,一般为单层、装饰亦少,最小的只有一米,高度大都在2—3米以下。中唐以后,特别是大中以后,经幢逐渐采取多层结构,装饰日趋华丽,高度相对地增加到4—5米。至宋代时经幢比唐代时期不论在体量和造型上都要高大和复杂华丽得多,如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共7级,就达18米之高。但同一时期的石幢也会因地域的不同在造型上有所差异。如福建的石幢一般体量不是很大,但在雕造制作上有着福建石雕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经幢并不是纯粹的刻经,虽然经幢上主要镌刻的是佛经,但不是单纯地视它为石塔中的刻经。建筑大师梁思成认为:“唐宋经幢遍布南北,虽非真正建筑物,亦为富于建筑意味的纪念建筑。”他以为如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虽名为塔,实则铁铸之幢身”。又说:“宋代建造经幢之风甚盛,盖以镌刻佛经为主之小型塔也。”⑥ 根据佛经所述,经幢的性质即是法舍利塔。⑦佛塔分二种,一是生身舍利塔,一是法舍利塔,而经幢即是属于法舍利塔。所谓的法舍利塔,是指在塔中放置佛经者,其法源自印度,印度系以香末为泥,作高五、六寸的小窣堵波,以书写的经文置其中,称之为“法舍利”。若其数渐积多了,则建大窣堵波,总聚其中,以修供养,即法舍利窣堵波(法舍利塔)。⑧经幢因以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主题,自然也属于法舍利塔。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说造窣堵波,在其中安置“尊胜陀罗尼经”,此即为“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⑨另外,从有些经幢上刻有“如来法身偈”这一点上,亦可证明经幢为法舍利塔。⑩就经幢建筑的结构而言,它和塔非常的类似。塔的结构主要可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四个部分。前面已经提及,经幢的结构大致可分为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而没有地宫。不过,有些经幢在幢基下也埋有舍利的。塔身是塔的主体,塔身内部又分为实心和中空两种,塔身中空的,一般可登临。而经幢的幢身都是实体的,有若实体的塔。至于幢顶上通常有仰莲和宝珠,此二者也是塔刹的质素,幢顶和塔刹亦是相类似的。因此可以说,塔与经幢基本上是相同的构造的,宋人视唐兴寺经幢,就认为它是“窣堵波形”的,民间通常也把经幢称之为佛塔。 以细部而言,塔是有铜铎为装饰的,经幢亦然。虽然经幢上的铜铎今大都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从某些造幢记中探寻到经幢上铜铎的影子。如宋太祖淳化元年(990年)刘熙与其弟刘阐在泉州招庆禅院大殿前建造的经幢,书有“幢高二十五尺,下列神仪,上严圣像,风摇铎韵,如清梵以虚徐,日映珠光,对玉毫而熠耀”。此外,相轮是佛塔刹中的一个构件,有些现存的经幢在幢顶部分便仍保存有幢顶,而在造幢记或题名中也有这方面的资料。如河北保定本愿寺唐开元九年(721年)僧智秀所造尊胜幢,便有“相轮主”的题记。又如宋仁宗景祐五年,王德成等人所造的经幢上有“大宋赵州南关□□人等特建幢子相轮记。” 关于经幢的构造原型,据有关专家考证,可能是由北凉石塔演变而来的。认为经幢(北凉石塔)共五体,体积小,形制接近后世的石经塔。经幢的形成,可能就是由此惊塔演变而成的。北凉经塔的雕凿本身是一种雕刻艺术,首先它在建筑史上提供了经幢和佛塔的原始样式。其二,它的形制也和北朝迄唐以来建筑上流行的八角柱有关。因为唐代以前,八角柱式是中国建筑流行的题材。就建筑学而言,经幢也和北齐石柱有相类似之处,建筑学者杨廷宝在他叙述郑州开元寺唐中和五年的经幢时,指出了这一点。经幢顶亦为八角形,是雕刻成有宝珠的伞盖形。檐下转角铺作用简单的华拱,承托撩檐枋。但大都因年久剥蚀,形体欠整。椽子双重,俱平行排列而无翼角叙椽,与北齐石柱屋顶作法相仿。陈从周在《中国建筑技术史》一书中,也指出唐代经幢是从南北朝石柱发展而来的。虽然他没有作进一步的阐释,不过从北凉石塔八角形的塔基、圆柱体塔身,到后来的幢座、幢身皆为八角形为多的经幢,其间的转折演变,当非突然。经幢虽然绝大多数是八角形,但也有少数六角形的。唐代还有一些圆塔的发现,以及极少数圆柱体的鼓形经幢,关于八角柱是否受印度建筑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总之,经幢的形制是柔合刻经和塔所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塔。是一种特别的宗教石刻。此外,由于唐宋时期石经幢的流行,而有仿石幢形成而制作的,如灯幢、香幢等造型,其质地还有铁制、陶制、木制以及木胎夹纻制作的经幢,也有与宗教无关的记事幢等。 福建闽南古石雕艺术源于黄河流域,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于一体,汲历代雕造技艺之精华,形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石雕艺术风格。闽南石经幢与古建筑艺术交相辉映,成为福建古石雕艺术中一朵奇葩。福建闽南的石经幢至今尚有一些遗存,比較完整的主要有:古代号称“泉南佛国”的泉州,在开元寺内拜庭左右两旁各有一座方形宝箧即陀罗尼经幢(或称经塔),通高各5.48米,两座形制相同。左边一座经幢的须弥座上镌刻:“右南厢梁安家宝柳三娘,舍钱建造宝塔二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南宋绍兴十五年即1145年)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南宋乾道元年,即1165年)重修。”开元寺内这两座石造宝箧经幢从上而下是由台基、石函、塔柱(塔身)、塔盖和刹顶组成。经幢的式样保留着印度窣堵波形制的艺术风格,塔身上雕刻极富古代印度教特色的传奇故事和花卉图案,由此不难想见南宋时印度教在泉州的兴盛。塔柱四面雕刻圆拱龛,龛内浮雕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塔盖四周芭蕉形的角翅上,雕刻着释迦牟尼为太子时在皇宫中生活游戏的种种景象,有人物、山花、蕉叶、卷云等。塔顶为覆莲盆及多层相轮尖顶。此外,今开元寺内仍保存着唐大中八年(即854年)的六角形宝箧印陀罗尼经幢构件,是福建最早的石刻。该经幢有篇叙文,叙述宝箧印陀罗尼经是如何从印度东传入中国的。还有南唐太保《佛经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等。石幢构件上刻有浮雕飞天,皆赤脚裸露,身体修长,其造型设计别具风格,亦是难得的佛教石雕艺术品。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建在南安丰州桃源宫的陀罗尼石经幢为八角七层,通高7米。须弥座八角各雕侏儒力士,束雕飞天。座上施用八角形水波纹平座,上置覆盆。幢身第一层浮雕双龙戏珠,二、三层浮雕佛像,四、五层刻《尊胜陀罗尼经咒》,上端横镌“奉为今上皇帝资崇佛幢一座,六层挑檐翘角,间以仰莲。幢身每面浮雕佛像,神态各异。七层幢身与檐均作方形,出檐雕飞天,葫芦顶。除基座用多块花岗岩石砌成外,其余均为整石雕就。该座经幢构筑完整,造型优美,雕工精致,是福建宋代佛教石雕艺术珍品之一。宋时,古城丰州还盛行为亡灵竖经幢的习俗,当时经幢也有用纸做的,有用布裁的,为的是让死去的亲人到天国享乐。保存至今的该陀罗尼经幢,就是丰州城里豪富葛员之妻在他死后为其建造的石质七层经幢,以祭祀其亡夫。 漳州塔口庵经幢,立于漳州市内大同路塔口庵前。据幢铭刻记载,此幢建于北宋绍圣肆年(1097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修。经幢石构,宝塔式,通高7米,底座1.2米,以二十四层浮雕块石累叠筑成,八角基座,系利用唐代遗存的石构件建造,为八角柱状须弥座。基座之上,分别雕有海水、蟠龙、莲瓣的鼓形、覆盆形等不同形状的六层块石,承托着中隔仰莲花石的两层八角柱形幢身,幢身下层八面各雕有或坐或立,形态各异的佛像一尊;上层南向一面刻楷书直读“宝塔建于宋绍圣四年丁丑至大明崇祯拾五年陆月初十日飓风颓坏原任钦差福建中路副总兵王尚忠捐资重造。”余七面均阴刻“南无阿弥陀佛”竖排六字楷书。幢身之上,以雕有佛像、莲花等图案的十三层各种形体块石,向上分收,构成五重八角出檐、高耸奇特的幢顶,上置葫芦状尖峰。此经幢雕琢浑古,造型独特,是具有唐、宋、明历代雕刻与建筑艺术风格的珍贵历史文物。另建于唐代咸通四年(863年)的漳州芝山开元寺经幢,又称咸通碑、咸通塔。该幢身为八面体,每面宽28厘米,高185厘米,明代顾炎武称之为“天下经幢第一”。幢上阴刻《佛顶尊胜陀罗经》,其书法遒劲飘逸而驰名于世。清同治三年(1864年)该寺因战火毁圮,经幢受损。民国初年被移入中山公园,后屡遭破坏。现虽残破,而石刻精彩犹存,现保存于市图书馆。 厦门同安婆罗门石经幢,又称婆罗门佛石塔,位于同安大轮山南 麓梵天寺内钟楼北侧,原系同安西安桥附属建筑物。原有四座,形制相同,除该塔于1957年迁移入现址外,一座于1986年安放于同安梅山寺。此外一座于1926年福厦公路建设时被埋入路基中,另一座残存部分构件也移入梵天寺中加以保存。该婆罗门石经幢建于宋代元祐年间,为三层方形,石构实心,高4.6米,须弥座底每边长1.78米,四角雕刻力士,四面浮雕神兽;第二层幢身高0.35米,每边长0.97米,每面浮雕坐莲佛像4尊;第三层高0.7米,每边长0.82米,上角浮雕展翅神兽,四面浮雕佛教故事图像。刹座覆莲盆,刹杆五层相轮,刹尖葫芦。整座经幢雕工精细,保存较完整,不仅是宋代精湛的福建闽南石雕艺术品,也是研究闽南宗教史及石雕艺术的难得的实物资料。 注释: ①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②《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九卷351页。 ③《金石草编》卷六十六,十九页(田坯等经幢)。 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唐代经幢的建立》152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域队,〈洛阳唐东都履道坊白居易故居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八期。 ⑥⑦刘淑芬《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7年9月。 ⑧《江苏省通志稿》金石六(僧文监等造陀罗尼经幢)。 ⑨罗哲文《中国古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⑩〈招庆禅院大佛顶陀罗尼幢记〉《闽中金石略》卷三。 〈本愿寺僧智秀尊胜幢记〉《琼室全石补正》卷四十六。 同前书卷八十二〈赵州王德成等尊胜经幢题名〉。 史岩〈酒泉文殊山的石窟寺院遗迹〉《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七期。 梁思成〈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3月。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杨廷宝〈古建筑游览记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3月。 《漳州名迹古迹》,海风出版社,2005年10月。 颜立水《金同集》《同安与翔安古塔》,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2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这个世界苦,我们要知道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既然一心求生净土,与西方净土不相干的事情统统要放下。只要得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喜欢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喜欢在这个世界上多住几年就多住几年,决定不碍事,来去自由。没得一心不乱,那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心不颠倒”,你走的时候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才有把握去得了。经典里面说得很好,这个法门“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因缘,就是遇到善友劝你念佛求生净土。你肯接受、肯信、肯依教奉行,就是你多善根、多福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