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解厄


2015/5/22    热度:310   

唐别驾健渴,信心清净奉法为旨,一日问僧,在家居士,将事何佛菩萨?诸僧异辞,有云:宜事地藏,受佛敕故。健渴自念,既受佛敕,岂舍我等。即求栴檀,造三寸像,笼于髻中,行住坐卧,称念名号。庄宗天成中,天下兵乱,健渴被围,受死须臾,即念地藏,大将策骑,惊惶舍去。兵乱平后,语此因缘,闻者叹异。长兴年中,赴任所时,怨家闻之,欲加刑害,伏路以待,只见沙门过往,都不见渴,后闻已过,悔谢解怨。又途中夜宿,天降大雨,灯火都灭,髻中圣像,放光如昼,忽有微音,如幼人曰:‘早去,早去。’即惊异之,以光前导,去宿别处。明日洪水大起,宿所深陷水底,自知地藏菩萨救护。清泰二年,行年七十八岁方卒。临命终时,髻像放光,合掌念佛,安然而没,光明指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 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佛门常讲,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门也盛传,“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但我们要知道,慈悲喜舍,是建立在定慧的基础上。你没有定慧的基础,就容易被人骗,你那个“慈悲喜舍”麻烦就大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修学的次第就知道了,先修止观要紧。“止”,就是把你的妄想烦恼习气伏下去;“观”,就是保持头脑清醒。教下讲“止观”,念佛人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说实在地,你的定慧没有成就,你的慈悲喜舍是有限度的。定慧成就之后,这个慈悲就变成大慈大悲,为什么?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有神通、有慧眼。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