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的差别
2014/9/3 热度:484
文章来源:台湾 法雨道场 * 本文因应两个多月前一位法友问起「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的差别」,本文之作。
原始佛教 后期佛教 注 释 导师 礼敬 经典 日常活动 信徒 外表 道路 中心思想 戒律 禅定 波罗蜜 轮回 涅盘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 弥陀、观音、文殊、普贤、地藏或某位本尊
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其它佛、菩萨皆非人类历史人物
三宝(佛、法、僧)
三宝,或上师、佛、法、僧
某些教派把上师提升到三宝之上,衍生出依人、不依法。
巴利三藏(原始圣典):经典(尼柯耶、阿含经)、律藏、阿毘达摩(论藏)──传承自佛陀
后代编出的「佛说」经典、律藏、阿毘达摩,或吸纳各地民间信仰与学说──包容广大。
巴利三藏经过严格审查、编辑,最为信实。后代编出的经,常有编者开创之学说,且与巴利三藏相异,称之为「佛说」是谤佛。
禅修、佛法教育、讨论法义
佛法教育、诵经超度法会、各种忏(悔)法会、才艺班
《杂阿含经》1041经说,只有「入处饿鬼」才可得到施食。
三根普被,特别是利根或中等根器者。
三根普被,特别是中根或下根,及容易被说服的信仰者。
《杂阿含经》915经有三种田譬喻:上田肥沃,中田普通,下田塉薄。比丘、比丘尼为上田,优婆塞、优婆夷为中田,诸外道异学为下田。
重视实际。朴实,有步骤可实践
重视门面。有华丽的,有玄虚的、神秘的
佛陀禁止持咒,因无论善恶咒愿皆有所求,不能对治苦、灭苦。
解脱道:侧重学习此生解脱之法。所有功德、用功,回向为此生解脱资粮。佛陀鼓励众生先得自利(证涅盘),再作利他。
菩萨道:学习法门广泛、杂学。所有用功、波罗蜜,回向成佛。
解脱道:可以在这一生证得圣果
菩萨道:无量劫,有的想即身成「佛」。不屑于在这一生证得「四向.四果」。
四圣谛、八正道
六度、万行(杂学杂行)
佛陀初次说法即说中道、四圣谛
在家:五戒、八戒
比丘:227戒(戒条部分) 在家:五戒、八戒
比丘:250戒 后期佛教禁止白衣阅律
止禅:四禅、八定
观禅:理路清晰 止禅:四禅、八定
观禅:理路不清晰 因传承断绝,而观禅理路不清晰,以致延伸出玄妙之学说。
(度到彼岸) 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出离(含禅定)、智慧、精进、忍辱、真实(不虚言)、决意(决定)、慈、舍(无瞋.无爱.中立)
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波罗蜜之说,
在《本生经》(547个今生、前世故事)中详细解说。
三界或四地(恶趣地、欲界地、色界地、无色界地),轮回的根本:业
轮回三界。中阴身(会被误认为轮回的根本)思想流行
巴利三藏无净土、十方佛之说。在嗏帝经(《中阿含201经》、《中部38经》),佛陀呵叱识在轮回。
贪瞋痴止息后,最后身不再生死轮回(无业力推动)、不再“倒驾慈航”。
以为得生死、涅盘无差别智,可以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盘。
巴利三藏无「无住涅盘」之说。不是生死,就是涅盘,没有中介于生死与涅盘间之状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这个世间人,大多数人的心里头,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六道轮回怎么来的?从我执里头变现来的。我执就是自私自利的意念。所以真正学佛的人,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要知道,放下自利,你才能利他,“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是真正的害自己”,这个道理很深,懂得的人不多!我们学佛的人,要放下名闻利养,为什么?“与人无所争,于世无所求”,身心清净。身心清净,生智慧,不生烦恼,这是真正的自利。世人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要放下,为什么?五欲六尘增长贪嗔痴慢,对我们没有好处。你要知道,享受是造业!人享福要没有智慧,肯定造业,福享完了,业报就现前!一个人会生病,是他身心不干净。我们的肠胃干净、心干净,就不会生病,所以饮食要简单,粗茶淡饭够了。饮食不必要多,也不必要什么高贵的补品。我们学佛的人知道,无畏布施是健康长寿的因,决定不是用这些补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