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法语》略讲:二、正讲(上篇-上)


2015/5/23    热度:233   

  我们来看这两位祖师的共同之处。(印光大师说:)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印光大师把一代佛教说成两种不同的法门,这一看,就是我们净土的传承。龙树菩萨分成「难行道、易行道」;曇鸞祖师解释為「自力门、他力门」;道绰禪师判定為「圣道门、净土门」;善导大师在净土门之内,细判為「要门、弘愿门」。如果不细判,净土门就是指弘愿、他力、易行道。

  净土门,大致而言,都是他力法门。他力法门当中,「要门」带有自力,「弘愿门」不带自力。

  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

  印光大师说有两种法门,语言上有所差别,意义上完全一致,那两种?

  一、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

  名為「通途法门」。

  二、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

  名為「特别法门」。

  从名目来讲,有两种:一个是通途法门,一个是特别法门。「通」就是普通,大家都这样;「特别法门」就跟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不一样,所以叫「特别」。

  通途法门仗自力,特别法门仗佛力,这跟曇鸞祖师讲的一样。仗自力修戒定慧,三学、六度……修戒定慧到什麼程度才能了生死呢?「断惑证真」。不是光有修戒定慧的名称,是要达到断惑证真,所有的烦恼惑业了无餘存,证得真如自性,现生亲证,入圣位,这样才可以了生脱死。如果虽修戒定慧,还有一丝一毫的烦惑没有断,决定不能了生脱死。就好像一粒沙子,纵然再轻,投入水中,直沉海底。所以,自力了生死难,太难!这个叫做通途法门。

  如果你说:「不修戒定慧,不断烦恼,怎麼能往生?」那就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净土法门,你是在修学通途法门,也就是圣道法门。你能够自力断惑证真,用不著净土法门了,不须為你开特别法门了。

  特别法门之所以特别,就是為那些靠自力修戒定慧,不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人所特别慈悲,开的方便法门,也是究竟真实的法门,所以才叫特别法门。

  我们在理论上要分清楚,不然,就会把圣道修行的观念带入净土门,这样就会混淆,就会误了往生大事。

  特别法门就很简单,「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念佛是信愿行具足。

  印光大师是经常在一起讲的,经常讲「信愿念佛」,善导大师呢,讲「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似乎不怎麼提「信愿」,而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信愿,《文钞》里边处处讲到。是不是有不同呢?不是,完全一样。善导大师的思想自唐朝末年在中国失传以后,人们对於念佛有了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后来,禪宗的思想渗入净土门。善导大师的系统著作虽然失传,但是其简便易行的修习方法还是保留下来,但是,各宗的人,对念佛给予不同的解释。比如,禪宗的念佛是参话头,看「念佛的是谁」,也有人念佛是為了求开悟、念佛是為了伏烦恼、念佛是為了修清净心,这些想法,已经背离了净土宗的宗旨。

  净土宗的宗旨就是「信愿求生」。「信」就是信:称念名号必定往生,「愿」就是愿生极乐净土,「行」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因為在印光大师的时代,有的人鼓励念佛求开悟,因此他老人家特别慈悲说:「要信愿念佛!」念佛不是求开悟的,是唯一求往生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也讲,如果念佛不注重信愿,即使「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名号没有作用,是劝导大家要有信愿,不能作為一种修开悟、求清净心、求人天福报的手段,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信愿。

  善导大师所讲的念佛是「望佛本愿,一向专称」,是在净土门之内,已经信受本愿、愿意往生的人,他的行法,简洁归纳為「一向专称」。

  这就很明瞭了:两位祖师的思想一致。「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这是我们净土宗专修之行。没有提到别的,就讲一条。

  「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是不是自己的力量呢?不是。「以期仗佛慈力」,「信」也是信佛的慈力救度,「愿」也是愿佛的慈力救度,称念名号也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所以叫做「以期」,「期」就是希望,心中的目标;「仗」就是仰仗,善导大师讲:「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為增上缘。」文辞不同,意义一致。

  我们念佛,之所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断烦恼、得证涅槃 ── 戒定慧三学,一学不能成就,完完全全是一个罪恶凡夫,為什麼念佛能到西方呢?「当知本誓,重愿不虚,眾生称念,定得往生。」是阿弥陀佛的大誓慈力,所以说「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个叫做特别法门。

  我在想,印光大师一生,不喜欢自己创造新名词,他总是依据古德、前人讲的话,他这里讲「通途法门」、「特别法门」,前人没这样说。这有什麼样的时代意义呢?是因為当时的行人,虽然称念名号,虽然讲念佛,但是把净土法门的特质埋没掉了,用一般的圣道修行的观念,解释净土念佛,所以印光大师才说「通途法门」、「特别法门」,是让我们清楚地明瞭:净土法门和一般法门不一样。这是印光大师的慈悲,鉴察当时眾生的根机。

  现在还有人不相信,说:「净土法门有什麼特别呀?」他还是用圣道门来解释,那就不瞭解净土法门的特点。

  如果从法脉传承来说,「特别法门」一词也是有来歷的,就来自於善导大师《观经疏》「别意之弘愿」── 有特别之意的阿弥陀佛的本愿。

  仗自力与仗佛力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

  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

  《印光大师文钞》里边,讲通途法门、特别法门之处特别多。很简捷地说明:通途法门仗自力,特别法门之所以特别,在於仗佛力。

  由兹,拈去自力,注重佛力,

  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

  现生同赴莲池。

  印光大师的思想非常明确:由这样法门的判别,我们应该劝导眾生捨掉自力,不要执而不捨。

  心中有自力的观念,就像水杯中装满水,决定甘露装不进来,即使装进来,也杂有你原来的成分。所以,有自力观念的人,他看净土门,怎麼看都是自力,就像戴了有色眼镜,怎麼看都是那个顏色。

  纯粹的净土门,「拈去自力」,全靠佛力。半自力、半佛力就不纯粹了,净土法门是仗佛力。纯粹仗佛力,就是纯粹净土门。

  有人误解说:「仗佛力……要不要我念佛啊?」当然要。

  「念佛不是自力吗?」

  这是一个观念。如果你这样认為,也无妨,只要你肯念。

  但是经典、歷代祖师告诉我们:念佛是乘佛愿力。你不念佛的名号,你念别的,能不能到净土?肯定不可以。

  就好像坐船过海一样,坐船是全靠船力吧?如果说靠自力的话,自己游泳叫靠自力;那麼,是全靠船力,还是半靠船力?当然是全靠船力,如果需要帮助划船,那是半靠船力、半靠自力。有人讲了:「那不对,全靠船力的话,那不坐船也可以过海呀!全部靠船吗!」这个人自己觉得很聪明,听的人觉得莫名其妙。

  你坐上船,才能全靠船力,你不坐船,怎麼能靠上船的力量呢?念佛才是全靠佛力,不念佛怎麼靠佛力呀?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给你,就是让你称念,决定往生。

  当然,如果脑子转不过弯,你认為是你的自力,也无妨,只要你肯念,肯定往生。

  印光大师在这里对我们说:「拈去自力,注重佛力。」我们学净土门,这个就是我们的方向,回转自力,趋向佛力,重点在这里。

  我们听闻经教,不是形成一个傲慢心,说:「我有力量修行,所以我能往生。我是贤善。」── 不是这样!要通过经教这面镜子,照见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力量出离生死,如果能感受到这一点,自力即是无力。自力那有力量啊?自力能够了生脱死,才叫有力,不能了生脱死,就是没有力。

  佛的力量在哪裡?在一句名号当中。我们就专称名号、专仰佛力。我们曾经讲到了,有人虽然念佛,心中作為禪定的功夫,作為断烦恼、修善的一种方法,虽然念佛,落在定散二善当中。

  善导大师的念佛呢?「一切善恶凡夫,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為增上缘。」口口声声念佛,不认為是自力,一天念十万句,也不是自力。

  不是说「念得少就是他力,念得多就是自力。」── 不是的!他力念佛,每一声都是他力,一天十万声,也是他力。自力念佛,你念一声,还是自力。

  善导大师念佛,冬天念得浑身出汗,道绰大师每天念七万声,慧净法师每天也有几万声,但是,都不认為是自己的力量,而是完全仰靠佛力。

  所以,「念佛念佛」,重点是在「佛」那个地方,不在「念」这个地方。是佛能让我们往生,我们念的是佛,而不要注重「这样念?那样念?」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名号让我们往生的。

  就像吃饭能饱一样,是饭本身有营养,能让我们饱,你不要在吃的动作上做文章,「这样嚼、那样吞,才能够饱?」那就错了,你自然吃饭,就自然饱。你牙痛,左边牙痛,就右边嚼,右边牙痛,就左边嚼,两边都痛,就吃稀饭,也行。根据你的特点。

  念佛也一样,并没有规定要怎样念,根据你的时间忙閒,你烦恼心重,就烦恼心念佛,你心里比较清净,就清净心念佛。你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是佛的本愿名号不虚。

  就像吃饭一样,如果规定三十二颗牙必须齐全,吃了才能饱,那老年人牙缺了怎麼办?缺了就用缺了的牙吃,也能饱。

  我们念佛,音声不準,也没关係。所以叫「一向专称」,根本不谈你的心怎麼样,心清净啊,不清净啊,有杂念啊,无杂念啦……只要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有空就念,只要张口发声,以名号不可思议之力,决定往生净土,这个叫佛力,名号本身就是佛力。

  「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这个法门就有这样的希望,弘扬这个法门,就有这样的心。「冀」就是希望,娑婆世界个个都是具足烦恼惑业,「含识」就是有情,烦恼眾生。

  「现生同赴莲池」,今生今世,统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

  你靠别的法门,能做到这样吗?要你达到「功夫成片」,要你每天诵几卷经才能往生?那大家都能做到吗?有人或许还能做到,但是,一万个里边,难得一两个,绝大多数做不到。

  念佛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愿不虚,称念必生」。

  甘於平淡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為因地心」,

  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於一代时教中,独為特别法门,

  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念念之间,没有离开自己的真如本性,学别的法门,就没有这个利益了。这还是佛力。比如说,你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念别的经咒,就没有这个功能了,就不能达到「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了。

  善导大师讲:「当知本誓,重愿不虚,眾生称念,必得往生。」这即是「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圣道门讲「理体真如本性」,净土门不从这个角度讲,讲六字名号。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行法极為简单,很平常,任何老太婆,年纪再大,发音再不準,也可以念;任何小孩,也可以念;任何愚痴的人,你教他念,也可以念;再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念,所以叫「行极平常」,「平」是平淡,「常」就是永远这样子。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心要甘於平淡,不要好求玄妙,我们念佛就很简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有人觉得说:「这个有啥稀奇呀?我要见一点光、见一点花啦,我要念得有一点味道啦……」你就已经在别寻玄巧,不甘平淡。

  这个法门很平常,平平淡淡才是真,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念佛,能往生,平平淡淡当中,有不平淡,这是佛力不可思议。

  不可在名号之外,别求感应,别求开悟,别求种种境界,那个叫不老实。

  烦恼心来了,也是念佛;清净心现起,也是念佛;愿生心涌现,也是念佛;愿生心懈怠,也是念佛;欢喜心踊跃,也是念佛;没有欢喜心,还是念佛。始终贯彻一向专称,就是平常。「行极平常」,极為平常,净土法门一定要还归平常。没有稀奇!

  利益超胜

  但是利益呢?「益极殊胜」,利益特别超胜,我们任何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也不懂得很多教理,也没有达到什麼样的功夫,也没有感动得痛哭流涕的体验,就是口称名号,甚至心里边还有很多疑惑,还有很多事情耽误,但是,随忙随閒念佛,可以往生净土。这个利益,其它一切法门所没有,除了净土经典,其它一切经典都没有讲到。

  為什麼这样?「以果地觉,為因地心」。「果地觉」,果地的觉悟,法藏菩萨成為阿弥陀佛,成佛了,佛的果地的觉悟,就是六字名号,是佛修好的现成的佛果。「為因地心」,「因地」就是我们现在,在凡夫的位置上念佛求生净土。六字名号為「果地觉」,作為我们现在凡夫的愿生之心。六字名号无上的功德,来到我们凡夫的心中。

  凡夫没有功德,也有了功德;不会修行,也有修行;没有信愿行,也有了信愿行;没有戒定慧,也有了戒定慧;没有六度,也有了六度。為什麼?「果地觉」呀!连普贤、文殊、观音、势至尚且不及,所以,这六字名号殊胜无比。

  我们自己所修的那些小善根、有為有漏的随缘杂善,能够和「果地觉」相比吗?所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连普贤、文殊、观音、势至、弥勒都要称念六字名号啊!那我们呢?当然要专修专念六字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无上果觉,成為今日因心。

  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就是我们现在凡夫的心,「该」是该罗、包括,「果海」,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像大海一样,广大无边;但是我们现在因地的心,口称一句,「全修即性,全事即理」,「因该果海」,我们现在因地,因為弥陀果地大海一般深广的功德缩到六字名号中,来到我们的心中,口中称念,这个因地,就包含了果地一切的功德,叫「因该果海」,因地包罗了果上的一切功德。

  「果彻因源」,「彻」,贯彻、遍及,「源」是源头,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能够贯彻到我们心中,这叫做「因果不离」、「因果不二」、「因果相即」,因即是果,在现在凡夫地,口称一句佛号,就得佛的无上正等正觉。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讲:「释迦本师於此五浊恶世,所得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句名号),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眾生。」令我们浊恶凡夫声声称名,同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叫「以果地觉,為因地心」。

  印光大师也讲:「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你不要眼睛都睁大了、舌头都伸出来了,「这六个字,念一声怎麼能超过十地菩萨呢?」当然超过啊!这六字是阿弥陀佛果地觉悟啊,当然超过十地了,是弥陀无上果觉。所以,六字名号,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乘,直至佛果,「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我们平时对这些名词应该有所瞭解,「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以果地觉,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都是指这个法门的高超。

  口称名号暗合道妙

  但是,并不是说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才可以往生,你不懂得也没关係,「行极平常」,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师父,你刚才讲一大堆,我都没听懂。」没关係!你只要口称名号,决定往生,跟佛一样。「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暗暗地跟佛道吻合了,不知不觉之间,就跟佛的智慧相通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人问佛:“人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的?”佛答复是一句话:“人生酬业。”人,生到这个世间来,是为了酬偿业报,佛说的是事实真相。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