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恭敬 不在贪多 (隋 扬州僧,岐州沙弥)


2015/5/22    热度:380   

重在恭敬 不在贪多 (隋 扬州僧,岐州沙弥)

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有扬州比丘某,能诵整部《涅槃经》,很自负。岐州东山下村中,有沙弥某,常诵《观世音经》。两人都突然死去,心窝部还有热气,同到阎罗王处。让沙弥坐金色高座,很尊敬他,让比丘坐银色高座,恭敬稍差些。经查询,两人寿命均未尽,都放还阳世。比丘仗恃诵经很多,心中不服气,问知沙弥地址,来到岐州,访问沙弥,了解情况。沙弥说:"我从小念《观音经》,要先换衣服,去净室,烧香发愿,然后念经。就是这样不敢随便,其他也没有什么。"比丘听后叹气说:"我的罪重呀!我念《涅槃经》,衣冠不整齐,身口不清洁,只图背诵过去。古德说:多恶不如少善,这便是验证"自己深为忏悔而去。

(出《法苑珠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忧郁症怎么来的,我们要懂得。一个人活在这个世间,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知道为什么活的,又没有人教他,也没有看到一个好的榜样,怎么不患忧郁症?他怎么能够生欢喜心?生欢喜心,哪个人不喜欢?大乘教里面佛常常教人“常生欢喜心”。孔孟教人,《论语》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就是喜悦,就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欢喜心从哪里来的?亲近善人,亲近圣贤,亲近仁人(仁义之人)。为什么?仁义道德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如查不亲近圣贤,不亲近善友,肯定你每天接受的是烦恼的薰习。烦恼日久天长不断地薰习,你怎么会不起烦躁?你起心动念决定是跟贪嗔痴慢相应。烦恼引导你,你的思想见解怎么能得其正?当然是邪知邪见,忧郁从这儿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