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德


2015/5/23    热度:165   

  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圆满功德称之为佛德。

  所谓「十力」,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具有十种智力,能说法度众,摧伏邪见,成办诸事,自在无碍。十力是:

  一、处非处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

  二、业异熟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三世因缘果报。

  三、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禅定的深浅次第。

  四、根上下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

  五、种种胜解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欲乐善恶的差异。

  六、种种界智力:指佛陀遍知种种世间的性相。

  七、遍趣行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恶道、圣道所至处。

  八、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众生过去世种种事。

  九、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以及未来受生之处。

  十、漏尽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漏尽与否。

  「四无所畏」又称四无畏,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四无所畏是:

  一、一切智无畏:佛陀觉知诸法,住于正见,无所怖畏。

  二、漏尽无畏:佛陀自信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

  三、说障法无畏:佛陀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

  四、说尽苦道无畏:佛陀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三念住」又作三念处、三意止,指佛陀以大悲摄化众生,恒常保持正念正知的心境,即使在三种情况之下,都无有欢喜忧戚之情:

  第一念住:当众生热心闻法、行教时,佛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知。

  第二念住:众生不敬信佛法时,佛亦不生忧心,常安住于正念正知。

  第三念住:众生中有信与不信佛法者,佛不生喜心,也不生忧心,常安住于正念正知。

  「大悲」,乃佛陀恒常系念救度众生的悲愍心,因此示教利喜,引导众生入佛知见。此外,关于十八不共法,大、小乘佛教各有所指。小乘佛教的十八不共法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与大悲。大乘佛教则在《大品般若经》中提出十八点不共佛法,即:诸佛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心、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能行、一切口业随智能行、一切意业随智能行、智能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智能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智能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等。

  除了上述的殊胜功德外,还有「三德」、「四无碍解」。一般所谓「三德」,即智德、断德、恩德,以及《大般涅槃经》提到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四无碍解」则包括:善能契入正理的「法无碍解」、善能诠释法义的「义无碍解」、精通各种地方语言而无碍自在的「词无碍解」、随顺正理而巧说无碍的「辩无碍解」等。表示佛陀能时时运用四种自在无碍的智解辩才化度众生。

  佛陀之于众生,正如慈母眷顾爱子一般,无有疲厌;众生亦应如子忆母般时常感念佛德,时常念报佛恩。因此,「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则名为报佛恩。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觉悟的人,根性当家;不觉悟的人,识心当家。识迷,做出来的事情就叫业,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感得六道三途的果报。如果是自性当家,善恶两边都不造,那造的是什么?佛法里面常讲净业,这好!净业不在六道,六道里头没有净业的果报。净业如果回向求生净土,果报就是极乐世界。你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自自然然就知道,像古大德所说的,放下身心世界。这个放下,要记住:不是事上放下。如果事上放下,佛菩萨怎么会在六道三途里面现身?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可见得他没放下,这是告诉我们,事不能放下,心里头要放下。心里放下什么?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切的享受、贪嗔痴慢。换句话说,该放下的统统要放下,该提起的一定要提起。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