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梵宫建筑设计与思考
2014/9/8   热度:622
灵山梵宫建筑设计与思考 钱健 设计历程 灵山胜境是著名的国家五A级风景旅游胜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太湖之滨。景区的规划、设计、营建经历了十多年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三期工程的竣工,特别是2009年世界佛教大会在灵山梵宫的成功举办,使灵山获得了更大的关注。 景区的规划格局是以佛教三宝“佛”,“法”,“僧”为主题的三条主线构成,其中中央的“佛”轴线以讲述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经历为主,由一期工程88m高的灵山大佛、祥福禅寺,二期工程的九龙灌浴、阿育王柱、佛足坛、五智门等构成,一,二期工程已于2003年完成。三期新建的“法”轴线与“僧”轴线分别位于“佛”轴线的东西两侧,三期的主体建筑即梵宫建筑面积达7万m2,位于“法”轴线的北端,作为2009年世界佛教大会的中心会场之一(另一处举办地为台北市的小巨蛋体育馆),它既是灵山景区的重要景点,也是无锡市的重点工程。 梵宫建筑具有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特殊性。一方面是为世界佛教大会提供满足其会务功能的理想会址,另一方面需考虑会后成为游客参观的景点,适应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功能主要包括佛教艺术展览,佛教题材演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佛教特色餐饮等等。究竟是宗教建筑还是旅游建筑,是景点还是会场,是要体现建筑文化、佛教文化还是民俗文化,项目初期设计团队与业主、佛教人士、旅游策划专家、艺术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一段时间,设计组存在审美,价值及方法上的迷失。随着项目的深入,对各种类型“文化”要求逐步分析,形成对项目较明晰的认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相当特殊的建筑,承担着不同层面的文化要求,无论是作为神圣的佛教建筑,还是民俗的宗教主题的公园,建筑师了解建筑的文化本质,分析佛教文化与民俗文化都是十分必要的,也就能够将体现文化带来的压力转变成为设计的源泉。 建筑文化实质的讨论 谈论建筑文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通常而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引自《现代汉语词典》)。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的知识,行为和物质存在以及凝结在这些存在中的思想意识。 一般来说,文化有精致文化与民俗文化之分。对于建筑文化,西方人在1 9世纪将建筑视为三大艺术之一,将建筑归于精致文化范畴。而20世纪中叶的另一种看法是以拉普普为代表的建筑研究者,把文化视为民族文化的文化。在民族学中,文化的定义较接近民俗文化,把文化看作生活的方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信仰、思想与行为模式,建筑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生活方式的具体呈现,所以可视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 所以我们崇尚的建筑一方面是新技术、先进观念的体现,而这些为建筑师熟悉的技术与理念大部分来源于西方现代建筑的成就,而另一方面佛教建筑在中国自唐宋达到高峰之后,明清时期形成的固定型制使其建筑的多元性和艺术性大大降低,特别经历了十年动乱浩劫,佛教建筑与当代建筑技术与思潮的发展完全割裂开来,佛教的思想与活动与现代人生活的距离也进一步拉开(有别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以当灵山业主和佛教界人士建设大尺度的佛教风格建筑时,视线指向不是现代建筑而是佛教建筑顶峰时期的菩提加耶塔(印度),吴哥窟(柬埔寨)与婆罗浮图(印度尼西亚)。正由于缺乏自古代佛教建筑到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历程,所以用现代建筑来诠释佛教文化不为大多数佛教界人士、佛教徒乃至普通的游客所认可。当建筑师痛苦地被要求以古代,甚至是异域的佛教建筑的形态、装饰元素,佛教艺术品来反映佛教建筑的文化性时,建筑的文化性也就逐渐向民俗文化的属性倾斜。在对建筑文化性的思考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不论是建筑的精致文化和还是民俗文化,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于建筑的认知,这种价值观是不分层次的,这也是在具有宗教和民俗双重名片的灵山梵宫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建筑师去研究和重新认知的。 佛教建筑文化的基本属性 非常少的专家学者将亚洲的建筑作为一个体系进行研究,特别在近现代西方的建筑技术、思想,美学全面占据统制地位的背景下。东方建筑传统的研究以及风格的衍化相对缓慢。佛教建筑是一个相对特殊门类的东方建筑。一方面亚洲文化为佛教建筑赋予浓郁的东方属性,另一方面古代佛教文化也为亚洲及东方建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我们先以塔作为一个例子。 塔是佛教特有的建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死后遗体火化,烧出上万颗舍利,由弟子将这些舍利拿到各地去安奉,把舍利埋入地下,上面建筑圆形土堆。在印度梵文中称为“堵波”(stupa,也称“浮园”,也译为“塔婆”),即是“塔”的由来,以后成为佛的象征,成为供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形式。佛教的兴盛促成塔这样一个建筑门类在东方各地兴建。如同出了一个命题,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建筑传统有各自的答案,从而形成普遍存在于各个亚洲国家,形态千变万化的塔的样式。单中国一地就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缅式塔等等。并且不仅受地域的影响,塔也逐渐与佛教宗派联系在一起,如藏传佛教的巨塔(喇嘛塔)可以出现在藏区也可以出现在江南,这种建筑的样式随着藏传佛教的流传而在各地兴建,并与当地汉传或南传佛教建筑很和谐地建在了一起。 从各地塔的形态的关联与差异中,我们可以得出佛教建筑的几个共同的特征,首先对于大部分国家它是外来的建筑文化,其次是与当地的建筑文化相融合,其三是与佛教本像或者几大门派如藏传、南传、汉传的基本教义密切关联。从本质上来说是亚洲建筑文化相融合的典型实例,并且当其多元文化的特性充分展现的时期也是其建筑形态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时期。佛教建筑的另外几个基本类型如窟、佛殿,经幢等的发展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佛教建筑的另一个特性是它的政治性,比如汉传佛教始终与皇权统治若即若离,所以汉传佛教建筑与宫殿建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敕建大寺,具有琉璃墙瓦,庑殿顶的雍容气度,也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禅寺别院(通常禅宗的思想和禅宗庙寺的风格更接近当代建筑师对于佛教建筑的审美)。又如藏传佛教的布达拉宫,反映了政权和神权的高度统一,而许多以佛教为国教的东南亚国家,其建筑的恢宏也显示了政教合一的特点。 除了建筑本身,佛教建筑文化还包含其它方面如佛像、法轮、莲花、光相,万字符,念珠,菩堤树、曼陀罗,六色旗等,这些佛教象征物或作为建筑组成的一部分,或是建筑内外装饰,与建筑一起成为佛教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佛教艺术永恒的表现载体。 民俗文化在旅游建筑中的体现 非常多的人士反感将灵山胜境与旅游建筑联系起来,仿佛如此就将灵山的文化层次贬低了。何况如果将灵山胜境以旅游学的范畴归于主题(佛教)公园的人造景观则更是业主,政府。佛教界和建筑师避之犹恐不及的。但作为项目建筑师应该清晰地去认识项目的旅游属性,自觉运用其设计的原则来实现建筑文化性和功能性。 旅游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的文化性也是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旅 游与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古代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汲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绘画、雕刻、摄影、工艺作品是游人乐于观赏的项目,戏剧、舞蹈、音乐,电影、电视又是安排旅游者夜晚生活的节目,诗词,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又可以将旅游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 按照旅游科学的分类,灵山胜境应属于主题公园(Theme parks)范畴,当前世界范围的主题公园有以几类。 ①儿童神话故事:迪斯尼乐园(美),Gluck王国(日本)。 ②微缩城镇:锦绣中华(深圳),Minidom(瑞士)。 ③未来与科技:Futuroscope(法国)。 ④原始西部:Fort Fun(美国),OKCorral(法国)。 ⑤乡村世界:花卉:Flevohof(荷兰),昆明世博园(云南)。 ⑥电视系列:芝麻街(日本),三国城、水浒城(中国)。 创建主题公园是一项高数额、高风险的投资,曾一度成为我国各地旅游发展的重点之一,灵山胜境周边就有唐城、水浒城、三国城等,这些景点多依赖于电视文化(作为外景基地)的需求,通过一段时间内热门电视剧的播出而成为旅游热点,应该归于电视系列主题公园的类别之中。但这些主题公园均有走下坡路的趋势,其原因是这些主题很难长久地成为旅客关注的热点,随着热点的转移,景点旅客大量减少。灵山胜境在目前阶段比同处无锡的其它主题公园,较成功的原因首先得益于佛教的悠远历史和广大信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佛教信徒超过一亿人,从各民族来看,除汉族信徒外,藏、蒙古、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番族、纳西族、彝族,羌族、满族、朝鲜族、信仰大乘佛教,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何族信仰小乘佛教。同时作为一、二期主景的88m大佛,九龙灌浴从形象上都摒弃粗制滥造,较能符合广大信众和游客的审美。 主题公园通常对具有民族性,宗教性、独特性,珍奇性、神秘性、故事性、地方特色等景点的营造,来获得游客的兴趣,取得商业成功。灵山胜境的设计中应更多地采用主题公园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如形制符合佛教教义以获得广大游客尤其是信徒的认可,创造个性鲜明、独特的建筑形象以满足游客的好奇和认知的需求,以具有故事性、神秘性的佛教图案和艺术品来装饰建筑,提升旅游景点的价值等等。并且需要指出作为主题公园的灵山胜境的开发,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设计,都应该有萁系统的设计框架与程序。符合现代旅游开发的规律。通过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充分在设计中反映这一更多体现大众民俗文化的需求,同时以细致的分析研究,科学的设计方法作为手段,使旅游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多元文化在设计的运用 1、佛教文化的运用 最终方案是以退台的建筑主体上设置五塔屋顶作为基本的形态特征。第三节关于佛教文化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塔是佛教特有的建筑形式,它是佛的象征,所以以塔的形式来突出佛教建筑的特征,获得信众的认同是开发商和建筑师首先达成的共识。但采用怎样的塔与佛法的主题应和,又能与建筑共同形成统一的形态是设计的关键之一。在对各种资料的查阅中,一种名为华塔的较特殊的亭式塔逐渐为我们所注意。现有的华塔,最早的一座是山东历城九顶塔,此外尚有敦煌华塔,河北寿禅寺塔等十余座,通常下部是单层亭式,上面耸立巨大塔顶,表面饰有很多莲瓣,每瓣上立一座小塔,尖顶立一座较大之塔,含义是表现《华严经》所说的”莲花藏世界”。中间的大莲花,花中心为毗卢舍那佛,周围每一莲瓣代表“如微圣殿”的一个小世界,整体共同构成的“莲花藏世界”是对佛界的立体表征。 因为华塔为中国特有,形态简洁而有标志性,并且易于与建筑相结合形成室内空间的穹顶而成为塔的样式的首选。至于顶部设置五座塔的形态是因为五塔可以代表佛教金刚界五部主佛即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东方不动如来、南方宝生如来、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如来。由于关于“五方五佛”在佛教教义和各类艺术品中都有详尽的描述,所以为建筑形态设计和室内的装饰都提供了设计的主题和依据,形成了特有的故事性。 2、民俗文化的运用 民俗文化的运用主要通过建筑中装饰,为旅游提供了大量故事性的素材。非常幸运的是梵宫设计邀请到大批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特别是一些有悠久的历史却濒临失传的艺术门类也在梵宫中找到了创作的舞台,使梵宫成为陈列、保护这些珍贵作品的博物馆,对于提升梵宫的民俗文化品位与旅游价值起到极大的作用。 3、建筑文化的运用 通常而言简洁是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和价值取向的,但灵山梵宫的设计无论是对佛教文化还是民俗文化的阐述都需要通过大量具象的建筑形体和装饰来实现,无论是塔,法轮,莲花、光相,还是蔷提树、祥花瑞兽,如何与建筑相结合,建筑师都缺乏相应的经验,怎样做都相当别扭。所以,我们首先形成共识的是对于作为具有佛教文化和旅游文化双重特性的梵宫建筑,装饰不是罪恶而是适宜的构成元素。其次,粗制滥造或者是与建筑不相适的装饰才是罪恶,如何来控制装饰使之成为建筑的有机组合是将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结合到建筑文化之中的关键。具体采用了以下方面进行设计控制。 (1)建筑构件的单元划分与装配 由于梵宫建筑采用了大量传统的建筑构件和装饰元素,如立面墙体、柱,门,窗的石材装饰构件。顶部的铜瓦、莲花饰;室内的木柱、斗拱,雕塑等等都非常复杂。我们将这些建筑装饰构件和图案与建筑主体脱离,成为可装配的建筑构件。无论内外立面都进行标准单元,转角单元等模数化的划分,将复杂的立面转化为数十个基本单元,既符合建筑美学的原则也为深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便利。 (2)室内艺术装饰先编号再创作加工 由于梵富室内装饰艺术品数量多,尺度巨大,试图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艺术装饰是不可能的。同时艺术装饰只有在深入创作,精美加工下才能杜绝粗制滥造。这就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先期规划而后分步实施。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将规划的艺术装饰进行编号与尺寸控制,对作品的风格、手段及色彩进行初步的规划,然后由业主委托相关的艺术家进行创作,以保证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的艺术品味,并与建筑相得益彰。如设置在廊厅两侧的讲述佛教传法历史的油画组图,廊厅尽端的琉璃作品《华藏世界》,千人佛教餐厅的瓯塑浮雕,以及东阳木雕。手工壁画,扬州漆器,景泰蓝须弥灯等等都是在先期规划下逐渐变为现实,并且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作品也使将梵宫成为民俗艺术殿堂的构想变为了现实。 (3)舞台设计与建筑声学 梵宫的剧场部分——圣坛,是为佛教专题演出“吉祥颂”量身定做的。剧场建筑为曼陀罗形式,观众厅为高耸的圆形覆钵形,室内高度达到近40m。观众席居中,共设约1200个蒲团形式的坐席,而舞台环绕观众席设置,以营造特殊的情景氛围。为更好地配合佛教场景的创造,观众席中央设置了转台和升降台,同时局部可变化以满足各类会议的要求。 由于圣坛剧场独特的室内形体,带来较为特殊的建筑声学问题,如混响时间长,容易产生声聚交,回声等。这类声学特点对于佛教演出较适合。但会议时却是音质缺陷。所以会议时采用闭合八扇活动的弧形大门缩小空间体积同时在门上做吸声处理的方法,将混响时间控制在2s左右,并在穹顶结合装修方案(千朵莲花),做强扩散处理,有效地避免声音的聚焦。 灵山梵宫是一个特殊的项目。虽然我们并不熟悉更谈不上擅长此类项目的设计,但是作为综合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团队,总会面对文化浸染与建筑师差别巨大的主管部门、业主和使用者以及他们的文化层面要求。灵山梵宫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重新审视建筑文化的机会,相信这一个案会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项目设计单位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 2006-2007年 竣工时间 2008年11月 建设地点 无锡马山 总建筑面积 70200m2 设计总负责人 王文之、钱健 建筑 钱健 黄金甲 曲国峰 姚广宜 张欢 结构 傅汉民 李时 给排水 陈宁 电气 刘剑 暖通 黄益伟 赵磊 动力 史宇丰 弱电 蔡增谊 室内设计 陆嵘 蔡鑫 鱼晓亮 声学设计 章奎声声学设计事务所 规划景观 陆伟 刘瑾 舞台机械 总装备部设计院 作者 钱健,洲联集团、五合国际上海公司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项目设计阶段为华东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 摄影 崔新华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摄影师鱼晓亮,HKG集团摄影师 收稿日期 2009年12月 出自: 《建筑创作 》 2010年6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得人身可贵,人身难得。人很容易觉悟,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其他任何一道都困难。虽然佛菩萨很慈悲,也到其他的道去教化,可是不容易;所以诸佛如来示现成佛都在人道,没听说在其他道里面示现成佛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要知道珍惜,要知道在这一生当中急疾求出离,这是懂得前后因果。佛法,不能认真地修学,人身有什么可贵?跟其他道众生,实在讲没有两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