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讲话[第六期]一九七九年第二期-第五天
2015/5/23   热度:160
佛七讲话[第六期]一九七九年第二期-第五天
佛七讲话[第六期] 作者:释智谕
第五天识心无一动念处一切功德回向西方
大家念佛要知道,让自己的识心不动。识心就是第六意识,不打妄想,所谓识心无一动念处。如果识心动心的话,就是生死。
法性身本来常住不动,识心刚一起心动念,就是生死。你的识心怎么动的呢?随着六处动。所谓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若动的话,皆有一分意识,随着前五识取识而动。取什么境呢?眼取色,耳取声,鼻取香,舌取味,身取触。还有意识自己动,叫独头意识。
你的识心动,不外乎这六处。自己留神,念佛的时候,要让它识心无一动念处。怎么叫无一动念处呢?就是眼耳鼻舌身和意皆不动。这样念佛一定得受用。如果你看着光景,眼识动;听着声音,耳识动;乃至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动,念佛很少得益处。
所以我们念佛,要不打妄想。妄想是第六识所生。如果它随着眼耳鼻舌身五识而动,称之为带质妄想。带质就是带着五识。如果第六意识自己动,称之为独头妄想。
妄想害了我们不得往生,好比说你种稻谷满地是草,生不起稻谷来。
所以注意到,要识心无一动念处。怎么能达到识心无一动念呢?单提一声佛号。一声佛号里头不杂其它的妄想。当然是带质妄想,独头妄想都没有,这样念佛,和佛相应。
再谈到我们修净土法门不是不学其他的法,不过以念佛往生为主,其他的法都为辅助、助缘。
那怎么能把念佛求往生为主呢?一切功德回向西方。如果有其他的原因缘,也可以拜拜大悲忏,净土忏,可是拜忏的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修念佛,大悲忏、净土忏可以修,它是为助缘,这两个忏是慈云忏主所制,慈云忏主往生西方就是以拜愿往生的。你诵金刚经、地藏经、将其功德回向西方。甚而言之,你给人家讨饭的一块钱,功德也回向西方。每天修行一定要念佛求往生。修其他的法,拜佛啦,礼忏啦,有因缘也可以修,不过不以它为主。
般舟三昧经讲得很清楚,菩萨往生,问阿弥陀佛说:“他方众生,云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金口所说;“欲生我国,持念我名,所以我们以持念阿弥陀佛名为主修。
持念佛名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说不定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人说多善根福德因缘要广修众善;广修众善,一切佛法皆要修,念佛法门不是正修。若有人执首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人不善阅经,断章取义。他没看经文,经文一句话没完啊!
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下文接着就说,善男子善女人,执持阿弥陀佛名胜古迹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彼国。下面就说往生彼国要持念佛名号,或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彼国。下面就说往生彼国要持念佛名,一天乃至七天,一心不乱。这就告诉我们,持念佛名,一心不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有一般人断章取义,错解佛的意思了。
还有人说:佛说的无生法,你为什么教我们求生西方呢?这不是和佛所说相违背吗?他不知道,往生即无生。他要在生之外另求无生。如果生以外另有无生的话,那无生是断灭。他不知道,生死当下即无生。
谈到这里,不得不再讲点深的给大家听,你如果懂,很好;如果你听不懂,我很抱歉。
生死,没有啊!生死不存在。如果生死存在的话,那个存在就不生也不死,既然生死不存在,就是涅槃。所以经上说,生死即涅槃。如果我们在生死以外另找涅槃,那就是断灭法。我们应该生死当下即了生死,这才是大智慧者。莫在生死以外另求涅槃。生死是世俗谛,世俗谛无性,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涅槃。
中论上说,因世俗谛而解第一义谛,解第一义谛即入涅槃。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生死不存在就是涅槃。这样说起来,生死即法身,即涅槃。
道理如此,可是我们没有善知识佛菩萨指导,不觉不知,所以虚妄落入六道轮回。如果有人证到了,六道轮回就是法身。所以智者大师说过,常六道常法身。那是指智慧者而言,愚痴众生呢,常法身常六道。
常六道常法身,他会到生死即无生。如果知道生死无性即涅槃,此人称之为了生死。
所以我们说,有人执着佛说无生法,为什么教我往生呢?实在这个话讲得很可笑。
这段话,不知道大家懂不懂?如果你听不懂。我很报歉。我再解释,也是如此嘛。
所以大家念佛的时候,要认识心无一动念处,一切功德回向西方。
现在开始念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 净土经论 | 净土圣贤 | 早晚课 | 净土指归 | 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留给后人的遗教,除四依法之外,还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做的生活示范。生活不要过得太富裕,清苦一点好,为什么?常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生活太富裕,对这个世间产生贪恋。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这世间很快乐很好,还不想去”,机会就错过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