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清了禅师悟道因缘
2015/5/22   热度:218
长芦清了禅师悟道因缘
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丹霞子淳禅师之法嗣,俗姓雍,左绵(今四川绵阳)人。清了禅师生而有善根。在襁褓中时,入寺见佛像,便喜动眉睫,众人皆认为他不同凡响。清了禅师十八岁参加试经,因诵《法华》,得度出家。初往成都大慈宝范座下学习经论,对大乘教义颇能会通。后出蜀至沔汉一带,行脚参学。不久,即投丹霞子淳禅师座下。
一日,丹霞和尚问:“如何是空劫已(以)前自己?”
清了禅师正要开口答话,丹霞和尚当即便止住他,说道:“你闹在,且去。”
清了禅师不明其意。
后来有一天,清了禅师攀登钵盂峰,登上峰顶,四顾一望,遂豁然契悟。于是他当即返回寺院,欢喜踊跃,侍立在丹霞和尚身边。
丹霞和尚便打了他一掌,说道:“将谓你知有。”
清了禅师于是便欣然礼拜。
第二天,丹霞和尚上堂,说道:“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说完便准备下座。
这时清了禅师便径直走到跟前,说道:“今日升座,更瞒某不得也。”
丹霞和尚道:“你试举我今日升座看。”
清了禅师于是低头,默然良久。
丹霞和尚道:“将谓你瞥地(“瞥地”,义为刹那,宗门中专指顿悟见性)。”
清了禅师一听,便走出法堂。
清了禅师后辞丹霞,一路行脚,至长芦,礼谒祖照禅师。因为一语相契,便留在祖照禅师身边,充当侍者。一年之后,祖照禅师便让他分座传法,不久,祖照禅师便称病退居,命清了禅师继承法席。一时学者辐凑。
住山后,有一天,清了禅师进到厨房,看众僧煮面条,忽然,盛面条的桶底掉了,众僧皆失声叫道:“可惜许!”
清了禅师道:“桶底脱,自合(应)欢喜,因甚么却烦恼?”
[禅宗大德常把开悟比作桶底脱落。]
其中有一位僧人回答道:“和尚即得。”
清了禅师一听,便叹息道:“灼然!可惜许一桶面。”
[清了禅师的意思是说,桶底脱落的这个当际,正好见道,大家却居然都错过了。白白浪费了一桶面。]
清了禅师的上堂法语,若仔细领会,个中趣味确实良多。现举数则--
1.上堂:“我于先师一掌下,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如今还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若无,衔铁负鞍,各自著便。”
2.上堂:“上孤峰顶,过独木桥,蓦直恁么行,犹是时人脚高脚低处。若见得彻,不出户,身遍十方;未入门,常在屋里。其或未然,趁凉般(搬)取一转柴。”
3.上堂:“处处觅不得,只有一处不觅自得。且道是那一处?”良久曰:“贼身已露。”
4.上堂:“口边白醭(bu,白醭,米酒等物,因腐败而产生的白霉。这里的意思是抛开语言文字和名相概念)去,始得入门。通身红烂去(意思是破除俱生我执),方知有门里事。更须知有不出门底。”乃曰:“唤甚么作门?”
5.上堂:“乍雨乍晴,乍寒乍热,山僧底个,山僧自知。诸人底个,诸人自说。且道雪峰口除吃饭外,要作甚么?”
上引第一则法语中,清了禅师谈到了自己当年在丹霞和尚座下悟道时的体验。其中,“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一句,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上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什么是世间事?我们世间生活习惯、工作、交际应酬、婚丧嫁娶都是世间事。世间事可以做,《华严经》讲“事事无碍”。障碍发生在“世间意”。什么是“世间意”?自私自利是世间意,是非人我、贪嗔痴慢是世间意。简单说,你对于世间事还很在意,这就叫“世间意”;如果对于世间事都不在意、不放在心上,这就是没有“世间意”。没有世间意而为世间事,那是佛菩萨,这是佛菩萨示现。我们跟佛菩萨不一样,无论在生活、工作、交际应酬,我们都很在意。在意,就是六道凡夫;如果不在意,就超凡入圣。我们学佛,就要在这个地方学。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