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平衡
2015/5/22   热度:227
寻找平衡
找寻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对日常生活或对佛法修持来讲都是非常好的。
平衡性对我们从事任何事业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在此,仁波切和大家分享一则故事,1998年仁波切第一次造访美国,很多人及有些医生们都建议仁波切要游泳,因为大部份时间仁波切都是坐着;当仁波切小时候大约8岁时,会在池塘里游泳,而从那时起到现在,仁波切有一段很长时间没有游了;到了美国加州,有人带仁波切到一处非常大、尺寸约是奥运规格的泳池游泳,一开始游,仁波切突然沉到水底下。仁波切的友人表示仁波切太笨重了,应该放松一点游泳会比较好,于是仁波切放松游,然而因为太放松了,整个人又沉下去了。第一次因全身手脚紧绷而沉下去,第二次却因太放松又沉下去。当时仁波切想着:我是知道怎么游泳的啊,小时候都在池塘里游的好好的。啊~想起来了,当时为何会游的好好的呢?因为当时明白如何平衡。
当明白如何平衡后,仁波切就不再沉下去了。朋友非常惊讶,三分钟前还不大会游,三分钟后怎会游得这么好?因此呢,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我们有能力同时也明白我们有这样的力量能够达成。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我们要能知道运用我们所拥有的知识、运用我们的能力、运用我们的智慧,好好地运用这个平衡性,那么我们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好好的运用这平衡性的话,我们就能做的更多而且更具有力量。在仁波切的书里提到「所谓的佛教、佛法并不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而是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好。不是一种改变,而是要让我们自己有所了知。」了知什么呢?了知我们自己原来就具足非常良好、善的本质、本性。
在西方有很多人有下面这样的问题:我还不足、我的能力不足、我的力量不足等等。即便是这些人已具备很好的一些特质、德行,但是,这些人还是无法了知,仍觉得不足。仁波切有另一则故事要分享,同样这(1998)年,有一个人来见仁波切请示一些问题,当中他提到对自己很没有自信,对自己不具有信心,为什么呢?因为他总是觉得自己知识不足、能力不足,很多方面都不足。他请教仁波切,对治这些问题的方法是什么?仁波切没有办法回答他,因为,仁波切没有办法了解何谓「 自卑感」。仁波切说,在西藏老一辈的人对这种名词并不十分了解,或许现在年轻人会比较有这方面的问题。有天,仁波切试图让自己拥有那种没有自信的感觉,于是仁波切一直思惟,一直试图寻找那样的一种情绪,最后仁波切终于有一点那种「自卑感」的感受及症状了,仁波切非常快乐。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他终于了解对方讲的是什么了。
接下来仁波切要以眼前杯子举例说明关于「平衡」。要喝这杯水是需要平衡的,有三种可能的方法可喝到水。
一、我必须喝这杯水,但喝这杯水时手很紧绷,或许这么紧绷情形下,在半途还没拿到杯子就觉得手很累了。然后,再一次试着要去喝这杯水,依旧紧绷,也许会把水打翻,这又会造成另外一种麻烦。其实不需要紧绷,太过紧绷所以产生很多困难、问题,接下来你又会发现,小问题、小麻烦变成了大问题、大麻烦,于是你将看不到真正大问题所在。
二、我必须喝这杯水,…嗯…,明天再喝吧!也许下星期再喝吧,于是下星期又变成明年。
三、手放松,很自然的,很顺的,拿起杯子,然后喝下去。
以上3种方式,那一种大家最喜欢?(大众回答第三种),为什么呢?(大众回答最容易)。为何最容易呢?因为第三种是有平衡的,第一种太紧,额外的麻烦就来了。第二种太放松,太慵懒没有尽力,因为一旦不尽力就不会有结果,所以我们做每一件事都需要尽力,这是因果关系,有这个缘起的关系,必须要尽力。但尽力的同时,要以一个放松的心,所以心要保持在放松的状态,我们的行为要付诸实践、要尽力,这二者的结合就会带来真正的利益。透过这样我们就能做更多的事,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喝杯水,同样的也可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自性,众生的佛性为什么不见了?禁不起社会上种种邪恶的诱惑,无始来的烦恼习气现前,所以佛性不见了,就这么回事情。?佛性不见了,是不是真的不见?不是。佛跟我们说,是我们有障碍把它障住了。什么东西障碍了?烦恼习气障碍了。如何恢复?如理如法地修行。?这个如理如法,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是随顺佛陀的教诲去做,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陀的教诲去做,这个“去做”就是修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