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破尘与唯识破尘之同异


2014/9/3    热度:318   

中观破尘与唯识破尘之同异
  中国佛学院 理净
  一、序论
  佛教根本思想分为两大哲学体系,即中观与唯识。中观以龙树为代表,主张诸法自性本空。唯识以无著为代表,主张万法唯识所现。由此而形成了“中观哲学”和“唯识哲学”两大流派。在当今之佛学研究者或佛教宗派中也无形中分成两派,即空与有二宗。尽管也有人将二者融合为一体,称为“瑜伽中观派”,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较为多见。但是在学者的心目中还是相对的两种思想体系。
  究竟谁是谁非、谁高谁底、谁深谁浅,古来各家判教各自都不相同。从唯识家观点来看,认为唯识破尘最究竟。如《摄大乘论》云:“无尘位浅,无识位深”,因为唯识宗判如来时教为“三时”,初转***说《阿含》等经,次转方等说《般若》诸经,最后转唯识说《解深密》等经。认为万法假有皆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变现而有诸法。因此阿赖耶识是渚法之根本,故云:“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今依“中观”主张如来说法为空有二谛,并无三时之分。更无先说有后说空或者先说空后说有之区别。诸佛说法皆是随机说法,因机施教,有时说空、有时说有,寻症下药,适化无方。为凡夫执有而三界虚幻,自性本空,为二乘滞空而说诸法虽空三界宛然而有。故《中论》云:“为识第一义,而说世俗谛”。《涅盘经》亦云:“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故说世俗谛”。所以“中观”主张佛法无有商下浅深之分,皆是如来方便施设。若悟诸佛菩萨之本意,则三论破尘与唯识破尘二者平等无二。皆为除众生之妄心,入不二之法门。本文即以此意而论述。
  二、何谓“破尘”
  所谓“破尘”者,就是说破除众生所执实有之外境,即山河大地一切眼见实有之法。因此“境”能使根产生分别而生识,有识即有妄想分别,取舍之心。而有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使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不知解脱。为了破外尘境令不生识,故今破尘是破妄想分别之“识”。因此《百论疏》云:“破尘者,但破尘想,实不破尘”。本论又曰:“愚人见炎为水,但破水想,实无水可破。”也就是说“破尘”即是“破识”。由心识之妄想分别而有尘,见炎为水,其实无有实水,只是因为“炎”之幻想而生起的水想。若破此“水想”即是破水。所以破即是破想。故《百论疏》云:“此想之亦名妄想,以实无外境,妄作境想,故云妄想。”此妄想若除,尘即本性是空。故虽言契约尘实是破想。所以说《百论》是心境具破。
  今所破尘者,外人主张尘有三种:一总尘──即是为眼睛所能看见的万法之色尘。二者别尘──即是能造诸法的四大、五尘之法。三者邻虚尘──即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微尘分子。今若破此之三种法尘无有实体不可得,即是说外境之尘实有不能成立。在《百论.破尘品》中以瓶尘现见不可得、色尘现见不可得和微尘现见不可得,此三方面破外人计有实法可见的尘。如果说世人眼见有瓶认为尘可得者,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瓶”是由色、声、香、味、触及地、水、火、风之四大和五尘组合而成。今世人只是眼见瓶之“色相”一分,其余诸分皆非眼根可见。所以说只见瓶色,非见瓶之体性。如果说唯见瓶色即瓶体现见者,那么,瓶就不是由五尘、四大组合而成。所以唯色一分是瓶,而实不然。瓶若为色分可见而瓶是现见者,《百论疏》中有四难可说明瓶非现见:
  一者,一尘成瓶,今但见色,而非见瓶。
  二者,若瓶现见,瓶独色成,非五尘成。
  三者,瓶若为色可见而是现见者,亦应余四不可见而瓶非现见。
  四者,若瓶现见者,则应余四法皆可见,故瓶非现见。
  所以说瓶之色一分可见,不得言瓶为现见。若一分见为现见者,则余四分不可见亦应言瓶非现见。如此则一瓶有二有二相,一为见相、二为不可见相。故《百论》:云:“非独色是瓶,是故瓶非现见”。长行中又说:瓶中色可见,香、味等不可见,不能独色为瓶,香、味等合为瓶。瓶若现可见者,香、味等亦应可见,而实不可见,是故瓶非现见。
  次破微尘,若微尘微细不可破而微尘是有,则多微尘和合成瓶体,所以瓶可见者,是亦不然。如《百论疏》亦有四难可见:
  一者,外经自言微尘非现见,故微尘不可见。
  二者,微法之本不可见,则瓶色之末亦非现见。
  三者,若微尘是可见色者,则微尘应有十方分。
  四者,若微尘无十方分,则不名为色。非色则非现见。
  所以《百论》云:“微尘非现见”。既然是微尘必定非眼根可见,若眼根可见者则非微尘;既然微尘之本不可见,当然所成之瓶末亦应不可见。因此,瓶之体性是非眼根可见。
  再以能造四大破尘不可得。四大之相非眼根可见,故四大所成之色法亦应不可见。如果说四大之“火相”热身触可见而言四大可见者,火中余三大地、水、风皆应是热。如果余三大皆热,则失火“火”中余三大之本性。若火中余三大不热者,则不名为火。而今火中余三大皆是热,故当知失余三大,既失于三大,亦失于一大,故无四大。所以《百论》云:“四大非眼见,云何生现见”。既然能造之四大不可见,那么四在所造之色法亦是不可见,所以外尘是不可得。
  从以上三法说明根所对之尘是空不可见,是假有非真实。此空不是说世间眼见之诸法假相是无,而是破众生之执著有个假有之“想”。说明外境是因缘所成无有自性,诸法自性不可见。因此说万法虽空宛然而有,假有虽有宛然而空。非空非有离四句、绝百非即是中道观。今“中观”破尘即是破众生妄想而申诸佛圣教之正观。并非破空而著有,破尘而住识。病既除药亦不用,即是“中观”破而不立。
  三、何谓“唯识”
  所谓“唯识”者,即是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宗人主张宇宙山河大地皆是众生之心识所变现。此能变现心所有三种,即初能变为“阿赖耶识”,二能变为“末那识”,三能变为“前六识”。阿赖耶识能藏一切善恶业种子使之永不失坏,故称“藏识”。能使所藏种子现行而感异熟果报体,故名“异熟识”。末那识是对阿赖耶识执为自我而恒审思量,故称为“思量识”。前六识是认识分别诸法的功能,故称为“了别识”。由此三种能变识而计度分别诸法之牙皆心识之妄想分别而有。因此,唯识宗依此而建立三自性说,主张人们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的存在是不真实的。以“遍计所执性”来说明凡夫对一切事物普遍计度的虚妄现象。“依他起性”是说明一切事物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现象,是虚假不实无有实体。“圆成实性”是说明由人法二空所显的诸法实性。由此三种自性而说明客观现象是虚妄现象而众生妄执为实有,这一切皆为妄心所现。如果能息灭此妄心,则悟一切法空,而证人法二空境界,即是圆成实性。
  唯识之思想重在破境,认为心本无生,由于外境而使心识生起分别而有取舍之妄心,故论曰:“心本无生因境有”。说明五尘能使心识生起烦恼。若众生能认识外境虚妄不实,则不会有贪嗔痴等妄心,而转此妄心为智,即是转识成智。因此,唯识家主张境虽无而“心”实有,若无心则不能成佛。此宗认为成佛即是转染心为清净心。因此说众生与佛皆一心所做。若依唯识家意,心能生万物,心为因万法为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酬因。心是万法之因,所以说:“三皆一心造”。这样看来,如果说无境有心,则成为有因而无果或无因而有果。而唯识家认为心变异而见有外境,但此外境还是心生。心外度无别有他境。因此,还是有因有果。但是,如果以种子为因,能生外物,则今以心能生三界五趣,所以,心外有别境。如果说此六道众生皆是心之妄生,如眼病见空华而无实体者,则无境应无心。因为有能生妄心之人才有妄心,若无能生之人则无外境。因此心为本境为末,无本则无末。若无末亦不得言有本。由此而论,天亲论主实为众生因五尘而起烦恼之业,招感未来生死之果报,而说唯识无境。所以“唯识”者说:“实无外境,皆心所作”。因为若有外境可起贪嗔痴之心,若无外境则无处生心。这样外境既无,则心亦应无。以此无心无境,便悟入诸法实相。所以说“唯识”是对治之法,并非实有于心。若悟“唯识”之意者,则知“心”亦是空。诸佛说法本无二意,众生根机不同而有差别。如果说“唯识”是实有者,即是出空入有,亦是邪见应破之。
  四、破尘与唯识之同异
  若论三论与唯识两家之同异者,就同而言,此二者皆是破外境之实有,说明客观世界之万事万物都是刹那变化,无有一法是常住不变。而实有诸法本来空寂,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空而宛然有,虽有宛然而自性毕竟空。离言绝相,心行处灭。故《中论成坏品》云:“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当知现见诸法之生灭皆是众生之妄痴,颠倒为有生灭。诸法本来不生亦无所灭,故经中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有生灭即有净垢、增减,若悟诸法自性本空,色空不二,即是“中道观”。因此,《百论疏》云:“无尘无识,位无深浅”。故今言破尘者但破尘想,实无尘可破。尘想若无,尘亦应无。尘若是无,尘想亦无。故唯识言:“心本无生因境有”。境若无心即不生。又《百论疏》亦云:“我见及法见,倒心计有我,我若无倒情即无,倒情无故我亦无。倒心计有诸法,诸法若无,倒心即无,倒心无故诸法无。”此即是说明心境具无,二者相待而有。破尘即是破识,心境具空,即入不二法门。
  若就别而论者,中观破尘既是破境亦是破识,心境具空。而唯识虽破外境,但存识实有。如《摄大乘论》云:“虽毕竟无,非是世谛,而存于识,以识为世谛”;今中观认为借识以破尘,故虽尘无识,而不住于识有,亦破有识。二者、唯识家认为无尘位浅,无识位深。但唯识家只破尘而有识,实是位浅而妄言位深;中观双破尘识具无,实是位深名符其实。三者、唯识是总相明无尘;而中观以别相明无尘。四者、唯识只明无尘;而今中观非但明尘识有不可得,亦明尘识无亦不可得。因为,尘识本自不有,因有而说无。若有不可得,无亦无所生。若无尘之虚妄,则无真料之心识。是故《大品般若经》云:“从初发心,即学无所得,无所得者,不得于尘识,故名无所得。”
  今若论浅深者,唯识破于外境假有,皆识所变现而有,若有人悟此空理即证得圆成实性,而达到平等性智。悟入二而不二之胜义谛。此胜义谛于中观四重二谛中谓第三重二谛,仍是世俗谛。因为,唯识虽悟人法二空,但仍然对真如心执为实有。凡有言说皆为世俗谛,第一义离言绝相。所以,吉藏大师认为真俗二谛皆为言教,诸佛菩萨说教为度众生,因众生根机不同而有真俗二谛。若识诸佛本义,则悟入诸佛之知见。因此,中观不仅破于外尘亦破于内识;而唯识虽破于外尘但仍存内识实有。仍然是偏有,是舍本存末。诸佛本意为破尘来借识,故言唯识。而后人却破尘执识为实有。是故今俱破尘识,竖穷五句,即是诸法实相。
  五、破尘之意义
  今言“破尘”者,即是破烦恼,“尘”亦是烦恼之异名。故《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说若无有住,则烦恼不起。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而障覆本来清净智慧,而对外境生起贪爱等种种分别取舍之心,执一切法实有。若执有自我,则造种种业,招感烦恼之果报。由于众生之妄心令六根取境,分别善恶、美丑等外境。故今破尘者即是说明外境是假虚幻不实,如眼病见空华,而空华实不可得者,即明境无则心无从生起。故《中论》云:“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说明心与境是相待而有,若一有则二有,若二无则一无。因此,破尘即是破心境二法。若心境俱灭者即烦恼不生。故经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句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说破尘即是破烦恼,烦恼若断菩提即生。故《大品经》云:“一切法生,般若不生。一切法不生,般若即生。”因此,今中观破尘若不生,即是般若智慧而生。
  六、结论
  由此可见,中观破尘与唯识破尘即有相同之处,亦有完全不同之处。同者同破外尘非有,不同者唯识但破外尘犹存识有。《百论》破尘又破尘想,想即是心,故言心境俱破。而唯识只破尘不破识者仍然是偏有,破邪不彻底,不名“般若”只是方便而已。因此二者同中有不同。学教者应知此意才不会禀教所迷,悟佛说教之本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 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净土法门,不管是男女老少,不管是聪明才智,或者是愚钝卑贱,都可以修学,所以这个法门,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法门真正是易行道,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能于此地直接通达西方极乐世界,稳稳当当,保证我们圆满证得三不退,一生成佛,所以称为妙门。这个法门不需要断烦恼,只要能把烦恼伏住就行了。伏烦恼,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断烦恼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这个法门真正是易行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