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2015/5/23   热度:661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八面,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初果是小乘须陀洹,已经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在佛法里面讲他是圣人,虽然他还有八十一品思惑没有断,依旧在三界之内修行。佛在许多经论上告诉我们,证得初果之后就决定不会堕三途,他在三界当中,就是人间、天上七次往返,他就出了三界。佛说得很多,也说得很详细。如果他在第七次到人间来的时候,在人间、天上七次往返,如果遇到佛出现在世间,他一定证阿罗汉果,就是四果罗汉。假如没有佛出世这怎么办?没有佛出世,他也超越三界,绝对不会有第八次的往来。没有佛出世,他叫做独觉,就是辟支佛里面的一种,叫独觉。所以他不需要第八次。这是小乘圣者,所谓是入圣流了。大师告诉我们,他到人间来投胎,从前的事情也都忘掉了,「昧于出胎」,换句话说,他入胎他很清楚,出胎就忘掉了。这是讲小乘人。
而菩萨比初果高明太多了,无论是智慧,无论是断烦恼的功夫,都超过小乘,可是他也有隔阴之迷。隔阴之迷跟前面昧于出胎是一样的意思,在文章里面是两个写法,这是文字之美,意思是一样。因此大师在此地警告我们,「者里岂容强作主宰」,者里就是讲生死轮回,生死轮回自己做不了主。连初果跟菩萨都做不了主,何况我们凡夫,怎么可能有侥幸颟顸?这是决定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格外的依靠佛力。靠自己的力量确实是有问题,念佛人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那就不一样了。
底下说得好,「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仗就是仰仗,就是依靠的意思,「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唐捐就是舍弃的意思,「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所以修行,只有念佛是最稳当的、最可靠的,但是念佛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持名」,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了,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往生西方的条件不是别的,就是你有真信、切愿、一心执持名号,这个样子我们念的佛号才叫相应,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靠佛的力量。「佛慈悲愿」就是指四十八愿,慈悲愿就是指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阿弥陀佛是愿愿都兑现了,不但是兑现,而且是圆满的做到,所以说定不唐捐。念佛人临命终时,决定不会像一般凡夫手忙脚乱,也不会像初果、菩萨有隔阴之迷,而是弥陀圣众,现在其前。这个临命终的人,阿弥陀佛与一切圣众前来接引,「慰」就是安慰的意思。「导」是引导他,来接引他。因为有佛力的加持,所以他临终心不颠倒,这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由此可知,心不颠倒实在是佛力加持的功德大,这才能够自在往生。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这段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够含糊笼统把它看过。「佛见」这是决定没有看错,换句话说,决定是事实。众生临命终的时候颠倒错乱,颠倒错乱有些什么苦?这一颠倒一错乱,给诸位说,就到三途投胎去了,那是苦不堪言!如果一个人,临终时候不颠倒、不错乱,这个人纵然没有学佛,也没有求往生,但是这个人决定不堕三恶道。你想想看,哪个人神智很清楚,会到地狱、饿鬼、畜生里头去投胎?这都不可能的。凡是到恶道,是胡里胡涂去的,这一颠倒一错乱就迷糊了,随着业力牵引,这是非常可怕,非常之苦。佛是把这桩事情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为我们说出「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的法门,而且在这部经上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劝我们要发愿求生。这就是特为保任此事,「保任」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保证的意思,保证你成就,佛给我们做担保,所以这才殷勤再劝发愿。这段文上的发愿是第二次在本经劝我们发愿往生,后面还有一次。愿非常重要,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愿望,这个愿望就能够带着我们生到西方净土。强烈的愿望才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这是非常重要,大家对于这个决定不能够怀疑。下面这是假设一个问答,破除我们的疑惑。
「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这问的意思,佛在经上常说,尤其在《观经》讲净土的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当然不是别人的心,是自己的心。既然是自己的心,为什么不说自性弥陀,不说自性佛,一定还要指西方极乐世界那尊阿弥陀佛,让我们去求他、去靠他,这是什么意思?下面蕅益大师答得好。「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了」是明了,让我们明了,「他」跟「自」是一不是二。「一」是从体上讲的,体上、性上说是一,但是从相上讲、从事上讲,是二。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换句话说,对于事实的真相没有搞清楚,才产生这么一个疑问,这个疑问一定要破除,若不破除,对于往生净土会造成障碍。纵然拼命去念佛,强烈的愿望求往生,也只能生到边地疑城,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他为什么会生到边地疑城?他有这个怀疑在。这是讲还有愿、还真肯念,生到边地疑城。如果这个疑惑要是严重,破坏了自己的信愿,这一生往生都不可能,所以这关系很大。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法门跟《华严》一样,不但跟《华严》一样,实际上超越了《华严》,《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是什么法?是圆顿大法,所以这部经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唯有一心就能契入,如果用二心那就有障碍。他这个疑问产生就变成二心,怎么是二心?有自、有他,自他是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非常妙,六祖初见印宗法师的时候,印宗法师就问他,听说你在黄梅得到衣钵,五祖平常说法,有没有讲禅定,说这些方法?六祖回答就很妙,告诉他,真正的佛法是一,《维摩经》里面所讲的,不二法门。他问的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地方自他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要把自他二边都要把它忘掉,用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统一,心里头没有其他的分别,没有其他的知见,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的知见、分别、执着统统归一,这就是一心,这样才能够入境界;在净宗里面入境界就是入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诸位要知道,是一真法界,就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个地方也是一真法界,这是西方世界无比殊胜之处。
「全在了他即自」,他跟自就是一,就不是二。如果说他佛,那你他见未忘;如果偏重在自佛,我见颠倒。有他见、有我见,诸位想想《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有我见、人见」,他见是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金刚经》前半部跟后半部,前半部是讲四相,后半部讲四见,四见比相讲得更深刻。前面是「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后半部说得更妙了,你有这种见解、这个念头就不行,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他这里是落在四见里头,大师答覆得很妙!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佛法在释迦牟尼佛当时,教学利益众生就是以「四悉檀」为中心,今天我们依然不能例外。「四」是四种,前面都跟诸位说过,「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就是四种普遍布施的利益,这叫做四悉檀,悉檀是梵语音译过来的。这四种,第一种叫「世界悉檀」,欢喜益。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佛法首先就是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佛教化众生第一条。在跟大众接触,让人家不欢喜,佛的教学就全盘失败了,所以说第一个要教众生欢喜。如何教众生生欢喜?那是方法、手段,那是因人、因事、因地巧妙各个不同,这个地方只给你讲原则,没有给你讲手段。这是非常的重要。如果不能欢喜相处,那就是不和,不和里面就会有争执,争执里面就会有斗争,斗争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世界的不安全。由此可知,佛法对于世间的利益确实是摆在第一位,世间的利益都得不到,出世间的利益就不必说了,所以第一个是教我们得世间的利益。
如何令众生生欢喜心?佛法里面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多了。通常归纳起来,像「四摄」、「六度」都是方法,尤其佛给我们规定的「六和敬」,确实是教我们在世间接触广大群众。特别是与我们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跟他们相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才叫真正高明。这是第一个利益。后面三个,「为人悉檀」是生善的利益,「对治悉檀」是断恶的利益,这是底下这两种,生善断恶。最后一条就是真正在佛法上得利益,叫「第一义悉檀」。四悉檀前面三个都是世间法,最后一个是出世间法。第一义悉檀实在讲就是教给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那是第一义。后面三个世间跟出世间的利益是「事不孤起」,它生起有连带的关系。
「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傥是假设,要不从世界悉檀深深的发起庆信,就是真正的欢喜心。信愿持名,「信」就是世界悉檀;「愿」里面就有两个,愿生西方这是生善,愿离娑婆这是离恶、离苦,所以一个是为人悉檀,一个是对治悉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第一义悉檀,就是此地讲的「悟入理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悟入理佛。这是把四悉檀的利益,完全用在净土宗念佛往生上说。四悉是佛法接引众生的总纲领,大小乘佛法统统离不开这个原则,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唯即事持达理持」,大概像我们一类业障深重的凡夫,走这个路子是最稳当的,那就是「事持」,先就用事持,理不明白没有关系,不要紧,当然理懂得那是更好。理不懂,像历代,以至于现前,许多老阿公、老阿婆们念佛往生,让我们看到他的瑞相,他预知时至,他能够站着走,能够坐着走,晓得什么时候走,这都是决定往生。你问他净土经典他不懂,甚至于很多人念过《弥陀经》,问他《无量寿经》,没念过,《观无量寿经》,没念过,这经里什么意思不懂,不懂他能往生,这就是事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都懂了。这一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懂,为什么都懂?因为他事持持得很纯,他心定了,信愿坚固,佛来接引他的时候,先用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他的智慧就开了,业障就消除,智慧就开了,从事持就达到理持。
「所以弥陀圣众现前」,见到佛了,「即是本性明显」,本性明显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开悟的意思,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见佛。由此可知,他这种智慧的现前,一个是得自己念佛的功德,一个是佛光加持,这真正是得佛加持的殊胜利益。学别的法门里面没有的,那要完全靠自己,这个地方大半是靠佛的威神加持。「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西方世界经上跟我们讲得清楚,六尘说法无有中断,所以见佛闻法,成就慧身。《华严经》上讲十身,智慧之身实在讲就是报身,确实不由他悟。这个境界实在说等于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这么一个境界,圆教初住。在我们这个世间要修一般的法门,到达这个境界,要修满一个阿僧祇劫,一个阿僧祇劫修圆满了,第二个阿僧祇劫开始,就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实在是不容易!看看西方极乐世界,圆初住的地位是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这么容易。而实际上不止,为什么?这经上一再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圆证三不退。《弥陀经》、《无量寿经》上都说「阿鞞跋致菩萨」,都是圆证三不退的。圆证三不退,实在讲他的受用,虽然自己烦恼没有断,带业去的,神通道力种种受用差不多是跟等觉菩萨相似,不只圆初住。这是这个法门真正无比殊胜之处。
「法门深妙」,这一句是赞叹!为什么说深?九界众生,九界众生就包括等觉菩萨,以自己的智慧、能力,要想彻底了解西方极乐世界都不可能。这是说它的深,真正是深!所以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对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事理真正透彻明了,这是成佛,十方诸佛才有这个能力,等觉菩萨都没有这个能力。妙在什么地方?妙在带业往生,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这个妙!这是所有一切法门里面没有的,一切诸佛剎土也没有这个事情,这叫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这两句话是对一般通途修行人来说的,「戏论」是指的教下,「意见」是对的宗门。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就是一心执持名号,不要去分别,一直念去,也不要去思量,不假分别,不落思量,所以「破尽一切戏论」。这一切戏论就是教下对于净土宗种种的批评,那都叫戏论,无论你怎么说都不相干。「斩尽一切意见」,意见是指分别、是指情执。
而这个无上甚深圆顿的妙法,「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这是我们一般人常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疑」。马鸣菩萨、龙树菩萨这两位是印度人,都是求生净土的。特别是龙树,龙树在中国人称他是大乘八宗共祖,八个宗派都认他是祖师,他也是念佛求生净土。智者、永明是我们中国的两位祖师,智者是天台宗的,永明是禅宗归净土的,在净土宗是第六代的祖师。这样大智慧的人,他不怀疑,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意见,一句弥陀念到底,没有分别、没有意见。像他们这些人,才彻底担荷得去,就是直下承当,佛传授我这个法门,立刻就接受过来,一点疑惑都没有。
「其余世智辩聪」,其他的我们世间一等聪明才智之士,「通儒禅客」,「通」是讲儒家的,禅家的,「尽思度量」,你们对净宗法门,你们去想,你们去分别、你们去辩论,「愈推愈远」,换句话说,愈想愈离谱,完全搞错了。岂不闻这个法门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要不是蒙佛威神加持,他也搞不清楚,何况这些世间聪明才智的人!所以说,这些人反而不如这些愚夫妇老实念佛者,反而不如下愚之人。换句话说,这个世间聪明才智、通儒禅客这一类,这是中等智慧,不是上上根人,不是大智。这不是大智,说老实话,他还不如下愚;上智下愚,上智他赶不上,他不如下愚。下愚之人,他也不分别,他也不执着,一听这个法门,他也能够完全接受过来,老实念就行了。老实念,了不起!
「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诸位要晓得,老实念妙在哪里?老实念能把自己妄想、执着念掉了,妄想执着念掉了,就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要加深,念佛三昧就是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功夫有浅深,经上讲有「事一心不乱」,有「理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浅的是事一心不乱,功夫深的是理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智慧就开了。「潜通佛智」,自然就通达了,就与如来果地上的智慧相应了。「暗合道妙」,「道」就是诸佛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他不知不觉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久了,自自然然就合了,就跟诸佛如来所证的相合。所以这些中等根性的人反而不如下愚,不如!下愚真的有不少在一生当中能到这个境界。
「我见是利」,这是重复经上这一句话,「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佛见到这样殊胜的利益,「故说此言」,故说此言是劝勉我们往生。「分明以佛眼佛音」,我见,见是佛眼所见,为我们说出这个利益,劝我们往生,这是佛的音声,佛的教诲。「印定此事」,把这桩事情,印定就是确实是事实,决定不错。「印」是信的意思。在中国自古以来,政府机关都有个大印。印是个证明,就是证明决定这桩事实,一点都不错。佛是这样的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岂敢违抗」,我们怎么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如果我们要是违抗,这就不是善顺佛的意思。如果我们要是善顺佛的教诲,善顺佛的意愿,那就跟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一样,把它完全的接纳过来,依教奉行,那就对了,这才叫善顺。善顺,就是佛的好学生,真正听话,依教奉行。四悉檀最圆满、最究竟、最殊胜的利益,我们现前统统得到。到这个地方是把本经的正宗分介绍完了。
下面是本经的流通分,大师对于《弥陀经》的分科,跟古来的大德们分得不一样,他把六方佛就分做流通分,一般他们把六方佛都分在正宗分里头。为什么这样分法?他前面有个介绍,有个说明,我们看底下这个解。「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这是他老人家把六方佛分做流通,道理在此地,认为这个法门除佛之外,等觉菩萨都没有资格来流通。这实在是真知灼见,古来这些大德没说得出来的,他老人家说明白、说圆满了。
这个法门,信愿持名这个法门实在是非常容易!它的深妙处,这里说得好,「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圆收就是竖论此经,由浅及深,与其他一切法门是相同的。佛说一切法门都有个浅深次第,这部经也不例外,像经上讲的四土、三辈、九品,这就是有浅深、有次第。在我们当前学习,有事持、有理持,这就有浅深,我们凡夫事持,这个浅,像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他们是理持,那就深,这跟其他一切法门是相同的。圆超,这就是讲横的,横论这部经,是了生死出三界,证大菩提,与一切法门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其他一切法门是循序渐进的。断见思烦恼,这才能入圣流;断尘沙烦恼,这才能进一步达到菩萨的境界;断一品无明,这才能成为法身大士。那是一般经论上是这样的次第,这部经不一样,不同在哪里?不必断烦恼,见思烦恼一品都不要断,只凭信愿持名,带业往生,横出三界。所以它跟一切法门迥异,不相同。何况西方净土,虽然有四土差别,一生一切生,这是一切法门里头没有的。一切法门四土决定没有并列的,没有同时生的,这个法门是一生一切生,是同时的。
「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堪是堪任,什么人有这个能力担当起提倡、承传这部经典?佛在这经上是无问自说,如果是有人来问的,佛也许把流通的事情就嘱咐给他。像《无量寿经》上,嘱咐给阿难、嘱咐给弥勒菩萨去流通,这个经上没有,没有嘱咐哪个人去流通,没有这个文字。所以什么人有能力担当起流通这个使命?大师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这是先说明道理,只有如来果地,才能够把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诸法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诸佛才是究尽明了,等觉菩萨还不行。「此经唯佛境界」,《弥陀经》自始至终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换句话说,不是等觉菩萨的境界,既不是等觉菩萨的境界,等觉菩萨就没有能力来流通。换句话说,流通的使命确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说,就是流通这部经典,世尊自己亲自来任流通之责。「唯佛佛可与流通耳」,流就是流传万古,通是通达十方,是这个意思。请看经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我』是世尊自称,叫着『舍利弗』,提醒他特别注意,下面有重要的话要说。像我,这是佛说的,像他自己今天,现前『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利是利益,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阿弥陀佛不思议功德之利」究竟是什么?蕅益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列出来了,看注解。「不可思议,略有五意。」如果细说说不尽,太多了,只略略的说这五桩,这五桩事情就非常不可思议了。「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俟是等待,不要等待断惑,就横超三界了。诸位要晓得,三界就是六道,为什么叫横超,其他任何法门里头没有横超的。三界就是六道,欲里面我们常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东西我们心里头有,身断掉了没有用处,你的念头里头还有,你就是属于欲界,色界就没有分。这五样东西念头都没有了,财色名食睡念头没有了,就上升到色界。色界靠禅定,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上去是无色界,无色界也是有四种定叫四空定,这样才能出三界。这叫竖出,都是这样出去的。阿罗汉,为什么初果须陀洹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是断惑。把见思烦恼断尽了,这样超出去。阿罗汉是第九定,《楞严经》上讲九次第定。这边是我们通常讲的四禅八定,第九定则超越了,这叫竖出。
我们这个法门不要断惑,从旁边出去了,到西方世界去了,这叫横出。横超,不必找那个麻烦,叫横出。横超三界,不要断惑,这个我们容易。你就晓得竖出多难,太难了!所以今天大家要想修学其他的大乘法门,你自己应该要衡量一下,不说别的,财色名食睡,你还有没有这个念头?你要有这个念头在,色界都没有分,你还想超越,不可能,欲界都超不了,上面还有色界、还有无色界,谈何容易!所以我们这才真正了解,不用这个方法不可能出三界。正像倓虚老法师所说的,他说他一生看到修禅定的人,修禅定、得禅定的人他见过,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一生当中没有看过,也没有听说过。禅宗要不能明心见性,就出不了三界。得禅定,禅定功夫高的,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天,高的;功夫低一点的,初禅、二禅。这是讲真正得禅定的,那相当不容易!超越了欲界在色界,诸位要知道,还是出不了三界,老法师感叹就在此地。所以极力劝人念佛,不用念佛这个方法,要想出三界几乎是不可能。既然不能出三界,麻烦就大了,欲界里头有三善道、三恶道,三恶道的机会多,三善道的机会少,这是不可以不晓得的。
第二个,「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这个了不起!十方所有一切诸佛都有四土,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也有四土,我们生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我们都见不到,实报土就更不必谈了,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四土,它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不要渐进,渐进是一步一步的。你说在娑婆世界见思烦恼断尽,超越三界了,三界之内是凡圣同居土,超越了,到哪里去?方便有余土。等到在方便有余土里面再修行,修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生到实报庄严土,他是慢慢循序渐进的。西方世界不需要,带业往生生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土你都到了,都得到了。
第三是修行的方法不可思议,「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这个不可思议!修行的方法只凭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凭这一句佛号,用不着禅定来帮助,也用不着观想来帮助;换句话说,所有一切法门都可以不必修,老老实实这一句名号就行了。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要用其他方法来加持,一个方法用到底,这是非常不可思议!我们知道其他法门里面,一个方法修学到某个阶段,必须要换个方法才能够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我们这个法门不需要,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就是非常好的证明。
第四,修行的时间不要太长,其他的通途法门里面,修行时间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这个法门是「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这实在讲太难得了。这个法门多少时间就能修成功?七天就行了。所以净土宗结七念佛,我们平常讲打佛七,打佛七就是根据《弥陀经》来的,经上跟我们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所以说根据《阿弥陀经》来的。如果信、愿、持名这三个统统做到,同时具足了,七天必定有效,七天能成功。七天有效是什么样的效果?是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就决定得生。念佛三昧里面有功夫浅深不同,我们中国净土宗常常把功夫分成三等,就是念佛三昧里头分成三等,上等的是「理一心不乱」,中等的是「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叫「功夫成片」。就是下等里面也分三等,功夫成片里面上等的成片,给诸位说,生死就自在了。什么自在?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可以往生,不要到事一心。说老实话,到事一心,我们这一生当中未必能达到,但是功夫成片的上等功夫,我们一般人确实可以做得到,生死自在,想去就去,想留就留。自古以来,做到这个功夫的人很多,人家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是我们要认真多想想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一定要把做不到的因素找出来,然后把它消除掉,障碍没有了,我们也能够做到。那就真正没有辜负这一生,经上讲四悉檀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就完全的得到了。
第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我们台湾的同胞,过年的期间你看许多这些寺院庵堂拜万佛忏,拜千佛,拜千佛是三千佛。拜千佛、拜万佛,实在讲佛是无量无边,不知道漏掉多少!十方佛恒河沙数,你才拜一万尊,你想想看你漏掉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够叫一尊佛都不漏?念阿弥陀佛,一尊佛也不漏,这个事实知道的人不多。为什么说我们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诸佛都念到?我们在这部经里面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念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一切诸佛都念到了;没有一尊佛不讲《阿弥陀经》,所以我们念这部经,这部经的经题,底下就有了,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切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念这部经,一切诸佛都护念,岂不是统统都念到了吗?所以拜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都拜到了,一个也不漏,这真是大喜事。这是蕅益大师给我们略说这五桩事情,不可思议。
「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所以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导师就是阿弥陀佛。大愿行之所成就,他的大愿大行,这些事情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来由的。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同修们都念得很熟,蕅益大师这里一提起,我们想想《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就会很清楚、很明白。弥陀名号是这样得来的,故名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是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说出来,我们才真正能体会到念佛的殊胜。古大德常教给我们,「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的这个佛,不仅是极乐世界导师阿弥陀佛,实在是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相应。这种功德利益哪里去找?还有什么法门能够跟它相比?实在是没有了。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这个事实真相认识明白了,我相信这一句阿弥陀佛,你不会中断。不止一天一万、两万,不会中断。为什么?一切利益里面没有比这个利益更殊胜了。所以你不明了,欢喜心生不起来,世界悉檀的欢喜益生不起来。必须真的明白,真搞清楚了,这欢喜心才生得出来,然后这一句名号就不会中断。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功夫不到家的时候,一定要守着一个老师!古人讲师承,世出世间法都要师承,都要有老师指导;没有老师指路,就是盲修瞎练。老师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要如何辨别哪些是善知识?这一点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他老人家入灭之前,教我们“四依法”,这个四依法就是辨别善知识的标准。四依法第一句,“依法不依人”,非常重要!经教是法,讲经说法的法师或居士,他的思想见解、行持、言论与经教相应不相应?如果他的思想见解、言论、行为与经教所讲的相应,这个人是善知识,这个人是真正佛弟子。如果他讲经说法一百句话里头,九十九句话都跟经教相应,只有一句不相应,跟佛相违背,这个人是魔,不是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