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持名四十八法


2015/5/23    热度:143   

  净业持名四十八法

  

  郑韦庵居士著

  自序

  护意根

  戒口业

  端身

  过珠

  高声

  低声

  金刚持

  默然

  调息

  随分

  到处

  有定无定

  对像离像

  忙中

  闲中

  尊贵

  卑贱

  静细

  老实

  喜庆

  许愿

  解释

  愧奋

  恳切

  供养

  报答

  布施

  心念心听

  声中

  光中

  镜中

  不断

  不杂

  不住

  即禅即佛

  即戒即佛

  即教即佛

  不持而持

  持而不持

  孤身

  结期

  聚会

  成就他人

  难中

  梦中

  病中

  临终

  发愿忏悔

  附:莲池大师净土疑辩

  净业持名四十八法自序

  若论净土,法门广大。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十方纷来,数如雨点。于修行中不专念佛,于念佛中不专持名,而已高标姓字,稳坐金台。此盖或乘大愿,或由妙悟,或备众福,或秉戒力,或精观想,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以今言之,观既未易成就,戒又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固,更罕有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沉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亦难救汝。故持名一法,普摄三根,速归净土。方便之胜,无过于斯。深浅合离,惟人自取。勉矣前程,幸毋自误。

  1、护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应毕则舍。勿令缠绵,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缠绵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时,意地自妙于观察。当知念佛能转凡为圣,为世出世间第一了脱之方。

  2、戒口业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杀盗YIN妄之事,不可在口头播弄。若一涉及,当自思维,念佛之人不当如是。猛念佛数声,以提醒而涤荡之。

  3、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于一切行住坐卧时,务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净。当人自验,诚不我欺。

  4、过珠持名

  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于四字中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5、高声持名

  若神志昏沉时,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到得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且耳根最灵,外缘易入,声感心动,杂想炽然。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心听自声,声声快足,一切闲是闲非,自然罢遣也。

  6、低声持名

  若精神散失时,或劳极逼迫时,不必高声。自收敛神明,低声细念,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便可高声念佛。

  7、金刚持名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总觉不便,则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

  8、默然持名

  又或高声低声,都不相宜,手过珠又嫌烦琐,金刚持仍嫌著迹。古有至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声音。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9、调息持名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矣。

  10、随分持名

  或时昏沉多,则经行以持之。或时杂乱多,则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宜,或跪或立,乃至暂卧,亦广作方便,持名随分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却,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

  11、到处持名

  不问净处秽处,闲处忙处,高兴处,失意处,但自回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界,我从久远劫来,经历过百千万亿遭也。惟于念佛往生一事,未能办得了当,所以轮回辗转,不得出头。我今亦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断此念头。何以故?念佛的念头一断,一切善恶无记种种杂念则又生也。虽至大小便利时,女人生产时,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儿呼母,那管母之嫌与不嫌。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唤,则小儿之堕落坑厕者,有死而已,何日见母哉?

  12、有定无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时,划定常课,从今至死,不增不减。其余十二时中,能念一句则念一句,不论高声低声。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然哉!然哉!

  13、对像离像持名

  对像时,即以此像为真佛,不拘一方,不问三身。但思我止一心,心止一佛。面对心念,诚敬可知。诚敬之至,必邀灵感。若无佛像时,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动念时,当念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业自能消灭也。

  14、忙中持名

  能一句则一句,能十句则十句。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诵。白乐天诗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古人之用心,亦可见矣。

  15、闲中持名

  世间一切苦人,求闲不得,故不能修行。今闲矣,又闻此念佛之法,务须绵密持续,振作收敛,方能不负光阴。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济事。虚延岁月,辜负四恩,一朝阎老来追,将何抵对耶?

  16、尊贵持名

  今世之福,从前世修来。尊贵一辈,大半苦行高僧转世。但虽有荣华,不能长久,设再造孽,必致沉沦。当自思维,与其带业归去,不如借水行舟。或置念佛堂,或选念佛僧,或刻净土书,或置弥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更宜决志往生,为富贵贫贱一切人修行榜样。法王使者,尊胜何如!

  17、卑贱持名

  呜乎!身为人役苦矣。不求出离,苦之苦矣!当知四字佛名,不论尊卑贵贱、老少男妇,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称名号,求生极乐,不间不断,现世自获利益,没世自得往生。阿弥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18、静细持名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静细念佛,以坚固之。当知智慧人念佛,则天下之念佛者必多,智慧人念佛,则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何以故?有智慧之声名以启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也。

  19、老实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实修行,最为难得。祖师云:参禅中,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痴钝耳。老实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何以故?老实者,不于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20、喜庆持名

  或因人而喜,或因事而庆,虽细小之端,皆人生乐境也。当知此乐虚幻,不能久常。乘此好时,回光念佛,则仗佛光明,于顺境去多少恶念。吉祥连绵,如意修行,直至命终,往生极乐,不亦大快也哉!

  21、许愿持名

  持名原为往生,然诸佛威光,不可思议。念彼名号,所愿从心。所以经言念佛,有十种利益也。与其祈祷鬼神,杂修事忏,广许恶愿,旁信巫师,不如以念佛期之也。或曰:其如不应何?答曰:子未念佛,先忧不应。即此不应之因,必招不应之果。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22、解释持名

  凡一切逆境当前,俱是宿缘照面。不可再起恶念,引起将来未完。只须顺受,可避则避之,可消则消之。但随因缘,勿忘念佛。佛有无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缘即转,无疑也。

  23、愧奋持名

  凡今生前世,恶果成就,苦报必来。故一分苦即一分恶也。不可诿于命运之不齐,但当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悲伤感奋,痛不欲生。如此则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心驰,或念时心摄,歇即心昏。又有正念佛时,间以杂语。如此虽念到终身,绝无灵感。人之见之者,遂谓念佛往生,终成虚语也。岂佛之咎哉?

  24、恳切持名

  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岂明佛性乎?既悲矣,则当思出苦,当思与一切众生毕竟出苦,当思佛之所以称大悲者,为其能拔众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恳切耶。

  25、供养持名

  凡遇佳节,或佛诞日,香花灯果,随分供养,是谓财供,非法供也。心之法供,胜于一切财供。近来邪教盛行,上供之法,广罗祭品,何益修行?如清净、普度、皇极、寿元、无为、大乘等种种邪教,招魂引鬼,耗人家财,欺世妄言,而于念佛一门,迥然各别,有识者万勿为所惑也。

  26、报答持名

  天地君亲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报之哉?一切饮食供奉,立功扬名,衡以世间之法,报非不善,然究非了局。我惟报以念佛,为彼回向西方,已为下一金刚种子,再出头来,自有解脱时分。况无边罪障,悉能消释乎。欲报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27、布施持名

  凡见苦恼者,先安其身,然后开导其心,劝之念佛。所谓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历劫之苦,念佛为要。或见人物有难,力不能救,当急为彼念佛,安其魂识。或清夜朗诵,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诵佛号,能消冤厉。当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议也。

  28、心念心听持名

  心忆而后动于舌,舌动而复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也。心念心听,则目自不能妄视,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

  29、声中持名

  念佛之声,既已纯熟,于六尘中,惟一声尘。六根之用,全寄于耳。身亦不觉其旋绕也,舌亦不觉其鼓动也,意亦不觉其分别也,鼻亦不觉其呼吸也,眼亦不觉其开闭也,观音势至两圆通,即是一也。无不通也,无不圆也。根即尘也,尘即根也,根尘即识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调,久当自入。凡念佛时,取净地四五尺,右绕一匝,然后徐徐出声,渐渐声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觉自己心声透露,旋绕太空,圆里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声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声中而念佛也。此是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30、光中持名

  声者心声也,光者亦心光也。心声旋绕之处,即心光焕发之处。安住于心声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31、镜中持名

  心声旋绕,心光焕发,心体自然披露矣。夫此一真心,如大圆镜,洞达无遮。十方三世,我佛众生,浊世苦轮,净邦莲萼,皆镜中影也。声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镜中。此是最胜境,能永灭心垢,宜加意勤习之。

  32、不断持名

  朝也念,暮也念,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净处也念,秽处也念,无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应酬,有时间断,然断其言句,不能断其真命脉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33、不杂持名

  不杂者,即是止也。止者,定之机也。止杂念而正念现矣。杂念有三:一善念,一恶念,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34、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观也。观者,慧之机也。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35、即禅即佛持名

  或看一话头者,谓之参禅。或坐或息念者,谓之坐禅。参也,坐也,总是禅也。禅也,佛也,总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门,何碍于参禅坐禅乎?且参禅者,能将此阿弥陀佛四字,当做一句话头,念来念去,反覆不舍,不言参禅,禅在其中矣。坐禅者,要到一念相应,豁然如托空,方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非相应乎?念到心空时,非永远相应乎?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慧,念念圆成。若欲别求禅那,禅当更在何处?

  36、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纯,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头。板板念佛,则临命终时,打破鬼关,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顾者,且勤念佛,如救头燃。

  37、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经,皆从心起。心若无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无佛哉?自不念耳。教下未有不看楞严者也,看楞严未有不轻势至而重观音者也。即此一见,已成生死根本。纵学遍种种知能,不过滋润苦芽。生死关头,总不得力。愿速放下,往生西方,亲觐弥陀。若不能放下,即将此学经演说功德,回向西方。发四宏愿,亦不唐捐。若弘扬净土一门,详说念佛功德,则举目动念,皆是庄严西方。上品往生,更复何疑?

  38、不持而持

  一事才完,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39、持而不持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得胜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赫濯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觉圆明哉。

  40、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侣。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缓急随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时,当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诸佛及弥陀之心,未尝暂舍乎我。举意佛知,开口佛闻,何忧孤寂乎?若净土法门,未能了了,须多购净土书读之。如弥陀经、观经、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大佑禅师净土指归、龙舒净土文、净土晨钟、西方公据、西方确指、云栖法汇、弥陀疏钞等书,宜勤披阅,此姑举明白易晓者言之。此外尚有举不胜举也,访通晓净土者叩问之。

  41、结期持名

  结期者,结七日为期也。若独自结期,可用干粮、水果、生姜、麻油四种为食物,炉香、灯油、蒲团、坐椅、棉衣、风帽、净桶、草纸八种为用物,除十二种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与人来往,畅然念佛也。若有五六人,同发心结期者,则必延请护七师一位。严立条规,约束在前。一切起居饮食香花灯果,护七师照应全备,则同七者亦可于七日中至心念佛也。若局于情见,不知修行利害者,未可草率为之。念佛警策下卷载:三峰禅师追顶念佛法,结期者不可不知。

  42、聚会持名

  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会者,务先束约而后开口。单念四字,一字一鱼,用小引磬专击陀字,不得参差错落,反致纷心。

  43、成就他人持名

  或静处安置,或同结念期,或告以净土之事,或借以净土之书,或破其念佛之疑,或坚其念佛之志。一切功德,此为胜矣。若于人临命终时,为之念佛。或令病人记取阿弥陀佛四字,随忆随念,得见如来,使此人气尽往生,是成就其法身慧命矣。

  44、难中持名

  凡难中有发心念佛者,必有奇应。虽遍地干戈,一乡疫疠,而求佛呵护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无心而应也。何以故?动念发声,觉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则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坚固,念念长久,佛光所加,吉神拥护,自能离难,勿转念也。

  45、梦中持名

  愿力坚,功夫熟,昼既绵密,夜间亦然,则梦中自能念佛。此往生的兆也,当调和精进,勿退勿狂。

  46、病中持名

  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勤念佛名,决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愿。若于病中略一停想,则一切爱恋恐怖,烦恼安排,种种杂念,一齐现前,生死关头,如何济事?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觉其非,即念阿弥陀佛,如是痛不自止。一声啊耶,一声阿弥陀佛,昼夜不绝。病愈,谓人曰:我病中念啊耶念阿弥陀佛,今病好,阿弥陀佛尚在,啊耶二字,不知何往矣。善哉!此病中之精进者也。

  47、临命终持名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将四字默记于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回,皆一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

  48、发愿忏悔持名

  呜呼!世之不知念佛者众矣。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较也。即间有村愚夫妇,闻说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来生得受福报,依旧为轮回种子。求一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须知人既念佛,则当如佛慈心,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钜细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

  附:莲池大师净土疑辩

  或问净土之说盖表法耳,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子之所疑,当下冰释。昔人于此,递互阐扬,不一而足。如中峰大师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此数语尤万世不易之定论也。故大势至菩萨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普贤菩萨入华严不思议解脱,而曰愿命终时,生安乐刹。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养导师,宜应各立门户,而乃和会圆融,两不相碍。此皆人所常闻习知,那得尚执偏见。且尔云净土表法者,岂不以净心即是净土?岂复更有七宝世界?则亦将谓善心即是天堂,岂复更有夜摩忉利?恶心即是地狱,岂复更有刀剑镬汤?愚痴心即是畜生,岂复更有披毛戴角等耶?又尔喜谈理性,厌说事相,都缘要显我是高流,怕人说我不通理性。噫!若真是理性洞明,便知事外无理,相外无性。本自交彻,何须定要舍事求理,离相觅性?况土分四种,汝谓只有寂光土,更无实报庄严等土乎哉?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中作住止否?还肯就犬豕马牛,同槽而饮啖否?还肯入邱冢,与臭腐尸骸同睡眠否?还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年累月否?于斯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未忘,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又汝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行,更无畏怯,则净土之生,吾不汝强。如或虑此土境风浩大,作主不得,应诸佛出世难值,修学无繇,虑忍力未固,不能于三界险处度脱众生,虑尽此报身,未能永断生死,不受后有,虑后有既在,舍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则弃净土而不生,其失非细。此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他日汝当自知。汝今参禅念佛,不妨随便一门深入,但忌认钰作金,得少为足,便以管窥小解,恣意妄谈,非诋净土,喻如痴狂之子,骂斥父母,父母慈怜,虽不加责,其如天理之不容,王法之必戮何?可惧也夫!可悲也夫!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 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弥陀经》讲“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执持名号有事持、理持。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蕅益大师说,无论是事持还是理持,念到见思烦恼断了,都叫做“事一心”。事持跟理持是方法上的不同,效果是一样的。念到“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就叫做“理一心不乱”。什么叫做事持?依照经上讲的方法,二六时中执持名号,这句佛号不间断,这就叫事持。什么叫做理持?理持是真正通达实相了,像《观经》所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这一句佛号,与般若空慧相应,这个念法,叫做理持。“一心不乱”,完全是持名功夫浅深的问题。念这句佛号即使与空慧相应,有的时候,他还得不到一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