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真容殿得名的故事
2015/5/22   热度:304
《广清凉传》卷中记载:唐代景云年间(710年至711年)有一位高僧名叫法云,不知他的俗姓俗名,当时他主持五台山大华严寺。每次想到文殊大圣要教化大众,连一身尊像都没有,怎能使那些四方来游者有礼敬瞻仰的地方呢?于是法云大师就四处化缘集资,修造了一座殿堂。殿堂修造好后,招募能工巧匠为文殊菩萨塑画仪表形象。当时有一位处士,名叫安生,不知从什么地方来到五台山。一天,安生来应法云大师的召募,为法云大师塑造文殊菩萨的塑像。法云大师给了安生很高的报酬,要他很快完成文殊菩萨的塑像。安生对法云大师说:“如果不亲眼看到文殊菩萨的真身,塑出的像终会有不准确的地方。” 于是,法云大师和塑匠安生一起烧香叩拜,恳求文殊菩萨现化真身。不多一时,文殊大圣忽然出现在殿堂大庭。安生惊喜,伏地叩拜,对文殊大圣乞愿说:“请求大圣能留一顿饭的时刻,让我模仿塑好你的真容妙像。” 安生于是对照文殊的现化妙容塑像。此后只要心中有所疑惑,每一回顾,文殊大圣无不现化在一旁。从初摹到完工,经过七十二次现化,才把文殊菩萨的真容塑好。从这身文殊菩萨真容像塑好以后,五台山圣灵传遍四方,僧俗大众远近皈依。因为这个缘故,把此寺院称为真容院。[附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 因果故事 | 感应故事 | 宗门故事 | 名人学佛 | 成败故事 | 哲理故事 | 智慧故事 | 身边故事 | 生活故事 | 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这个世间,我们讲娑婆世界,这个世界是染污的世界。修道之人如果善于运用这个环境,这个地方正是大好修行的场所;如果不善于运用这个环境,没有不堕落的。虽然讲六道,三善道比喻“头出”,三恶道比喻“头没”,实在说,众生在三善道的时间非常短暂,在三恶道的时间是极其之长,这些都是娑婆世界的事实真相。善于运用这个环境作为自己修行的道场,古今有许多榜样。那就是在五欲六尘繁华的世界里面,他能舍,他能放下。佛门里面无论是出家在家的大德,真正是一个精进修行人,他一定不会贪恋五欲六尘,他把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准。佛陀当年在世的时候,三衣一钵,这是降到最低的水准。三衣之外无长物,这个环境是修行的好道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