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妙应寺的白塔


2014/9/8    热度:1612   

  京城妙应寺的白塔

  作者:李颖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妙应寺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因寺院内的佛塔而闻名,老百姓习惯称之为白塔寺。据印行于上个世纪初的《雍和宫导观所刊物》载:“此塔名舍利通灵宝塔,在妙应寺后院,因塔身色作银白故俗称白塔寺。……考斯塔建于辽寿昌二年(1096年),内藏释迦舍利戒珠二十粒,香泥小塔二千及陀罗尼经五部。其建筑之巧洵为古今所罕有也”。

  兴建之初

  佛教的传播,一是以佛经宣讲教义,再则以形象化的实物或图画进行宣传。佛像象征佛身,经咒象征佛语,塔象征佛意,所以塔是核心形象,梵音译作窣堵坡(Stupa)。

  元朝初年,为巩固中央与西藏的关系,加之蒙古的王公贵族多信奉藏传佛教,元世祖忽必烈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确立“政教合一”的新政体,定藏传佛教为国教,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省。

  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敕令在京城此辽塔遗址的基础上修建这座喇嘛塔,并迎请释迦牟尼佛舍利供于塔中。经时任帝师的八思巴推荐,白塔由尼泊尔建筑家阿尼哥主持建造,并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从此,这座白塔成为中尼友谊的见证。

  相传白塔经八年修建竣工后,忽必烈十分满意,并令以此塔为中心,“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为界至”,箭落处即划界修建为“大圣寿万安寺”,并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建成。

  藏式佛塔

  寺因塔而灵,“大圣寿万安寺”于明朝重建后更名为“妙应寺”沿用至今。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此塔体为砖石结构,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组成。塔基,即塔的基台或基座,占地800余平方米,平面呈 “亚”字形,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式,象征佛教十善之地。束腰处雕有24个莲花瓣组成圆形莲座,莲花座上为5层迭收的环带,层层递进,托起一个覆钵形塔身,如同一个倒扣的钵(僧人所用的食器),直径18.4米,有七道铁箍环绕以加固塔身,外型稳健,如宝瓶,故又称为“塔瓶”,象征菩提心。

  相传佛弟子曾问佛陀,如何做方能表示弟子们对佛的虔诚。佛陀闻后,即将身上披的袈裟平铺于地上,再将钵倒扣其上,之后把手中的锡杖竖立在覆钵上。后来,这个造型成了塔的雏形。印度最初建塔是为了保存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佛经中说,佛祖圆寂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于是,印度于公元前二世纪在桑奇建窣堵坡,藏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和经卷,也有专家认为塔的起源时间应更早些。

  在塔身上方是塔刹,分为三部分,底层为略小一些的须弥座,拖起节节拔高的锥体十三重相轮,又称“十三天”,象征十力和三近住。相轮顶处为一个伞状之盖,称为华盖,含悲智双运降服邪恶意。华盖直径9.7米,厚木为底,40个铜瓦作盖,周围均匀悬挂36个铜质透雕的华鬘,每个高近2米。在华鬘底端还挂有小风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华盖上竖起铜鎏金的喇嘛塔形宝顶,高4.2米,重4吨,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是目前藏式佛塔中所独有的。

  塔顶用8根铁链与华盖的边缘连接在一起,使塔顶看着稳固。明成化元年(1465年)在塔基须弥座周围设置了108盏铁铸灯龛。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修白塔时,又在覆钵塔身南面立一块铜碑,上书“重修灵通万寿宝塔天盘寿带,大明万历岁次壬辰季春”。正是“檐挂华鬘,身络珠网。珍铎迎风而韵响,金顶向日而光辉。亭亭岌岌,遥映紫宫”。

  寺院盛世

  白塔建好后,大都市容为之生辉。元代碑文赞曰:“非巨丽,无以显尊严;非雄壮,无以威天下!”

  元朝皇室规定,每年各重大节日所举行的盛大朝仪,“前期三日,在大圣寿万安寺习仪”。当忽必烈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去世后,皇室为他在白塔西侧修建了神御殿(又称影堂),其内安放着他的画像,每月派大臣前往祭奠,直至元朝灭亡。至元贞元年(1295年),成宗铁穆耳皇帝到此参加“国忌日”时,饭僧达七万之余。

  白塔寺庙会是老北京主要庙会之一,规模可观。庙会,俗称庙市,在过去每逢寺庙开放之日,善男信女前去烧香礼佛,商贩们在寺庙周边设摊售货,民间艺人也来演示杂艺,这是我国城乡特有的一种集市形式。清代中后期,寺内的僧人迫于生计,将配殿和空地出租,每月定期开放,清末学者夏仁虎所著的《旧京琐记》云:“京师之市肆有常集者,东大市、西小市是也。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山珍百货、风味小吃、说书唱戏、十八般武艺应有尽有,名角辈出,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京城百姓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并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白塔寺庙会逐渐形成了老北京特有的市井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1960年后,白塔寺等各大庙会逐渐被商场所取代,白塔寺山门处也办起了副食商店。

  见证历史

  如人生一样,白塔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这座庄严的寺院,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一场特大雷火袭来,转瞬间大圣万安寺成为一片火海,化为灰烬,唯有这座白塔幸存了下来。寺毁不久,明军攻陷大都,元朝最后一代皇帝北去,元朝统治至此宣告结束。

  在明朝建立89年后的明英宗天顺年,这座孤立于世的白塔得以重修,至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在大圣寿万安寺被焚毁百年后,一座新的寺院终于告成,朝廷赐名妙应寺,其格局一直保存至今。

  进入清代,藏传佛教再次受到推崇,作为京城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白塔寺重新进行了修复,进入了再度的辉煌时期。

  光阴荏苒,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白塔受损严重。北京市政府于1978年下半年开始对白塔进行修缮,在维修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存留于塔顶部的鎏金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质三世佛像、赤金长寿佛等一批珍贵文物。在宝顶和华盖的缝隙处还发现了一张毛边纸,上书:“今年重修此塔,适值中日战争。六月廿九日,日军即占领北京,从此战争风云弥漫全国。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枪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计。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现战争仍在激烈之中。战事何时终了,尚不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登古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略述数语,以告后人,作为永久纪念。”落款为“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 罗德俊”。

  白塔以此种方式记录下了一段历史,维护着人类的正义。如今,妙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后再现了古都风貌,古老的白塔又迎来了她的春天。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心里,没有起心动念。现前不起心动念,就事事无碍。念头一起,立刻提起正念;我们修净土宗的,这一念阿弥陀佛就是正念。念念不离开阿弥陀佛,念念依靠阿弥陀佛,一心想见阿弥陀佛,想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正念。佛的名号就是修行,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都要觉而不迷。一切时、一切处,心里一起念头就是阿弥陀佛,念佛功夫就会得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佛如来劝我们想佛、忆佛、念佛,把其他的思想全部放下。一切法从心想生;常常想佛,就成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