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精华(二十七)感应


2015/5/23    热度:349   

  修行精华(二十七)感应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感应,何况佛法,须知感是因,应是果,好像打钟一样。礼记学记云:‘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不叩当然就不鸣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应’上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无论修那种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断除妄想,不要有名利心,感应心亦不有,只许如此行去,终必感应道交。感应也要看根性,好像医院里的病人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术治疗。有的病人住院住了好些日子,还没有动手术,可是有的刚一住院就开刀,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同。那么感应也须视各人根性,有的人因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现在精神所感,所以得到感应,也许有的人,虽然宿有善根,可是现在被种种物欲所障碍,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萨为了使他坚定信心,而得感应,也是很可能的事。

  还有感而未应的,大概是感得不得法(如未众善奉行),或是因缘未到,只要你能慎终如始的行善,虔诚修道总会有应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 净土指归净土文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不见他人过?因为他只戒自己不戒别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别人守戒,别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与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每个人自己都守戒,这就「戒和同修」,佛法是这样要求人的。『身和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口和无诤』,没有争论。『意和同悦』,每个人都欢欢喜喜,法喜充满。『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