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画蛋


2015/5/22    热度:326   

达·芬奇 (1452~1519)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他出生於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 父亲是当地的公证人, 母亲是农村妇女, 但很早就死了。

达·芬奇从小就很聪明, 长得也很漂亮, 非常惹人喜爱。上小学时, 他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很优异, 算术课上他提出的一些问题, 经常使老师感到棘手。课余时间, 他的爱好是绘画。他在木板上、地面上、墙壁上居然无师自通地画出了栩栩如生的蛇、蝙蝠、蝴蝶、蚱蜢……父亲见了, 非常欢喜。邻居们见他画什么像什么, 都亲切地称他为“小画家”。

芬奇的父亲本来不想让孩子学画, 希望他子承父业, 当一名律师。但儿子非凡的画艺, 把固执的父亲征服了。在他14岁那年, 父亲终於高高兴兴地把他送到了当时的欧洲艺术中心佛罗伦萨, 拜着名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费罗基俄为师。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 他的教法也很有些特别。达·芬奇来到画室的第一天是学画鸡蛋, 第二天是学画鸡蛋, 第三天仍是这样。无休止地画呀画呀, 枯燥乏味极了, 就这样画了一年。芬奇画腻了, 心里想: “这有什么必要呢?一笔下去画一个圈儿就行了。”费罗基俄老师仿佛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 对他说: “别以为画蛋很容易, 很简单, 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只鸡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蛋的形状完全相同, 即使是同一个蛋, 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它, 形状便立即不同了……所以, 如果要在画布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 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听了老师这番教诲, 达·芬奇懂得了老师的苦心, 就决心不停地练习基本功。他每天一大早就对着鸡蛋画起来, 直到夜深人静了, 仍然对着鸡蛋画。经过3 年的努力, 达·芬奇的技艺大长, 他画的鸡蛋各具形态、维妙维肖, 对色彩的感觉敏锐了, 线条的把握准确了, 手中的画笔也能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了。老师看了非常满意。

有一天, 费罗基俄画了一幅《基督受洗图》, 他自己很满意, 得意之余, 对达·芬奇说: “芬奇, 在这幅画上再画两个天使吧! ”芬奇高兴地答应了一声, 很快就把两个天使画好了, 这两个天使体态活泼自然, 面部表情生动柔和。老师一看大吃一惊, 相比之下, 自己画的是多么生硬板滞呀。他在心里承认学生超过了自己, 感到既高兴又惭愧, 从此竟然搁笔不画, 专门从事雕刻了。

达·芬奇结束了学徒生活, 开始了独立创作, 《最后的晚餐》《蒙那丽莎》等都是他的不朽名作。他的绘画成就越高, 作画越是严肃。据说达·芬奇在画《最后的晚餐》时, 为了把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画好, 曾到各种场合去潜心观察赌徒、流氓、罪犯的各种形象和举止。最后, 他终於找到了让犹大惊惶失措和手里紧握钱袋的表现手段。这两处细节描绘的巨大成功, 是与少年时长达数年的刻苦画蛋分不开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因果故事感应故事宗门故事 名人学佛成败故事哲理故事智慧故事身边故事生活故事短故事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经上讲慈悲,常说的有四种,第一种“爱缘慈悲”,这很小的。我喜欢你,对你慈悲;不喜欢你,对你就不慈悲。这种慈悲凡夫都有。第二种慈悲是“众生缘慈悲”,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能够推己及人。 第三种叫“法缘慈悲”,那是对于佛法有相当程度的通达明了,他觉悟了,知道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关系,知道修行证果必须要“自行化他”;化他实在是自度,自他不二,懂得这些道理,那个慈悲心是从这些道理里面生出来的,这是“法缘慈悲”。如来果地上,这些道理都不需要讲了,所以第四种叫“无缘慈悲”。无缘,没有任何条件,为什么?“情与无情同一体”,还谈什么条件!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