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冰及《云台胜境图》


2014/9/8    热度:2415   

  钱冰及《云台胜境图》

  作者:王厚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钱冰,字玉壶、雪民,晚清著名书画家,安徽省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人,《清代画史增编》《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光绪庐州府志》有其记载。蒋子宾《墨林今话续编》云:“钱玉壶冰,居巢人,为人雅朴,爱画成癖。尝赠余山水小幅,颇得西庐老人意,书法思翁,往来淮浦间,行箧中必携古书画,自随日夕展玩,宜乎其艺之进矣。”据历史记载,在清道光至同治年间,钱冰寓居于淮安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清浦区)和钱杜、汪鸿、郭频伽等画家相友善。有清一代,清江浦当南北冲要,是河漕重地,河道总督、漕运总督驻节于此,亦是淮北盐业的重要集散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东南才艺之士多聚集于此,或作官员幕府,或以书画谋生,促进了淮安的繁荣和进步。是时,钱冰以书画和书画收藏驰骋于江淮间,书法董其昌,画学王时敏,以摹古拟古为尚,在淮安留下一批画图。今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云台胜境图》就是其中的一件,从中可看出他高超的书画艺术。但这幅《云台胜境图》却不是临摹古人书画,而是以真山真水入画,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技法而写出清代云台山的实境,这在钱冰的现存山水画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故而弥足珍贵。

  这幅《云台盛境图》,纵105厘米,横65厘米,纸本,水墨山水画,立意高古,构图雅致,运笔明洁秀润,气韵浓郁,初夏的景色跃然纸上,表现了雨过天晴后的云台山景色。云台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之东南,古称郁洲山,又名苍梧山,李白诗云“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苏轼诗云“郁郁苍梧海中山,蓬莱方丈有无间”,就是咏此。据历史记载,该山原是屹立于黄海中的一系列山峰,因沧海桑田,海陆变迁,至清康熙年间才与大陆相连。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形成了峰峦叠嶂、奇石幽洞、草木青翠、四季花开的自然景观。明嘉靖年间道教兴盛,道士云集达二万之众,于此修行,故称“七十二洞天”。一说吴承恩创作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此,称为“花果山福地”,故后人将前云台山又名花果山。现该山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是云台山众多山峰的的一部分,其主峰玉女峰高625米,为江苏省最高峰,是东南一大名山。

  此图采取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画法,虚实相间,富有层次。其近景所写者,纯系云台山中九龙桥之实景,上写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怪石嶙峋,涧深流急,有一大一小的二支涧流于此交汇。其大涧之上的三孔拱桥乃九龙桥,小涧之上的单孔拱桥乃仙人桥,仙人桥上正有一位老者杖策而行,有可能是登山朝拜的香客。据载,九龙桥始建于明代,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拱桥,山上有九条山涧交汇于此。此桥是登山的必经之路,由此向上,可拾级而上,直达山颠。桥旁右侧的四株绿树乃古银杏,其树老干叶茂,参差相依,浓荫冠盖。此树至今犹在,相传是宋人所植。此图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写出二支涧流与古银杏,再加上拳石嘉树,茶亭茅屋,拱桥急流,组成了近景之图画,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中景所写者,乃清代三元宫之实景。上写三元宫背依高山,坐北朝南,地势险要,环境清幽,有门殿、正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在东配殿南窗下,还有二位面窗而立的人物,似正观云听瀑,谈禅论机。身临其境,不似仙境胜似仙境,如入仙境一般。在鲁南和苏北一带,三元信仰源远流长。据干宝《搜神记》载,东海人陈光蕊有三子,得道成仙,飞升至云台山上,分掌天、地、水三界,成为三元大帝。明代,淮安人谢淳毁家独建,此乃三元宫之雏形。后经历代修建,蔚然大观。后淮安才子吴承恩在所著《西游记》中,将上西天取经的释家弟子唐僧说成是陈光蕊之子,就是取材于三元宫的道教神话,使道教和佛教相连。现三元宫已更名为海宁禅寺,其规模也远盛于前,现该寺正殿供奉佛祖释伽牟尼塑像,配殿供奉三元大帝等道教神祗,成为云台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座道释合一的丛林庙观。

  此远景所写者,乃云台山之主峰。上写山势峥嵘,林木葱郁,雄伟壮观的亭台楼阁,错落有序,分布于山间。从该图来看,其峰峦间的建筑为南天门,其形势险要,雄踞于山颠,此外还有供奉玉皇大帝的天宫,殿堂巍峨,好似琼楼玉宇一般。图上山尖处的建筑为望曙楼,此为云台山上海拔最高的古建筑,飞檐翘角,美仑美奂。登斯楼也,可观海上日出,可看大海扬波,特别是片片白云在脚下飘浮,令人心旷神怡,飘飘欲仙。图上山腰处的二道瀑布乃云台飞瀑,其水源自高山上的湖泊,每逢大雨过后,就有泉水自湖溢流,越过神秘幽深的山洞,如水帘般悬挂于洞前,相传《西游记》中的水帘洞就取材于此。因此,此图采用高远法构图,所写由近到远,层次分明,秩序井然,构景繁复而集中,有博大精深之美,表现了群山峻岭、回环掩映、起伏绵延的云台山景观。同时,此图山上的瀑布与山脚处的涧流相呼应,那三元宫里临窗而立的人物又和仙人桥上的杖策而行的老者相连,山愈高而树愈低,达到上下呼应,虚实相间。

  此图在笔法上取法王时敏,运用了多种笔墨技巧,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映衬,皴擦点染兼用。其树木枝叶充分运用了浓墨、淡墨、湿墨、干墨、破墨和积墨,以横点、浑点、夹叶点前后穿插,左右照应,宜勾则勾,宜点则点。而树干全用淡墨晕染,黑白分明,气象万千。山峦坡石则以中锋、侧笔连勾带皴,拖染点擦,挥洒而就,故骨肉相济,明暗相豁,极富层次美感。画中浓墨用得不多,然笔笔表情,滴滴达意,通过点线和深浅浓淡的组合,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图上有作者的题诗和题记,其诗云:“瓣香诚进上云台,风自西生靉叇开。路历羊肠同蚁转,人渐凡骨入仙来。峰经夜雨忽闻瀑,身到神山始听雷。起坐僧寮夜不寐,再炧烛跂尚徘徊。”其记云:“道光二十四年夏,偕武君鸿卿游云台山,是春至夏少雨,时僧寮云气弥漫皆湿,夜半峰顶殷然雷雨,不成寐,因和壁间唐陶山先生韵,越今二十余年矣。金甫四兄大人以孤索画,回忆云台胜境,勉制此图,以志向往。时庚午冬日,居巢钱冰并识。” 下钤“钱冰”白文篆印和“玉壶”赤文印。从题诗和题记来看,此诗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之作,画是写于庚午冬日,此庚午即同治九年(1870年),相隔已有二十六载,可见此图是作者老年之作品,故作者有“越今有二十余年矣”之感叹。题记中的唐陶山,即清代诗人唐仲冕。据考,唐仲冕(1753-1827),字六枳,号陶山,清湖南善化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于嘉庆七年来此任海州知州,在职期间曾主持三元宫大修,故在宫内留下诗句。题记中的偕游者“武鸿卿”已不可考,推测应出自南城之武氏。南城武氏是云台山下之望族,曾出过不少文人雅士。题诗和题记记述了作者于道光二十四年在友人武鸿卿的陪同下游云台山之盛景,并据此于同治九年冬日创作了此图。故此图所写是道光二十四年初夏时节的云台胜境,它不但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清代中晚期的云台风貌,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画图。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 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人成佛了,为什么,他离的干干净净,相在不在?相在,相是幻有,相是生灭法。实相,实相不生不灭,实相是从体上讲的。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