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三)
2015/5/23   热度:525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三)
4、忏悔业障愿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初二句总标,十大愿王中,第四种忏悔业障愿,忏是忏悔,悔是消除。梵文忏摩,译名请忍,悔是悔过,今华梵双举,名为忏悔。意思是:悔恨厌恶自己昔日无知,所作种种罪恶的行为;今闻佛法,知过而思悔改,专心一意,于三宝前,披露往昔的罪行,求哀忏悔,请三宝忍受其悔改之心。自此痛改前非,誓不再造,自然获得三宝加被,消除罪业,以免障碍进修善法,故名忏悔业障。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迷真逐妄,起惑做业,都曾经有犯罪的行为。根据因果定律,必招苦果,所谓:自作自受,绝对不能幸免。欲想避免自尝苦果,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忏悔业障。
业障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烦恼可分根本烦恼及随烦恼;随烦恼又有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及小随烦恼三种。大智度论言:「烦恼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烦恼障:烦恼令人心烦意乱,不知善恶,不分邪正,不明事理,不能修证菩提。凡夫因见思烦恼,迷真谛空理,障实智菩提;二乘圣人,因尘沙烦恼,迷于俗谛妙有,障方便智菩提;菩萨因无明烦恼,迷中道理,障真性菩提,故名烦恼障。
业障:业障能系缚众生于九界升沉,不得解脱。凡夫由见思烦恼,造有漏业,障碍进修圣道,系居三界,不得实慧解脱:二乘因尘沙烦恼,造无漏业,障碍进修六度万行,系居化城,不得方便解脱:菩萨因无明烦恼,造亦有漏亦无漏业,系居实报土,不得真性解脱:总名业障。
报障:众生由业力牵引,接受三土果报,滞留生死,不能证入涅盘。凡夫作有漏善或恶业,报生同居土,受分段生死,障性净涅盘;二乘作无漏业,报生方便土,受变易生死,障方便净涅盘;菩萨由亦有漏亦无漏业,报生实报土,受微细变易生死,障圆净涅盘;总名报障。由三烦恼,障三菩提;由三业障,障三解脱;由三报障,障三涅盘,故名三障。
烦恼障是惑,众生因烦恼惑而作业,因业而受报;受报时再作业,再招报苦果;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息,是以生死不绝,苦恼无量。欲免生死轮回之苦,必须忏悔。
今言忏悔,先忏烦恼障,因为烦恼是众生的怨贼,能劫夺人的功德法财,能伤害人的法身,能杀害人的慧命,使人漂溺生死苦海,羁留三界牢狱,不得出离;是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边,苦恼无尽。今向十方极微尘剎数佛前,心生厌离,求哀忏悔,誓杀烦恼贼,是名忏悔烦恼障。
次忏业障,业指身口意三业。先忏身三,誓不再造作杀、盗、YIN业;次忏口四,誓不再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再忏意业,誓断贪瞋痴三毒。因为三业恶因,能招感六道苦果,若不忏悔,将轮迥不息,生死不止,故当忏悔,三业恶因,是名忏悔业障。
最后忏悔报障,报是果报,三业恶因,报招三涂,苦恼无量,无法幸免,唯有依普贤行愿力,志诚忏悔,始可消除。如经言:「往昔由无智能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诵大愿王即是忏悔,既能忏悔,罪即除灭,得生善处,见佛闻法,是名忏悔报障。
「菩萨自念」以下,是明所忏业之多。业有善业、恶业及不动业,今要忏除,唯取恶业。贪瞋痴是作恶业的恶因,身口意是作恶业的助缘,众生自从无始劫以来,迷真逐妄,执我、执法,引生贪瞋痴三毒。由于三毒策动身口意三业,身则造作杀、盗、YIN;口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则贪、瞋、痴。所作恶业,实在无法?计,故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然业的本身,如世间之物质,各有实体,将尽虚空界,亦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此明能忏之相,「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前」,是说明忏悔之境,「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是忏悔之愿。昔日由于贪瞋痴等心理毛病,策动身口,作诸恶业,今既知过,诚心忏悔,悔恨过去三业不净,胡作妄为,痛改前非,誓不再造,则不但身不再造杀、盗、YIN等恶业,反而常行放生,乐善好施,严持佛的禁戒。口不但不再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反而说和乐语,柔善语,真实语,劝勉、鼓励等语,甚至宣扬演说佛的正法,称赞三宝功德。意不但不再为贪瞋痴所惑,反而进修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促进三业清净,增长一切善法,不再犯身三、口四、意三等过失,永恒住于佛的清净禁戒中,自然灭罪生福,积集一切功德。
佛教人忏悔的方法有三种:
一作法忏、即是依法,或如法忏悔。如法忏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诚心,犯罪之人,应自动自觉,承认自己的过失,决意改过自新,然后诚心求忏悔。二是行动,诚心悔过的人,应策动身口,见诸行动,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殷重,(此是印度礼法,在中国则搭衣持具,胡跪合掌)称名说罪,然后礼足。三是对象,对上座,对和合僧,或对佛前。如是具足心诚,身礼、口说罪,对和合僧团,或对佛前,求哀忏悔,名作法忏,可灭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由内具至诚心,外对佛像前,发露忏悔,将自己过去,或现在所作种种错误行为,坦诚公布,求佛证明,誓不再犯。或修礼古德所编成的各种忏悔法,如大悲忏,净土忏,地藏忏,水忏,梁皇忏等,或天天礼拜,或定期七日,七七日,于其中间,专心一意,忏悔业障,期感瑞相,如佛来摩顶,忽觉身心泰然等,是名取相忏,能灭烦恼性罪。
三无生忏,亦名实相忏。是端坐正心,运用智能,观无生法,达实相理,一切法本无生灭,罪性亦然,生是幻生,灭是幻灭,罪性本空。如观普贤经言:「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以说:「罪由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皆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实相忏悔,能灭障中道的无明烦恼。
又忏悔有事忏,有理忏,有具足忏三种。事忏有二,一是依照古德所编各种忏悔法,定期修习。二是依方等经,佛名经所说,先严净道场,燃灯敷座,请供佛像,着新净衣,长斋沐浴,供佛及僧,然后生惭愧心,厌离心,说罪忏悔,名事相忏。
理忏,是观罪性空无所有,不在内外中间,来无所从,去无所住,但由妄想心生,若妄想心灭,此罪亦灭,是名理忏。至于普贤观经所说:昼夜六时,对十方佛,及普贤菩萨,遍忏六根,所作之罪,是事忏;若观心无生,端坐正念真如,是理忏。
至于具足忏,则必须具备逆顺十种心。别行疏钞说:先识十种顺生死之心,以为对治。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二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从无始来,若自及他,无不皆尔。次起十种逆生死心,从后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责,三怖畏恶道,四不覆瑕疵,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守护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若具此者,无罪不灭。」
佛名经言:「若不忏悔者,大命将尽,地狱恶相,皆现在前,悔惧交至,不预修善,悔何及乎。当尔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可更得,众等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放逸自恣。」戒经亦说:「有罪则忏悔,忏悔则安乐。」是以中国各大丛林或佛学院,每隔半月,举行布萨,即是发露忏悔。布萨之日,由长老上座诵戒,大众下座恭听,一旦发觉于半月中,行为触犯任何一条戒律,即于诵戒完毕时,向长老及大众坦白公开自己所犯的过失,请求大众准许忏悔,誓不再犯。现在佛教团体,已很少诵戒,至于肯坦白公开承认自己过失的人更少。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穷尽。
此总结誓愿无尽。因为普贤行愿,是称性而修,不但事忏,而且由事入理,法性周遍,行亦周遍,故能一忏一切忏,直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现今「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且尽未来际,「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5、随喜功德愿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初二句总标第五大愿,随喜功德之名,随是随顺,意不违逆;喜是欢喜,心不厌恶。凡是见闻他人所作大小功德,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悉皆随顺欢喜赞叹,不生妒忌心,无破壤意,故随喜功德,能取消人的妒忌心。
上文是总出随喜功德之妙境。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是约横遍之处广大;三世,是约竖穷之时深远;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是显所随喜诸佛众多。从初发心,是说诸佛的因心;为一切智,是诸佛发心修行之目的。从勤修福聚,至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是说诸佛因中修行的功德;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是说诸佛果上功德。我皆随喜,是明能随喜的心行。
一切诸佛,未成佛之前,皆是凡夫,但因有机会见佛闻法,或亲近善知识,信知佛性本具,皆得作佛之后,即发菩提心,勤求佛道。但欲成佛道,并非一朝一夕,可能成瓣。故自从最初发心修行,直至获得一切智的佛果,于其中间,勤修福聚,精进不懈,甚至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的长时间,修习六度十度等诸波罗密,于一一劫中,所舍的头目手足,实非数字可能表达,故说:「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
其修行时间之长,舍身命之多,犹如心地观经中所说:佛于往昔,作雪山童子,为求半偈而舍身;为萨埵王子,舍身救虎;为六牙象王,自投猎者;作圆满福智王,施舍眼晴;为金色鹿王,舍身求道;作慈力王,施五夜叉;作庄严王,施妻无咎;为最上身菩萨,曾施头目髓脑,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广如菩萨本行经所说。
「圆满种种波罗密门」,是指六度、十度,以及八万四千波罗密,悉皆究竟圆满。菩萨从种种波罗密门之行门,证入住、行、向、地、等觉诸位,乃至究竟圆满佛果一切种智,谓之:「证入种种菩萨智地」。圆满种种波罗密门,是福德具足;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是智能具足。福德智能,皆圆满具足,故能「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即是一切种智,圆证佛果三德,圆具佛果三身,二果中属于智果。
「般涅盘」,即是入涅盘。大般涅盘经言;「如来法身,非是涅盘,若但般若,亦非涅盘,但是解脱,亦非涅盘,我今为众生故,安住如是三法,入于涅盘。」可知住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受用常乐我净,即名般涅盘,非一定要入灭,方名涅盘。二果中,属于断德,今言分布舍利,即是入灭。
「舍利」是梵语,译名灵骨。有二种:一是法身舍利,指佛所说的十二部经;二是色身舍利,即是佛入灭后,焚化色身所得的舍利。无论是法身舍利,或是色身舍利,众生瞻仰礼拜,皆可灭罪生福。故诸佛圣人,由大悲熏修,遗留舍利,普令众生,礼拜供养,名「分布舍利」。
「所有善根」,概括佛因中修行,所经历佛剎极微尘数劫,尽空遍界,所修佛剎极微尘数众多的功德,以及果上所证无量无边的佛道功德,普贤菩萨,悉皆随喜。
据西域记说:释尊入灭,人天悲戚,盛七宝棺,以火光三昧力,焚化色身,得舍利甚多。当时印度八国国王,备兵而来,争取舍利。帝释诸天天王言:天当有分,勿得力竞;时阿那婆答多龙王亦言:我等亦应有分,若以力取,恐众非敌。因将佛舍利,共分三分,给予诸天,龙王,及人间。八国国王,共分人间一分,各将归国,建塔供养,后无忧轮王,使诸鬼神,分为八万四干宝塔。中国境内,除佛牙外,共有十九塔。如是分布舍利,皆为利益一切众生,令末法众生,得瞻舍利者,灭罪生福。所谓:「生有益于时,死有利于后」。释尊该当之无愧。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此是随喜六趣众生的功德。六趣,即是六道;四生,指从胎、卵、湿、化所生的众生。天上人间,奉行佛之五戒十善者,当然应该随喜其功德。至于三恶道众生,苦不堪言,无善可陈,如何随喜?答:三恶道众生,虽然苦恼无量,但未堕恶趣之前,或属天界,或生人中,可能曾做功德,已种善恨;三涂苦尽,当生善处,即使其善根微薄,犹如一尘,亦当随喜,故言:「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此是随喜二乘功德。因闻佛声,而悟四谛理,起方便行,(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得入见道位,断三界八十八使,分别烦恼,见惑净尽得须陀洹果。次断三界九地俱生烦恼,思惑净尽,即证阿罗汉果。
见惑,指众生种种妄想执着,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分别烦恼,小乘俱舍论,就其迷理差别,分为八十八使,此是迷四谛理性而起之惑,其性敏锐,故又名五利使,属于众生见解上分别烦恼,见道位顿断。
思惑,指众生思想上所产生的烦恼,即贪、瞋、痴、慢、疑等五钝使。前四种是迷执世间事物,而生起的烦恼,后一种是就四谛理,而起的烦恼,其性迟钝,因名五钝使。俱舍论依三界九地,将思惑分为每地有九品,九地共有八十一品,修道位渐断。
修道位断欲界前五品思惑,名二果向;断第六品思惑,名斯陀含,得一来果。断欲界第七第八品思惑,名三果向;次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名阿那含,得不还果。再断上二界(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断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断尽七十二品,得阿罗汉果。
以其皆因闻佛音声而得悟道,总名声闻。前三果四向的圣人,仍在修学阶段,皆名有学;独阿罗汉果,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真穷惑尽,不受后有,得名无学。
声闻有三种:一声闻声闻,因闻佛音声悟道而得声闻果,因果俱同,名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因是缘觉,果得声闻,名觉缘声闻。三菩萨声闻,因是菩萨,果是声闻,名菩萨声闻。
辟支佛,译名缘觉或独觉,生逢佛世,因闻十二因缘之理而觉悟者名缘觉,生在无佛之世,因观外物,生灭无常,所谓:「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自生觉解,得证道果,名独觉。
此亦有三:因是缘觉之因,证缘觉之果,名缘觉缘觉。二因是声闻,果成缘觉,名声闻缘觉。三因是菩萨,果成缘觉,名菩萨缘觉。声闻与缘觉,合名二乘,同证解脱,有大功德,能为世间众生作大福田,故说:「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此随喜菩萨的功德。「一切菩萨」是因人,「所修无量难行苦行」是因行,「悉求无上正等菩提」是果德。一切菩萨无不志在成佛,因此从初发心,直至证得菩提,于其中间,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广修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顿悟渐修,从劣至胜,无论粗妙大小之行,皆是成佛之因,皆有广大功德,皆应随喜学习。是以普贤行愿,对菩萨所修一切功德,亦悉皆随喜。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是总结随喜功德之愿,无有穷尽。华严经言:「复次憍户迦,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海水,取一发破为百分,以一分发,滴取海水,可知滴数,是随喜福,终不可数知。」
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亦明随喜之功德,广大无边,无有穷尽。今普贤菩萨,以其无边愿行.不但随喜佛功德,同时随喜六趣四生,二乘圣人,及大乘菩萨所修一切善根,一切功德。随喜之境,广大无际;随喜之心,无穷无尽,其所得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何况更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则其功德之大,之多,之胜,唯佛能知。
随喜功德,既不花钱,又不费力,但见人善,心生欢喜,出言赞叹,便是功德。可惜世间,不耐他荣的人太多,往往自己不修,而恶他人之修,见他人成就,心生妒忌,甚至烂言中伤,设法破壤,致使人间好事多磨,障碍重重,奈何。
6、请转法轮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轮是所乘,能诠有教理行果,所乘有大小之别,以名句文之教,诠大小乘之理,令人闻而生信,因信而解,因解而行,因行而证果,如轮之旋转不息,名转法轮。今以普贤广大行愿,请佛转法轮,是愿佛以种种方便言辞,演说大乘正法,使未知者知,未信者信,令无量众生,闻教生解,依解起行,因行而证同于佛,是名:请转法轮。
若依小乘教言,轮有五义。
一速疾义:转轮圣王之轮,能速疾旋转不已;喻佛说法,能令众生,速生圣智,疾得解脱。
二取舍义:转轮圣王之轮,能舍此取彼,即从东洲而至西州等;喻佛说法,能令众生,舍苦谛而取灭谛,舍集谛而取道谛等。
三降伏义:转轮圣王,所到之处,能令臣民归伏;喻佛说法,能令众生,圣智生起,降伏心中烦恼。
四镇摄义:转轮圣王,威摄天下,镇压群盗,令境内劫贼不起;喻佛说法,能令众生,生起圣智,内断见思惑,外镇邪魔外道。
五回转义:轮王之轮,能上下回转不已,飞行自在;喻佛说法,能令众生,圣智生起,断见思惑,飞越三界,趣向解脱圣道,转染为净,转凡成圣,转生死成涅盘。
若以大乘教释,轮具四义:
一圆满义:轮具毂辐辋,其相圆满;喻菩萨闻法修行,具足戒定慧三,速证圆满佛道。
二摧坏义:轮所经处,能摧毁地上一切荆棘瓦砾;喻菩萨闻法修行,能摧毁心中烦恼沙石,取消圣道障碍。
三镇止义:轮能镇压阻止外物;喻菩萨闻法修行,进入见道,由观行力,阻止妄想,断见思惑,镇伏无明。
四不定义:轮可前进,不定停留;喻菩萨闻法修行,进取菩提,于其中间,由见道进入修道,从修道趣登十地,起慈悲心,教示利喜,令一切众生,共趣佛道。令正法展转流传,如轮之转动不已,是名转法轮。
若以能转言,转法轮即是展转传授,如过去佛,传至现在佛。轮是所转,佛是能转,以能转之佛,去推动所转的法轮,令正法久住于世,名转法轮。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以下,是明劝请之境广大周遍。其中有两重无尽,一是佛剎无尽,二是诸佛无尽,皆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以形容其多而无尽。
「一切诸佛成等正觉」,是果人;「一切菩萨海会围绕」,是因人。佛是主,菩萨是伴;佛剎是依报,佛菩萨是正报。若主若伴,若依若正,皆无穷无尽,正显示主伴依正,圆融无碍,而且无穷无尽。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动劝请,转妙法轮。
此出其能请之人。悉以身口意业,是三业清净。内心恭敬殷勤,是明意业清净;作礼围绕,长跪合掌,是身业清净;殷动劝请,转妙法轮,是口业清净。
释尊初成正觉,于三七日中,演说华严大教,教化法身大士后,独坐思维;「我所得智能,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见法华经)唯有默然而住,复念过去诸佛,常得梵王劝请,方转法轮。于是放白毫光,远照三千大千世界,当时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力,即与六十八拘胝大众,往诣佛所,作礼旋绕,以偈赞佛,殷勤劝请,佛转法轮,时佛默然。
其余诸梵王帝释,继而次第重请,如法华经言:「尔时诸梵王,及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盘。寻念过去佛,所行力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
释尊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三转十二行法轮。初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是名示转;次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是名劝转;最后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是名证转。苦与集,是世间迷因迷果;灭与道,是出世间悟因悟果。合世出世间,二重因果,名四谛法。
佛说此四谛法,名转四谛法轮。此四谛理,虽对五比丘等,小乘根性众生而说,但其理通于大小乘一切佛法。故天台宗依涅盘经圣行品所说,安立四种谛理,以配合藏通别圆四教。
一是生灭四谛:谓苦集二谛,依因缘生,灭道二谛,亦由因缘修道,以其有生灭,有修证,因名生灭四谛。概括释尊说华严后十二年中,所说:四阿含等诸经。正教声闻,傍教菩萨,属于藏教摄。
二是无生四谛:谓灭谛原无生灭,而苦集道等,皆因缘生法,如幻如化,如空花,如水月,本无自性,当体即空,空故无生,因名无生四谛。包括佛说阿含后之八年中,所说维摩,胜鬘等方等经,正教菩萨,傍化二乘,属通教摄。
三无量四谛:谓众生之苦无量,众生之烦恼无量,菩萨所修对治法门亦无量,众生性具诸法亦无量,故名无量四谛。概包佛说方等后,二十二年中所说诸般若,别对菩萨,说无量法门,与二乘共或不共,属别教摄。
四无作四谛:是对上根利智菩萨说,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理,显佛性本具,谈法性常住,因其说烦恼即菩提,无须断集修道的造作;因说生死即涅盘,无须灭苦证灭的造作,故名无作四谛。是继佛说般若后,于最后八年中,说法华、涅盘诸经,属圆教摄。
释尊继于鹿野苑,初转生灭四谛法轮之后,次转无生四谛法轮,无量四谛法轮,最后转无作四谛法轮。古人颂言:「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盘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释尊岂独于八十年中,恒转法轮,同时分身千百亿,于十方世界,坐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故华严经言:「毘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总结请转法轮之大愿无尽。普贤菩萨,以其殊胜愿力,不仅劝请释尊一人转法轮,同时普皆劝请,十方三世,尽空遍界所有诸佛,恒转法轮。所请之佛无尽,能请之心亦无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7、请佛住世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初二句总标第七请佛住世愿。佛证法身,无形无相,原无所住,亦无生灭去来,但为教化众生,随机应现,众生心净,应见佛闻法,佛即示现应身而为说法;众生心垢,无缘见佛,佛即示现舍寿入灭。故知心净观佛,佛则常住,亦即是真正请佛住世。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以下,是明行愿之相。「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是标处周遍,「十方世界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是显佛众多,「将欲示现般涅盘者」,显众生缘尽,佛示现舍寿。般是入义,涅盘译名灭度,意思是能灭五住烦恼,即可以度脱二种生死流。
别行疏钞云:「准涅乐疏中灭义有四,一事灭,二德灭,三应灭,四理灭。言事灭者,事谓生死因果事相,灭生死故,名为事灭。言德灭者,此有其二,若以缘修名德,至果舍修名为德灭,灭彼缘修故。二具德为德,即无性可取,无相可舍,以佛真德,离性相故。言应灭者,随化世间,示灭有因,现亡身智,以应尽还源,名为应灭。言理灭者,此亦有二,一是相空,妄相诸法,空无有实,妄心所取,体相具无。二是真空,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离相离性,名之为空,此是体有相无,真即不空,空即不有,不空不有,即是涅盘,总名理灭。灭义虽众,要唯此四,四灭之中,理灭为本。由见相空,成前事灭;由见真空,成后德灭。依体起用,便有应灭,由此理灭,具二种空,故以理灭为三灭本,具四灭故,名为涅盘。」
若依唯识论,涅盘有四种:
一自性清净涅盘,指真如自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客尘不能染,故名性净。
二有余依涅盘,指二乘圣人,虽断见思烦恼,又有无明余在,或谓三乘圣人,烦恼障尽,离诸尘劫,寂静安乐,名为涅盘,但尚有众苦所依的色身存在,因名有余依涅盘。
三无余依涅盘,谓诸圣人,或钝根阿罗汉,厌苦欣寂,灰身泯智,烦恼既尽,余依亦灭,名无余依涅盘。
四无住涅盘,指诸佛菩萨,虽然惑尽智圆,证本具真如自性,但大悲愍物,不住涅盘;般若智照,不住生死;尽未来际,利乐有情,用而常寂,名无住涅盘。
自性涅盘,通于凡夫及一切圣人;有余无余涅盘,通于三乘圣众;无住涅盘,唯局限于大乘,是诸佛菩萨境界。今言:「示现般涅盘」,是示显诸佛涅盘,实非真灭,乃示现而已。普贤菩萨于尽空遍界,十方三世佛剎极微尘数佛,「将欲示现般涅盘时」。固然殷勤劝请,诸佛住世。即使是三乘圣众,有学无学,甚至一切诸善知识,悉皆劝请,莫入涅盘,留住世间,「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众生福田。
华严经离世间品言,善知识有十种:「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密善知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令不着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此等善知识,能饶益众生,故皆劝请莫入涅盘。
诸佛出世,及入涅乐。可分为实义及对机二种:
若约实义,其理有三,一以缘性即空的真谛言:则非出非般,如华严经言:「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此是随缘不变义,亦即是空如来藏。
二以法界缘起之俗谛言:则念念处处而出现,念念处处而入灭,因佛证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是以念念出现;如来成正觉,无处不至,是处处出现。遍一切处出现的佛身,是以随相有为言,即念念即生即灭,故念念处处而入涅盘,此是不变随缘义,亦即是不空如来藏。
三以法界实体第一义谛言:则诸佛常住世间,亦常入涅盘,因为寂而常照,故名住世;照而常寂,故名涅盘。此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义,亦即是空不空如来藏义。
若以对机言:由于机缘感应,则菩萨树下出现;若机感缘尽,则双林树下入灭。如华严经出现品说:「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盘。」
今普贤菩萨请佛住世,当然是以对机言。实则佛身周遍法界,本无去来,何用劝请,但因众生心水浑浊不清,何止不能见佛,且于三乘圣众,乃至一切善知识,亦无福亲近,致使一切圣众,相继示现入灭。
普贤菩萨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有机会见佛闻法,有机会供养三乘圣众,或有机会亲近善知识,而发愿劝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以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莫入涅盘,恒住世间,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讲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总结弘愿无尽。普贤菩萨说:即使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诸佛住世之愿,亦无有穷尽。而且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8、常随佛学愿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婆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别行疏钞云:「自此以下三愿,皆是回向,常随佛学是自利,恒顺众生是利他,以自利利他二行功德,及前七愿所修之福,回向三处。」
常是恒常,拣非短暂而是永恒;随是随顺,拣非违逆。指自今生开始,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常随顺于佛所说的道理,决不违背佛的宗旨。在一般而言:佛学与学佛不同,佛学是名词,指佛的思想与言论,包括佛所说三藏十二部教典,及其所诠的义理;而学佛则是动词,即如说修行。佛学偏重于知识与理论;学佛着重于模仿,实践,与言行。
今言常随佛学,该是动词,意思是:永远恒常随顺于佛,学佛之所学,行佛之所行,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学佛的思想与意志,学佛的修因与证果,学佛的功德、智能、与慈悲,学佛济物利生,舍己为人的种种德行,甚至难行难忍的事,亦应学习,时刻约束身心,勿使趣向七情六欲,时刻策励自己,向佛学习,谓之常随佛学。
「如此娑婆世毘卢遮那如来……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是说明学佛因中妙行。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最中的香水海第二十重中第十三重,梵语娑婆,译名堪忍,意思是说:此世界中的众生,能堪忍受一切苦恼,属于秽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佛国土。「毘卢遮那如来」,是释迦牟陀佛的真身,天台宗以毘卢遮那及释迦,次第配佛的三身。
如法华文句说:「法身如来名毘卢,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毘卢遮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
法华玄义言:「觉妙究竟显,名毘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卢遮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
华严宗则以毘卢遮那是报身佛,晋译华严,名卢舍那,唐译华严名毘卢遮那,古译净满,新译光明遍照,因佛以身智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故,是佛的自受用身。
密宗则以毘卢遮那,是释迦理智不二的法身佛,译名大日如来,如大日经疏说:「梵音毘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通明之义。」又说:「所谓毘卢遮那者,日也,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就一切众生事业,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
毘卢遮那,既是释迦如来的法身,则言毘卢遮那,即等如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成佛,是婆娑世界的教主,因名:「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
「从初发心」是自从凡夫时,最初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开始,一直勇猛精进不退。别行疏说:心有十种相:「一亲近善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所以十事,皆是发心求大菩提之相。」
又真发菩提心,应该具足以下十种心:
一信心:是信本具佛性,乐念真如,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愿求一切智;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学如实行。
二进心:勇猛精进,坚固前之信心,远离众苦。
三念心:由精进力,六念现前,念佛三身,种智无边;念法教理行果,能利益众生;念僧理事和合;念戒成就菩萨三聚净戒;念施,平等实行财、法、无畏之施;念天,念第一义天,常乐我净。此六念皆是属于正念,由精进行,成就正念心。
四慧心:不妄分别,开悟决择,唯识道理,慧解现前,正观诸法,名慧心。
五定心:修正定聚,止息外缘,摄心定境,名定心。
六戒心:恒住三聚净戒,自利兼他。
七回向心:将前所种善根,回向佛果菩提。
八说法心:于末法时,发心受持如来正法,策励修行,广为人说,令法广布,名说法心。
九舍心:于身命财产,以及一切烦恼,普皆舍弃,名为舍心。
十愿心:愿求佛果菩提。真正发心者,应具备此十种心,能具备此十种心者,可作贤位,名发心住。
「精进」,拣非懈怠,万行无杂谓之精,勇猛向前名进。又练心于一,谓之精,专心务达,谓之进。身精进者,则能如法致财,用于布施;心精进者,则能断烦恼,而远离恶法。
佛经说精进有三种:一披甲精进,是披菩萨大势心之甲,不怖畏种种难行。二摄善精进;即是勤修一切善法而不倦。三利乐精进;勤化众生,利乐有情,尽未来际,心无厌倦。
「不退」:是说菩萨修诸善根功德,展转增进而无退失。法相宗言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指于菩提路上,十信位中的第六信,名不退心,得不退堕外道邪见之家。
二位不退:指十信位中第七位,名不退住,即不退堕二乘之家。
三证不退:初地以上菩萨,出越二乘,证得圣法,不退下位。
四行不退:八地菩萨,得无生忍,必当作佛,更不退转,于有为无为法中,能行一切行,不被相用所动,名行不退。
天台宗则说,不退有三:别教从初住至七住,圆教自初信至七信,能断见思烦恼,永不退堕三界生死轮回,是位不退;别教由八住至十回向止,圆教八信至十信,能伏断尘沙烦恼,不退菩萨利他行,是行不退;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一心三观,任运现前,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念念与中道理相应,是念不退。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是明菩萨因中修檀波罗蜜时,精进之相。菩萨布施,不独舍弃外财的珍宝,更能舍弃内财之身命。
「剥皮为纸」以下等七句,是说菩萨修因,为法忘躯,不惜身命。此可分为因缘及观智两方面解释。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记载:「往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见诸神仙常行慈心,复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济众生,唯集多闻,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人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今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
最胜仙人闻已,念言:我于无量百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是魔王见已,愁忧憔悴,即便隐去。仙人见已,作如是言:我今为法,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为众生故,志诚不虚,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
作是语时,东方去此三十二剎土有佛国土名普无垢,国中有佛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佛即广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佛说法已,还复不现。最胜仙人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尔乃命终,生净名王佛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乐,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见佛,得闻正法。」
若以观智,则观此身,是由五阴四大组合而成,若皮若骨,却无定实,举体全空,无我我所,虽相假有,但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实无自体,故能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经典,而且不止一部两部,而是堆积如须弥之多。
「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是以外财轻施之易,以况前内财重施之难。菩萨行道,为求法故,连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等身外之物?如有求者,菩萨当然欢喜施予。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是总明佛因中历劫修行,除前面所说,内外财布施外,其中所经?种种难行苦行之事,无不难行而能行,难忍而能忍。为饶益众生,为进趣佛道,而牺牲性命。我等常随佛学,亦应该常修一切难行苦行,甚至为法忘躯,不惜身命。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此是举果以辨其行用。既证佛道,自然具足种种神通变化,能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为众说法。菩提树有木树,有七宝树。劣应身佛,于木菩提树下成道,以生草为座;胜应身佛,于七宝菩提树下成佛,以天衣为座。菩提译名正觉,大智度论分析菩提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指十信位的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无上菩提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
二伏心菩提: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菩萨,于诸烦恼,能调伏其心,行诸波罗密。
三明心菩提:初地以上菩萨,能现三世诸佛所证诸法实相,其心明了。
四出到菩提:八地已上菩萨,于般若中,不着般若,能灭诸惑,见十方佛,出离三界,趣向佛果。
五无上菩提:等觉菩萨,坐道场,断烦恼,证法身,成无上道。
今言:「成大菩提」,是指第五种无上菩提。经文于树下成大菩提之前,加「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词,因为菩萨行道,法门无量,所谓:六度万行,前文谨举六度之一的布施度而已。故以「乃至」二字,概括余五度,以及其它八万四千细行,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精勤修持六度万行,福德圆满,智能具足,方证菩提,故言「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示现种种神通」,是成佛后所作种种佛事。不测谓之神,无碍谓之通。佛证菩提,妙用难测,理智无碍,故能现种种神通。普通天人及鬼神,皆有五通,谓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通;二乘圣人,于前五通外,加漏尽通,合言六通。
晋译华严经,言佛具足十种神通:
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此智能出生过去际之方便,即是宿命通。
二出生无碍天耳智通:此智能出生闻十方音声无碍之天耳方便,属天耳通。
三出生知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心心数法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知一切不可思议心心所法之方便,是他心通。
四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方便智:此智为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之方便,即天眼通。
五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对众生之方便。
六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方便智通力:此智通力为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之方便。
七出生于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世界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一念中,能往诣不可说佛剎之方便。
八出生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力:此通为出生以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之方便。
九出生不可说化身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通为出生对于众生示现,不可说化身之方便。以上五种皆属神足通。
十出生不可说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示现众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对于众生在不可说之世界,示现不可思议等正觉之方便,是漏尽通。佛果十通,虽不出六通,但其境界则远胜二乘,故言:「示现种种神通」。
「起种种变化」,变化即是神通变化,法华玄赞云:「妙用无方曰神,神通变异曰变」。神变亦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三:
一说法神变:谓如来以无碍大智,知众生种种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而应机说法。
二教诫神变:谓如来对诸弟子教诫,是法应作,是法不应用,是道得声闻乘,是道得缘觉乘,是道得菩萨乘等。
三神通神变:如来为调伏骄慢众生,现种种神通,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等。神变不限于身轮,凡佛一切语言,及善巧方便,皆名神变。
大宝积经总以佛之三业为神变,如佛昔日,为度三迦叶,而现十种神变,别行疏钞说:佛之神变有十八种:
一震动:诸佛菩萨定力自在,能普遍震动大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无数世界。
二炽燃:佛身相名显,由于定自在力,能出生种种光明,青光、黄光、赤光、白光等,如底沙如来入火光定,名为炽燃。
三流布:佛菩萨由定自在力,教示利喜,施于众生,如法华经中普贤菩萨言:「我当以神通力,守护是经,于阎浮提,广宣流布,令无绝断。」
四示现:佛依定自在力,变异类形,现种种身,教化一切异类众生。
五转变:佛由定自在力,起胜解通,变身大小不定,或变山河大地,一切物品,甚至饮食,皆能随心转变,以利众生。
六往来自在:山河石壁,无能滞碍,上到梵天,旁至十方,皆随心念即至,如普贤菩萨从宝威得上王佛国来于此土,无所阻碍。
七卷变:佛由定力,令须弥山入芥子中,无量世界,不出一尘等,名之为卷。
八舒变:能展小令大,令一尘一毛皆遍法界。
九众像入身变:身内能包容一切形像,如摩耶夫人能含容无边世界,大菩萨众集会听法,又如普贤身内,佛佛无尽,佛毛孔内,菩萨重重。
十往同类趣变:佛菩萨由定自在力,能现身六道中受生,同其形类,以彼等言音,说法教化。
十一隐变:是从有现无,诸佛菩萨,能于大众前,忽隐忽现,如文殊菩萨于灵山会上,答弥勒菩萨问后,即隐身到龙宫等。
十二显变:是从无而有,如灵山会上,从地涌出,无量菩萨,一一菩萨,皆百福庄严。
十三所作自在变:由于定力,能于十方世界,行住坐卧,所作所为,随意自在,利益众生。
十四制他神变:佛菩萨定力,能制伏一切邪魔外道之邪通。
十五能施辩才神变:凡有志于佛道,而求智能者,佛菩萨皆能施与。如利涉和尚,求观音菩萨乞无碍辩,结果得过人辩才。
十六能施忆念神变:佛菩萨由定自在力,能加被有情,令知过去久远劫事。
十七能施安乐神变:佛菩萨以大悲力,拔众生苦,令得安乐。
十八放大光明神变:佛菩萨能放光明,照无量世界,如经言:「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乃至遍照十方无数世界。」
十地菩萨及诸如来,皆能具足以上十八种神变,故言:「起种种神变。」
「现种种佛身」,佛身总则有法身,报身,应身;别则有五身,十身等。五身指坚固自性身,福德庄严身,受用智能身,作变化身,及净法界身等。十身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等。然则善财童子,所遇善知识,皆不离佛身。
华严经说佛的十身是:
一菩萨身:即八相成道的佛身,名正觉佛。
二愿身:愿生兜率天的佛身。
三化身:生于王宫的化身,名涅盘佛。
四住持身:亦即舍利身,谓佛灭后,分布舍利,住持佛法,名住持佛。
五相好庄严身,佛有无边相好庄严,是万行业因所感之功德,即业报佛。
六势力身:佛以慈心摄伏一切,名势力身,即是心佛。
七如意身:是对地前菩萨而现的如意身,即如意佛。
八福德身:佛常住于三昧,三昧是福德之最,因名福德身,即三昧佛。
九智身:佛之大圆镜等四智,是本有之性德,故智身即是性佛。
十法身:智身所明了的法身理性,尽空遍界,故法身即是法界佛。
从一至四是应身佛,从五至九属于报身佛,第十法身即是法身佛。故三身是十身之总,十身是三身之别。今言:「现种种佛身」,即是方便示现,从用而言: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从体而言,虽随类应现,不出佛身。成大菩提,示神通,起变化,现佛身,是显能教化之人,以下处种种道场,是显所教化之机。
「处种种众会」是总标,「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以下是别释,大众云集之处名众会,一切贤圣,一切功德聚合之处,名为道场。又弘法修行之处,名为道场。所以诸大菩萨聚修之处名:「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二乘圣人聚修之处名:「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
「转轮圣王」,是人中第一,千子围绕,七宝随身,统领四大部洲,广弘十善,相圆百福,足蹈千轮,名金轮王。银轮王管三洲,铜轮王管两洲,铁轮王管南瞻部洲。「眷属」,指各转轮圣王的亲属。
「剎利」,即剎帝利,是印度王族之称,「婆罗门」,译名净行,指出家或在家修行人言。齿德俱尊,上敬下归称「长者」,富而不贵,宅心仁慈名「居士」。「天龙八部」,指天众,龙众,以及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等八种部属,「人非人」等,是概括八部以外的众生。
凡是菩萨、二乘、转轮王,人间国王,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聚会之处,佛即现身,而为说法;不但一音圆具众音,而且音声如大雷震,能令听法者,皆随其类各各得解,皆随其类各各得益,皆随其类各各惊醒迷梦,皆随其类为说三乘五乘,乃至一佛乘正法,令各各得成就其所乐欲。甚至应见佛入灭而得度者,佛即示现入于涅盘。故说:「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
佛证法身,原无生灭去来,但为饶益众生,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如释尊将示现入灭时,出大音声,普告大众,若有疑者,今悉可问。后于晨朝,面门放光,普照世界,大地震动,天人大众,皆来集会,佛出八种音声,普劝大众,莫大号哭,勿自乱心,即为说法,令众知身如电,无常迅速,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说是语已,于七宝林,右胁而卧,头北足南,面西背东,即于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入于涅盘,是名:「示现入于涅盘」。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是明能学之心。「如是一切」,指佛初发心,至示现涅盘,于其中间,经无量时空,修种种苦行,因圆果满,成菩提道;示通现变,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成熟有情等自利利他的胜行,「我」是普贤菩萨,及修学普贤行愿的一切行者,「皆随学」,即是发愿学习佛的一切胜行。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明随诸佛学。「如是」,是推广之词,普贤行愿,不仅随娑婆教主本师世尊毘卢遮那佛学,同时随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学。因为一切如来,亦皆如毘卢遮那佛一样,发心修行,证菩提,现神变,处众会,说法利生,成熟有情。是以「于念念之中,我皆随学」。
恒以觉悟之心,念觉悟之佛,谓之念念,华严经出现品中说:「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因此,一念觉悟,即一佛出世,念念觉悟,即诸佛出世,本此念念觉悟之心,常修一切梵行,自利兼他,即是常随诸佛学。虽然说:「佛佛道同」,但这只是就佛所证的真理而言;至于诸佛的愿力,诸佛的悲心,诸佛的胜行诸佛摄取众生的方便,则各有特色,皆值得学习。
但随诸佛学,非暂时性或间歇性学,而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的学。学诸佛的愿力与苦行,学诸佛成菩提,现神变,处众会,成就众生。这种学习的精神,历久弥坚,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不但「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是总结常随诸佛学的行愿无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学佛,不是不用功,是真用功,为什么没有进步?或者说为什么进步那么慢?都是业障在作祟,这是第一个因素;冤亲债主来找麻烦、来障碍,这是第二个因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