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旸法师:流浪者群歌 第三篇 五大菩萨 第五章 地藏菩萨 2.地藏菩萨本生事迹
2014/9/3   热度:195
明旸法师:流浪者群歌 第三篇 五大菩萨 第五章 地藏菩萨 2.地藏菩萨本生事迹 关于地藏菩萨本生事迹,大乘佛经里有以下几种记载: 一、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地藏菩萨那时为婆罗门女,其母悦地利不信三宝,修习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受苦。此女卖掉家宅财产,广求香华,于佛塔寺,大兴供养。以至诚恭敬,摒息杂念,一心称念佛号。其母承女孝顺,为作功德,离狱生天。 二、地藏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鱼子,犯杀生罪极重。光目女知母死后必堕恶道,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果见其母在地狱中,受大苦难。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诚孝的力量,拔救母亲离地狱苦。 这两个故事,说明地藏菩萨提倡孝道,重视超度救济父母,当然更为重要的时候,是父母还健在的,为人子女要竭尽孝道,对父母除衣食供养、老病待奉外,最根本的是劝说父母,尊敬三宝,深信因果,止恶行善,俱足正见。中国人特重孝道,其慎终追远的精神,与地藏法门有所吻合。所以地藏菩萨在中国,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不无道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法会,七月三十日的地藏法会,在各地广泛流行的原因,是地藏法门与中国孝道结合。所以,明朝的紫柏、莲池、憨山、蕅益四大师和近代的弘一法师,都特别推崇地藏菩萨,其意趣所在,是将佛教的度亡与中国儒家的孝道糅合在一起,使佛教进一步与中国相适应。 三、在过去久远不可说劫前,地藏菩萨普为大长者子,彼时有佛名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长者子见佛相好庄严,心生敬慕,问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佛答:欲得此相,为当久度一切苦恼众生。长者子遂发愿:我今尽未来劫,为一切苦恼众生,悉令解脱,我方成佛。 佛的相好,是功德庄严,俱足万行的体现。地藏菩萨于久远劫前行菩萨道,说明它是果位很高的菩萨,为度众生,故于秽土,现声闻身。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相貌长得好坏,是其思想与行为如何的集中表现。今人不察,不在行为美、思想美上狠下功夫,而是采取整容、打扮的方法,结果适得其反。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答覆地藏菩萨:‘欲得此相好,当久度一切苦恼众生。’此话发人深省。 四、过去无量劫前,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一王发愿:‘早成佛道,普度群生’,此即一切智成就如来。一王发愿:‘若不先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恼,令其安乐,得至菩提,绝不成佛’,此即地藏菩萨是。 这个故事反映了地藏菩萨的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特点: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当然就是地狱。所以地藏菩萨的工作对象,是在地狱里度极重罪的众生,那些恶买满盈的众生,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地藏菩萨圣号,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狱相,隐而不现。医生治病,要注意防与治相结合,地藏菩萨度众生也是如此。对已堕地狱的,令其离狱。但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未堕地狱的众生身上,如何令其护持善根,永远不造堕地狱的恶业。 在《十轮经》卷三,介绍有四类十一罪,能使人堕入地狱。 一、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二、五无间四根本罪:杀,盗,YIN,妄语。 三、谤正法。 四、疑三宝。 若人犯上述十一种罪中的任何一种,必堕无间狱中。地藏菩萨向人们广泛宣传,这十一种罪是堕地狱的种子和因缘,使人们认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特别要认清堕地狱的极恶业,才能避恶趋善;不造此类的恶业,就不受恶报,免堕地狱。
---------------------------------------------------------------------------------------------------------------- 更多明旸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释迦”翻作能仁,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慈悲的意思;“牟尼”翻作寂灭,意思是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念,所谓不起念,是不起妄念,不是没有正念。如果连正念都没有,那就不是佛法。什么叫妄念?妄念是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正念是什么?正念是眼前一切的受用了了分明。眼能见,你看得清清楚楚,这是正念;耳能听,听得明明白白,这是正念;舌能尝味,意能知,六根都起作用,六根起作用这是正念分明。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