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2014/9/3    热度:234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凶,相为倚伏。其所得损益,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诸佛悯自己与一切众生,为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之所逼恼。因思所受苦报,由于过去恶业所感。而所造恶业,由于当六尘境,不了如幻如化,妄起贪镇痴心之所致也。是知贪镇痴之烦惑,乃一切众生之大怨家。从兹以戒定慧,断贪镇痴。复还本具之天真,以成无上之觉道。
  然则三苦八苦等,实三世诸佛之导师,而一切众生永离众苦,常享诸乐之无上良缘也。观无量寿佛经者,普令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往生极乐,或顿或渐,证无生忍,以至圆成佛道之大法也。以圣则自力具足,兼仗佛力,故所证入,最为直捷,以故华藏海众,同愿往生也。凡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即已超凡入圣,证不退位。从兹渐修,必至圆满菩提而后已。此经中品戒善世福,下品作众恶业,及五逆十恶,将堕地狱,由称佛名,遂得往生也。如是力用,最为洪深。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观。于第八像观之首,发明宗要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须知法身入想,理实甚深。心作心是,事本平常,平常非常,甚深非深。能圆悟者,方名达人。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溯自经传此方,智者,善导,清凉,灵芝,各为著疏,后唯智者一疏独传,余三皆佚,清光绪间,杨仁山居士,由东瀛请来此经善导疏,无量寿经慧远疏,往生论昙鸾注。皆久佚之法宝,俱为刻行。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谛观,而谛观自然了了矣。可谓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奈传之久远,错讹甚多,因息心详校而重刻焉。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我们要放下,我们不求得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即使得到,应当立刻舍弃,为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清净。名利能染污你的自性,要把它舍掉,这是自利。真正自利,才有能力利他。我们能够闻到正法,就一定要肩负起护持正法的使命。首先,我们要护自己的觉正净,这就是护持自己的法;然后是帮助别人,护持他自己的觉正净,这叫护持大众的佛法。能护持自己、护持大众,就是护持十方诸佛的正法。即使是弘法利生,帮助别人,我们一定不失自己的清净心,为什么?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得度。否则的话,帮助了别人,自己出不了三界,那就变成三界之内的有漏福报,自己还是没办法往生。会修的人,自己一定往生净土!但帮助别人,不碍自己的清净;自己清净,不碍帮助别人,这才叫真正的功夫。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