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齐玉《净土圣贤录》


2015/5/23    热度:229   

  齐玉,姓莫,霅川人。早岁出家,日记数千言。始参祥符神智。后依慈辩,受一心三观之旨。出居苕溪宝藏寺。每岁终,大兴净业社。迁横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众曰,我辈未念佛时,作诸不善,其罪无量。犯一吉罗,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况犯篇聚重罪乎。唯有一心念佛,则念念中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庶得出离地狱,成就庄严。况父母生我,令我出家,唯望度脱,以报重恩。若破戒堕陷,何以为人,何以为子。大众闻者,无不倾诚忏悔,举身自扑,或损额失声。宣和六年,迁居上竺,尝中夜顶像行道。有僧失规,责之曰,汝无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虽不肖,呵以畜生,有玷三宝。自是,对佛悔过者三年。建炎元年秋,谓首座修慧曰,床前多宝塔现,非吾愿也。所愿见阿弥陀佛耳,可为我集众念佛。首座鸣钟集众,僧至百余人。玉举首加敬曰,佛来也。端坐,合掌而化。(佛祖统纪)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留给后人的遗教,除四依法之外,还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做的生活示范。生活不要过得太富裕,清苦一点好,为什么?常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生活太富裕,对这个世间产生贪恋。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这世间很快乐很好,还不想去”,机会就错过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