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304.仲安禅师悟道因缘


2014/9/3    热度:169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304.仲安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今湖南澧县)灵岩仲安禅师,大沩法泰禅师之法嗣,幼年时出家为僧,长大后遍游讲肆,学习经论。仲安禅师后中止义学,来到蒋山,投圆悟克勤禅师座下。当时,佛性法泰禅师为首座和尚。仲安禅师于是向他请益,很快便契旨。

  佛性法泰禅师后开法于德山,仲安禅师亦随而前往。

  一日,法泰禅师派仲安禅师前往钟阜送信。

  圆悟禅师一见仲安禅师,便问:“千里驰来,不辱宗风。公案现成,如何通信?”

  仲安禅师道:“觌面相呈,更无回互(更不需借助其它因缘来表现)。”

  圆悟禅师便追问道:“此是德山底,那(哪)个是上座底?”

  仲安禅师道:“岂有第二人?”

  圆悟禅师道:“背后底聻(ni,呢)!”

  仲安禅师于是将书信交给圆悟禅师。

  圆悟禅师笑道:“作家禅客,天然有在。”

  仲安禅师道:“付与蒋山(这句话留给你自己吧)。”

  接着,仲安禅师又来到僧堂前,捧着书信,向首座和尚问讯。

  首座和尚便问:“玄沙白纸,此自何来?”

  仲安禅师道:“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今日拜呈,幸希一览。”

  首座和尚于是大喝一声。

  仲安禅师道:“作家首座!”

  首座和尚于是又大喝一声。

  仲安禅师便举起书信打首座和尚。

  首座和尚正要开口拟议,仲安禅师道:“未明三八九,不免自沈吟。”

  接着又打一下,说道:“接。”

  当时,圆悟禅师与佛眼清远禅师正好看见了这一幕。

  圆悟禅师道:“打我首座死了也!”

  佛眼禅师便问:“官马厮踢,有甚凭据?”

  仲安禅师听见了,便道:“说甚官马厮踢,正是龙象蹴踏。”

  于是,圆悟禅师便唤仲安禅师至跟前,问道:“我五百人首座,你为甚么打他?”

  仲安禅师道:“和尚也须吃一顿始得。”

  圆悟禅师一听,看着佛眼禅师,吐了吐舌。

  佛眼禅师为了进一步勘验仲安禅师,却道:“未在。”接着,看了一眼仲安禅师,问道:“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意作么生?”

  仲安禅师便鞠躬,说道:“所供(招供)并是诣实(属实)。”

  佛眼禅师一听,这才点头认可,笑道:“元(原)来是屋里人。”

  此后,仲安禅师又前往五祖,向表自和尚通法眷书。

  表自和尚见了仲安禅师,便问:“书里说个甚么?”

  仲安禅师道:“文彩已彰。”

  表自和尚进一步追问道:“比竟说个甚么?”

  仲安禅师道:“当阳挥宝剑。”

  表自和尚便道:“近前来,这里不识几个字。”

  仲安禅师道:“莫诈败。”

  表自和尚于是回头看着侍者,问道“是那里僧?”

  侍者道:“此上座向曾在和尚会下去。”

  表自和尚道:“怪得恁么滑头。”

  仲安禅师便道:“被和尚钝置来。”

  [钝置,意思是使对方露出破绽,显得不聪明、不灵利。]

  表自和尚于是将书信放在香炉上熏了一熏,念道:“南无三曼多没陀南。”

  仲安禅师走上前,弹了一下指头。

  表自和尚这才打开书信。

  仲安禅师送完信,准备回德山法泰禅师那儿。佛果(克勤)、佛眼(法远)二禅师于是便作偈相送。

  仲安禅师后应信众之邀请,住持澧州灵岩,出世化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参禅不究渊源,触途尽为留得,所以守其静默,澄寂虚闲,堕在毒海。以弱胜强,自是非他,立人我量,见处偏枯,遂致优劣不分,照不构用,用不离窠。此乃学处不玄,尽为流俗。到这里,须知有杀中透脱,活处藏机。佛不可知,祖莫能测。所以古人道,有时先照后用,且要共你商量。有时先用后照,你须是个汉始得。有时照用同时,你又作么生抵当?有时照用不同时,你又向甚么处凑泊?还知么?穿杨箭与惊人句,不是临时学得来。”

  这段法语,对于修禅的人来说,大须仔细。它有助于学人树立正见,免落歧途。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像是表法,我们见到佛像,不但是想到佛,还想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里头讲的是业因果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果,果必有因。《造像量度经》里有讲,造像应该怎么造法,是有比例、有尺寸的。佛在世的时候,多少学佛的人,就是看到佛的相好,被吸引入佛门的。至于佛像的起源,跟优填王有关。世尊出家成佛之后,到忉利天为母亲讲解《地藏经》,三个月不在人间;优填王非常想念世尊,就找一个工匠雕塑释迦牟尼佛的像供养在宫中。佛像最重要的是表法,所以要把佛的相好这个特征显示出来。让人家一看到就想到:我想得这个相好,就要好好地去修因。“修因才能证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