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关于二智的出处
2014/9/3   热度:320
三论宗关于二智的出处 “二智”是诸佛菩萨自行化他的般若智慧,诸佛菩萨之所以证空而不住空者,正是因为有权实二智,照空即能鉴有,涉有而不著有,了达空有是因缘空有,其自性毕竟空,今三论破邪显正即是破学教而滞空有,封执二见之人。所以三论宗讲空有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要闻教者契悟诸法的真实性,二是破除人们的依著思想。虽然诸法性空,但因缘宛然而有,悟空而不证空,涉有而不著有,方是诸佛菩萨的实相妙智。因此说权实二智是众经论的根本,吉藏大师也在他的注疏和玄章中都有对般若二智有详细阐述,并且把般若二智作为经论的宗旨大意,今且举三经三论略以说明。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首先要自觉。我们讲到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第一个要自觉,自觉什么?我现在一身的病。你有病,你觉得了,你才会求医,才会有恢复健康的指望。如果一身病,自己不知道有病,不肯求医,这个人就等死,没希望了。所以知道自己有病,这就是自觉。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病,什么病?迷是病、不觉是病、烦恼是病、邪见是病、染污是病,太多太多了。佛法把这个病归纳为三大类: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个病不轻!无始劫以来,我们的法身慧命就害了大病,到现在这个病是愈来愈严重,所以一定要自己觉悟,我们确确实实是有病。我们想想我们现前,一切时中常生烦恼,这就是有漏。有漏是凡夫,无漏是圣人;有漏是迷惑颠倒,无漏才是觉悟不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中国佛学院 理净
今先说《般若经》是以“二智”为宗,在《三论玄义》中谈《智度论》宗旨时说:“龙树开《大品般若》为二道,前六十六品明般若道,次有二十品明方便道,此之二道是法身父母,故《大品》以实慧方便慧为宗。”“般若”是遣除凡夫著有,“方便”是超越二乘声闻住空,所以前明般若,后辩方便。众生起不正之见共有两种,一是有见,二是无见。“实慧”破有见,“方便”破无见。为破此二见使令清净,因此全经前后明此权实二智,当然前半部说空并不是没有方便,后半部谈有也并不是不说空。只是实相为本,诸法为末,波若照实相,故波若是本,方便照诸法故方便为末。从本至末,从体起用,所以前明实智,后辩方便。
次明《净名经》所明二智者。一切大乘诸经皆以二智为根本,不仅《大品般若》以二智为宗,今《净名经》也以二智为宗。《净名玄论》云:“师资所习,还以二智为宗。”因为吉藏大师在说明以二智为宗时引用了《法供养品》中:“天主曰:以我虽从佛及文殊闻百千经,而未曾闻是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之文。说明了实相是入道的根本,不可思议自在神通是度众生的根本。一部经文没有离开这两大宗旨,所以现自在神通化度众生就是“方便智”。决定实相就是“如实智”,虽然决定实相而能自在神通,虽自在神通而能决定实相,如此动静不二,权实宛然。因此说:《净名经》盛谈此权实二智。并且《净名经》中还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既然《净名》以实智和方便智为父母,即是以二智为宗。
《法华》所明二智者,《法华经》明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所以名“会三归一”。如来说三乘教的目的,是为了使闻其教而体悟如来不生不灭的真实之相,所以又名“开权显实”。悟一乘教为真实即是“实智”。悟三乘教法为方便即是“方便智”。即是《法华经》所明的权实二智。如吉藏大师在《法华游意》中曰:“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谓从实起权,我设是方便令入佛慧,则以权通实。”又《法华玄论》卷一也说:“欲明权实二智相资相成,故说是经。所以然者,非权无以辩实,非实无以明权,由实起权,由权显实。三世诸佛智用虽多,不出斯二。”由此可知,《法华经》所明不出权实二智。并且《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出现于世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比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又《安乐品》亦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即是如实智,又“但以因缘有”即是方便智。由此经文更加明白,故《法华》所明不出权实二智故为开权显实。
以上是从三经说明二智为大乘经典的根本,今再以三论分别明“二智”也是大乘众论的宗旨。如《中论》即是说明诸佛二智之义。虽然《中论》以二谛为宗。但吉藏大师言:“非谛无以悟智,非智无以明谛”,说明二谛还是离不开二智,诸佛说二谛法,是由二智所发,所以如来由有二智,外说二谛,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如《三论玄义》云:“二慧是三世诸佛的法身父母,以第一义故生般若,以有世谛故生方便,具实慧方便慧,有十方三世诸佛,是故立二谛。”凡夫初习名二谛观,二谛观成就名为二智,因此说《中论》以二谛教明权实二智。论初八不颂是二谛,次颂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即是二智。又《百论》以二智为宗,因为《百论》主要是提婆破斥外道邪见的言论。提婆能够摧伏外道,正是由于论主具有真实智和权巧方便的智慧。如《三论玄义》云:“提婆与外道对面击扬,斗一时权巧智慧,但提婆权智,巧能破邪,巧能显正,而实无所破,亦无所显,故名实智。一论始终,明此二智,故以二智为宗”。又《十二门论》亦明权实二智义,《三论玄义》明本论是以境智为宗,所谓的“境”即是真空实相境,由实智通达真空实相,即是“实智”,由实相境发生般若智,由般若智引导万行,即是“方便智”。所以说《十二门论》具足权实二智,除此三论之外。《大智度论》更以明权实二智,因为《智度论》是释《大品般若》,既然《大品》明二智,《智度》依经为主,还是以明二智为宗。
综上三经三论所言,《大品》以“空有”明二智,《净名》以“内外”明二智,《法华》以“三一”明二智。而《中论》以“二谛”明二智,《百论》以“破申”明二智。《十二门论》以“体用”明二智。因此,一切大乘经论皆以“二智”为成佛度众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