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伤尊严


2015/5/22    热度:298   

也许你是一个来自贫穷山区的学生,每当看到与你同宿舍的其它学生,毫无顾虑地挥霍着父母的钱财,过着体面的、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的时候,你会担忧毕业后能与这些人共事吗?社会会接纳我这副寒酸相的穷学生吗?

孩子,用不着因为贫穷而惭愧,而自弃,要坦然接受贫穷的现实,贫穷与尊严无关。挺起你的腰板,贫穷不是你的无能,更不应成为你的一种负担。毛主席曾经说过“穷则思变”。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告诉,“贫穷”也是一种财富。“贫穷”迫使你低调处事、“贫穷”使你拥有比常人更谦逊的态度、“贫穷”造就了你助人为乐的精神、“贫穷”催生了你“痛改前非”的决心。这种点滴思想的累积将慢慢地聚集成一股正能量,最终转化成你的精神财富,此时脱贫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物质是由精神创造的。世界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L.FRIEDMAN)也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他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有过这样的陈述:“在平坦的世界里,一个理想的国家是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的,因为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无依无靠,所以倾向与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国家会设法调动起全体国民的干劲、创业精神、创造力和学习知识的热情,而不是热衷于挖油井。”有什么佐证能证明这一观点吗?“中国的台湾地区在自然条件上,是一个位于台风频发海域的贫瘠海岛,除了当地人民的干劲、进取心和才华,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但是今天,它却拥有着世界排名第四位的外汇储备。”就这么一个例子吗?“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成功也都能够用同样的理由来解释”。

强国不是靠挖掘自家的资源而富强的,在物质进步与道德完善两者中大部分美国人更重视道德价值。宗教革命的领袖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的兴盛,不在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或是公共设施的华丽,而是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可见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精神世界的繁荣才是物质富有的原动力,物质可以暂时的贫穷,但是精神却不能有任何时候的“贫穷”,否则那将是一穷到底,永无翻身之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 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细心地观察,一般随业受生的人,到三恶道是多数,到三善道是少数。我们认真反省一下,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我们起心动念,多少个念头是善的?多少个念头是恶的?那个恶的念头要是多,我们在三恶道住的时间就长久。念念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善念;念念都为自己打算,这是恶念。我们众生起心动念,总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所以我们不要问别人,我们冷静地反省自己,就知道将来自己随业流转到哪里去。古德告诉我们,三恶道是众生的故乡,那儿住得久;我们到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没有多久,又要回去了!我们想想,这个话是有道理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要积极地修净业。我们知道,纵然是修善业,也不是个办法,我们无始劫以来,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太多了,这一世能控制,难保下一世还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这又堕三途,所以不修净业,不求往生,确实没有第二个办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