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尘尽光生·修心篇 智慧之光


2014/9/3    热度:171   

证严法师:尘尽光生·修心篇 智慧之光


  在人生道上要培养智慧,必须坚持善行、断除恶行,保持身心清净,如此,才能成就诚正信实的品格。

  团体之美

  学佛首先要「照顾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一个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自律、自重,不违犯规戒,也没有偏差的行为,就会是一个很美、很和睦的团体。

  佛陀住世时,领导僧团精进修行,佛陀对每一位弟子都以平等心来教育,让他们自我成长,大家都依佛陀的教化互相尊重、彼此关怀,当时僧众和睦相处,所以称为「六和敬」僧团。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化众生,当佛陀渐渐年老时,大家都很关心——将来佛陀入灭后,僧团由谁来领导?佛陀的精神由谁来传承?

  当佛陀入灭后不久,有一天阿难尊者到城内,经过其默婆罗门的住处,他看到阿难尊者,就赶紧邀请他进屋,互相寒暄问好。

  其默婆罗门很关心佛教的僧团,就问阿难:「尊者,佛陀寂减后,有什么人能代替佛陀呢?」阿难尊者说:「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是创立佛教的教主。我们只是遵照佛陀的教法自我修持,并将佛陀的精神传播到人群中,教育众生,所以没有人能取代佛陀超然的智慧。」

  此时,刚好有位大臣名叫雨行,他出巡路过此地,看到阿难在其默家中,就很高兴地进去聆听他们的谈话。

  雨行人臣听婆罗门问阿难:「佛教僧团这么庞大,以后将由谁来领导?」就赶紧接着说:「这是全城人民所关心的事!佛法须靠僧众弘扬,佛陀涅槃后,僧团如果没有人领导,那真是令人担心。」

  阿难尊者说:「你们放心,僧众奉行佛陀的教化,立定人生的目标;每个人都能依法为师,力行佛陀的教育,佛法就是我们所遵循的准则。佛陀平时教育弟子,皈依「清净自性」,现在人人都依照佛法来施行,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大臣和婆罗门听了也颇为赞同。

  有句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虽然佛陀时代距今约两千六百年,但只要人人依教奉行,自修利人,宣扬佛陀的教化,佛法就能永存不息!所以大家要自我鞭策,为社会负起净化人心的使命,爱惜自己,尊重他人。

  筑堤济众

  学佛要「闻、思、修」,也就是多听闻佛法,并用心思考,而后依教奉行,投入人群、利济有情。

  日本有一位悲智双运的修行者——空海大师,当他年近五十岁时,日本遭受大雨侵袭,泛滥成灾;洪水冲毁了堤防,也淹没了许多乡村,其中灾情最严重的地区是空海大师的故乡。

  当时堤防被冲毁十多公里,政府派出大批人力抢修,地方百姓为了保住家园,也都全心全力投入护堤的工作。但是,每当水坝泄洪,又溃决成灾。大家有点心灰意冷,力量也逐渐地减弱了,即使有再多的鼓励,还是无法提高士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修好的堤防没多久又被冲毁,负责筑堤工程的大臣,十分担心无法如期完工,于是就和大家共同讨论如何鼓舞人心。当时有人提议请空海大师来帮忙,大臣附议说:「这里是空海大师的故乡,他深得民心,我们赶紧去请他来协助。」

  于是大臣亲自到高野山,请求空海大师带领乡民重建堤防。空海大师心想:出家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这道堤防如果没有及时修筑完成,不知还有多少生命遭受威胁、多少家园将受到破坏,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答应了。

  当他回到故乡时,乡民都很欢喜地迎接他。空海大师说:「保护家园人人有责,我很诚心地和大家共同来修复堤防,虽然大家已经很辛苦了,但为了确保生命安全,我们还得再尽一分心力、一起努力。」

  这段话鼓舞了民心,大家都热烈地响应,再度鼓起精神,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地赶工,而且投入的人也愈来愈多,不分老幼妇孺,甚至连孕妇也来参与工程。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工程终于提前完工。空海大师日夜陪着大家一起工作、流汗、熬夜……,乡亲们都对他非常感恩,空海大师也很感谢大家的努力。在那段期间,他以佛法教化乡民,并教导他们正确的防洪、护堤及引水等方法。

  空海大师完成任务之后,即回到高野山进修。几年之后,他的母亲已八十二岁高龄,她很想探望空海大师,大师也体念母亲年老孤单,因此将母亲安顿于山腰的尼庵。当空海大师礼敬母亲时,她说:「我知道你的孝心,我会照顾自己,你不用担心,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空海大师智慧敏睿、持戒严谨,更将对母亲的敬爱与关怀,化为悲心愿力,普遍利济有情;可见学佛者要能时时发挥大慈悲心,以大爱造福人群,才真正是菩萨道上的修行者!

  不饮酒戒

  学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坚持善行,断除恶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净,成就信实诚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时,曾带着弟子们游化各地,他们到达一个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见到佛陀都很恭敬。后来当佛陀带着弟子们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去时,这些敬重佛陀的民众说:「佛陀,那个拔陀越村去不得!因为村里有一所修道院,院里盘据着一条毒龙,一靠近就会有生命危险!」佛陀微笑地表示谢意,不过还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随从弟子中,有位善来长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龙的神通本领,他自告奋勇要去修道院伏龙,佛陀默许。于是,善来长老独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内静静地打坐。没多久,毒龙果真出现了,牠口吐毒气要伤害善来长老,而善来长老则聚精会神地持咒,僵持一段时间后,毒龙终于被降伏了。

  佛陀及其它弟子随后也来到修道院,佛陀慈悲地为毒龙开示佛法要义及皈依意旨,然后带领一行人回到村里。

  村人看到佛陀和一大群人安然无恙地回来,都很高兴地欢呼。佛陀告诉村人是善来比丘降伏了毒龙,大家就到佛陀座前敬礼,并向善来长老行礼,表达敬爱和感恩之意。

  村民纷纷表示愿供养佛陀和善来长老,以及僧团大众,于是便用心地准备好斋食供养,另外也有许多村民请善来长老到他们家中受供,并且以「无色酒」来供养他。

  善来长老喝了很多酒,当他离开村人家里,摇摇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们受供后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来长老躺在地上,比丘们赶紧将他扶回精舍,然后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让他躺在地上,头向着佛陀。

  酒醉中的善来长老,翻来覆去,翻到后来变成脚朝向佛陀。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脚向着佛陀,感到很惭愧,马上起身顶礼佛陀。

  佛陀问比丘们:「以前的善来长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回答:「是!」佛陀又问:「现在他的脚朝向我,这样是否有恭敬心?」大家无以回答。佛陀再问:「他降伏毒龙时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后,有没有办法降伏一条蚯蚓?」弟子们回答:「不可能。」

  因此,佛陀强调:「喝酒会让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会破坏庄严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绝对不能喝酒,要洁身自爱。」从此,比丘僧团中就有了不能饮酒的戒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唯有精神清明、严持戒律,才不会失去杜绝恶行的智慧和毅力。像善来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龙,但几杯酒下肚后就变得糊里胡涂,酒戒岂可不慎?

  小沙弥与老和尚

  老和尚带着小沙弥出门行脚,无论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或翻山越岭,老和尚都逍遥地走在前面,小沙弥则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彼此为伴。

  小沙弥走着走着,心想:难得人身,短短几十年生命,却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受六道轮回之苦,真是苦啊!现在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当菩萨救度众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赶快精进才行!

  想到这里,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脚步,面露笑容地回头对他说:「来,包袱让我来背,你走在我前面。」小沙弥虽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按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着走着,小沙弥觉得这样真是逍遥自在,而佛经里说,菩萨必须顺应众生的需要而行各种布施,「这真是太辛苦了!况且天下众生苦难多,到何时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独善其身,过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

  这念头一起,就听到老和尚很严厉地对他说:「你停下来!」小沙弥赶快回头,看到老和尚严肃的面容,吓了一跳!老和尚将包袱拿给他说:「包袱背好,跟在我后面走!」

  小沙弥想:做人真苦!刚才自己还那么开心,才一转眼就变得很难过,人的心念真是不稳定啊!凡夫心很容易动摇,还是修菩萨行好,起码我可以面对苦难众生,和很多人结好缘,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这时,老和尚又面带笑容地回头招呼他,并将行李拿去自己背,请他走在前面。

  小沙弥就这样反复地发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时,老和尚又以严厉的态度对待他;小沙弥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而问道:「师父,您今天为什么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后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老和尚说:「你虽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坚定。感动时就发大愿,却又很快退失道心,这样进进退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

  听到老和尚这么说,小沙弥感到很忏悔。当他又生起菩萨心时,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说:「师父,这次我是真正发心,要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大心大愿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进。」

  老和尚听了很高兴,对小沙弥也起了赞叹、尊重之心,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地并肩而去。

  世事无常,今日虽平安,明日却难料,如果发了好愿,却动辄心生退转,将有限的光阴浪费在犹豫不决上,实在太可惜了!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发大心、立大愿;发心立愿很简单,但要恒持道心却不容易。发了大愿也不能骄傲,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定志愿、磨练耐心毅力,如此必定能克服难关,成就悲愿。

  广结善缘

  在《本生经》中,有一段佛陀与弟子阿难的过去生因缘——无量劫以前,有位老师父带着一群小沙弥,在一座古庙里修行。

  老师父对沙弥们很严格,教导他们勿懈怠放逸、虚掷时光。他常叮咛弟子:「大家要精进于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背诵经文,即使出门托钵,走在路上也要用心背诵。」

  其中有位小沙弥,将师父的话谨记于心、依教奉行。有一天,小沙弥出门托钵,他一面走一面注视着钵,并且琅琅地背诵着经文,专注而入神,竟忘了乞食。

  有位长者看到小沙弥眼睛注视着钵,口中一直背诵经文,十分可爱!于是开门等着小沙弥,可是眼见他一户户地走过去而未曾察觉,长者便向前呼唤道:「来!来!这位年轻的沙弥,你的钵还是空的,怎么走过我家门口而不进来呢?」

  小沙弥说:「长者,我太专心背诵经文,所以走过头而不自知!」长者问:「你为何这么专心,对周围的境界都没注意呢?」小沙弥回答:「我的师父要求很严格,教我们不能放纵心念;他规定我们每天要背诵很多经文,我怕忘记,所以不停地背。」

  这位长者慈悲地说:「你这么用功精进,浑然忘我,不如以后我每天供养你满钵的食物,那你就可以专心背诵,不用再到处托钵了。」从那时开始,这位长者日日月月、持续不断地供给小沙弥基本的生活所需,小沙弥满怀感恩,所以更加专一精进,深入经典。

  佛陀说到这里,就告诉弟子:「当时的小沙弥就是现在的我,而那位长者就是现在的阿难。」佛陀说:「阿难生生世世都护持我,我则引导阿难入正知、正见,这是因为在过去生彼此已结下好因缘!」

  由这则故事可知,佛陀教导弟子要时时与人广结善缘;若能生生世世结好缘,就会减少障碍,并且得到众人护持。

  求道并不是一直都要远离人群而修行,在定力稳固之后,必须投入人群、度化众生。佛陀年少时身为悉达多太子,为了求道而离开皇宫;虽然有一段时间在苦行林中接受磨练、静修,不过,当他成道之后,还是回归于群众,广度众生。

  既然我们要学习佛陀的慈心悲怀、利济有情,就应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身、口、意三业,时时观照自己——心念上是否关爱别人?行为举止是否有助于人?开口动舌是否常带给人欢喜、令人心安?唯有处处多用心,方能广结善缘。

  猎人与老和尚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和尚常常在树下讲经,他苦口婆心地教化村里的人,必须守持正道、奉行善法。

  村民每天忙着工作,若稍有空闲,一定会到树下听经。其中有一位年轻人也时常来听老和尚说法;但是,他觉得老和尚所讲的,总是教人:什么事应该要去做,什么事不能做,所以并不很认真听。

  有一天,老和尚说:「身、口、意三业要依戒而行,守好本分。有五种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持,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饮酒、不妄语。」

  这位年轻人听了,认为:这怎么可能?我若不打猎就无法生活了;而且别人也没说我打猎不对!要我守「不杀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听了一会儿就走了。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背着枪上山打猎。

  他一直守候到黄昏,却没有遇到一只山兔或山鼠,他很失望,心想:奇怪,为什么今天都没有猎物出现?当他极度失望时,太阳也将下山了。突然他听到草堆里有动静,仔细一看,原来在大树下的草丛里有一只鹿!

  那只鹿长得很肥大,鹿角很漂亮,鹿毛光泽亮丽,他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鹿,高兴地赶紧拿起猎枪瞄准鹿的头部。但是,那只鹿却眼睁睁地注视着猎人,猎人和鹿四目相对甚久。

  他一直没有开枪,因为狩猎人有一个规矩:不能打已死的动物。猎人注意看着鹿,牠一动也不动,他想:这只鹿是不是真的死了?为何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他就走过去看看,但是鹿还是丝毫没动。他很疑惑,再走近用脚踢那只鹿,鹿被踢了一下,立刻拔腿就跑。

  猎人就赶紧追!追到树旁边时,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树下;猎人看到老和尚马上把枪放下,坐在老和尚旁边问道:「天色已暗,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老和尚说:「我想死在这里。」猎人惊讶地问:「您好端端地,为什么想要死?」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我平时讲经是希望大家能去恶从善,能够戒杀,守好规矩和本分。可是你听经这么久了,却不能牢记于心,那我说了也没用。既然我的话不能让人受用,不能达成教育的任务,倒不如死了算了!」

  猎人听了既惭愧又感动,他说:「老和尚,我一直不知道您如此用心良苦,这么关心我们,实在很对不起您。」

  当时他就折断枪杆,跪在老和尚面前说:「我以前错误的人生就像这支枪一样完全断除了,从今天起,我要用心改掉过去的错误,请老和尚收我为徒,我要严守戒律。」

  老和尚很高兴地扶他起来,嘉勉地说:「做人要守本分、守规戒,知过必改,善莫大焉!」于是两人便一起下山了。猎人果真跟随老和尚出家,后来也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

  戒,是保护身心最好的方法。若能守好戒律,就如在暗室得到灯光;像贫人得到宝物一样。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必须时时刻刻守好规矩,如此才能迈向光明的人生正道。

  老先生与小偷

  学佛要学习自度、度人,「自度」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若言行不当或有过失,则必须鞭策自己更用心。

  「度人」必须应机施教,佛陀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人人的心念各不相同,既然不同,就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适合众生根机的方法来化导众生,使教法深入其心,如此才是妙法!关键是必须真正深入众生的心。

  有一则发生在日本奈良乡下的故事——在一片广漠的土地上,有一间孤伶伶的屋子,住着青九郎老先生和他的女儿,在严冬的夜里风雪交加,寒风从屋子墙壁的破洞钻进屋内。这对父女都睡得很沉,而外面的风雪愈来愈大。

  忽然,小屋的门开了,两个人蹑手蹑脚地潜入。他们听到沉沉的鼾声,就很安心地四处翻找东西,最后只找到两包稻米。当他们各自背起一包米向门外走去时,青九郎老先生突然咳了一声、醒了,他发现门口有人,问道:「是谁啊?」小偷听到这突然的一问,吓了一跳,脚没踩稳就跌倒了。

  老先生看到两人跌坐在地上,很平静地说:「外面风雪这么大,两位半夜来造访,赶紧进来喝一杯热茶吧!」两个小偷听了,面面相亲,心想:这老先生明知我们是小偷,为何对我们这么好?分明是个傻瓜!

  老先生又亲切地招呼他们说:「进来啊!外面这么冷,来吧!」小偷以为他是个痴呆老人,于是大摇大摆地走进屋里。老先生又唤醒女儿,要她烧水泡茶。

  老先生对小偷说:「实在很不好意思,这么冷的天气还劳驾你们来到这里,感恩你们!」小偷听了觉得莫名其妙,心想:你明明知道我们来偷东西,为何还向我们道歉、感恩呢?

  其中一位就问说:「老先生,你知道我们来这里做什么吗?」老先生说:「知道!但是很抱歉,我虽然有两分多的田地,可是今年歉收,总共才收了这两包米。过去欠你们的,原本就应该还,劳驾你们跑这么远来拿,真的很感恩你们!」

  此时,女儿端着热腾腾的茶出来了,老先生就说:「天气很冷,来,喝杯热茶吧!」两个小偷打从心里觉得惭愧,刚才那位又问:「你何时向我们借过东西?」

  老先生说:「可能是在过去生吧!如果以前没有欠债不还,你们也不会在这么晚的时候来到这里;而且村里有那么多有钱人家,你们却偏要来这荒芜之地,可见一定是有其因缘。」

  另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小偷,这时再也忍不住了,他跪下来,并且五体投地说:「真的很惭愧!村里盛传老先生是诚恳待人的大好人,而我们却以为您是傻瓜,实在很惭愧!」

  他接着又说:「我也曾想重新做人,但是要从头开始谈何容易!生活都有困难了,如何做善事呢?」老先生说:「我的生活也很困难,可是日子一样可以过;其实,清贫的生活很舒服,因为心无挂碍、轻安自在,这是最逍遥的人生。」

  老先生这分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安详自在,让这位小偷很感动。他心想:老先生处事泰然,具足定力,而且对清贫的生活如此甘之如饴,内心的修养一定很深厚。于是叩头礼拜说:「您的品德这么崇高,我希望能拜您为师,恳请您慈悲接受!」另一位小偷也说:「我也很想学好,请您也收我为徒!」

  老先生谦虚地说:「我和你们一样还在学习中,我们一起来学,相互鞭策鼓励吧!」由于这两个人决心改过向善、尊师奉道,所以很恭敬地叩头,礼拜老先生为师。

  原来青九郎老先生是位佛教徒,平时修行非常用心,待人也很有爱心,所以逆境现前时具足定力,能以智慧和慈悲来观机逗教,感化了两个小偷回心向善。这分定力与智慧,来自于平时精勤不懈的自我修养,很值得我们一起来学习。

  染布的譬喻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贩卖着各种生活用具,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当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时,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师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个染布过程后,就继续再往前走。托完钵回到精舍后,佛陀问弟子们:「今天到城里托钵,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有位弟子回答:「城里好热闹!有很多人忙着采购所需要的东西,商人也很热络地在卖东西。」

  佛陀又问:「你们看到那么多人在买卖东西,在这个买卖之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有位弟子回答:「为了生活。」

  佛陀说:「对!就是为了生活。但是人除了生活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那就是心灵。心灵也需要养生的资粮!」

  弟子就问佛陀:「佛陀,到底养生的资粮是什么呢?」佛陀说:「就是智慧。要让慧命健康地成长,就不要让杂质污染了心灵。就像在染布店工作的师傅,虽然他全身因染布而沾上许多颜色,但是他却很细心地把那些白布照顾得十分洁净,为的就是要染出一块好布料。」

  「修行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身在五浊恶世的复杂社会里,心仍要保持清净。万一我们心像一块白布被污染、弄脏了,那时候任凭染布师傅的技术再好,也染不出色泽很好的布来。所以,我们要像染布师傅一样,用心照顾好洁白的布料。」

  总之,「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争则世安」,如果我们希望凡事都能平静无波,唯有照顾好自心,别让「贪、瞋、痴、慢、疑」这五毒污染了我们的心。

  自救救人

  佛陀时代,有位在家修行的居士,平时常常听闻佛法,所以明白人生的苦、空、无常;他一生守志奉道、淡泊名利,并且能将佛陀的教化力行于日常生活中。

  那时交通不便,必须跋山涉水、穿越沙漠,才能到达其他市集。有一次,居士随着商队到外地从事贸易,第一天走到一座山林,当时天色已暗,于是就在山林间扎营过夜。

  居士为了关照众人的安危与财物,便自动穿上防护衣,在商队的外围巡逻,一步步皆心不离佛。他用心地观想佛陀的教法,并回顾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已依教奉行?是否还有贪、瞋、痴的念头?

  夜深时分,来了一群山贼!他们拿着棍子、石头、砖块等等,准备抢劫商队。突然看到有人在商队外围走来走去,那分庄严威仪予人一种坚韧毅力的震

  慑。

  山贼远远地看着,不敢向前袭击,心想:稍等一下,等他走累了、睡着了,再来下手。于是,大伙就在远处观望,看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稳健地来回走着。不知不觉中晨曦微现,这群山贼已经没有机会下手了!

  临走前山贼们丢下棍子、石头和砖块,一哄而散。商队的人都惊醒了,赶快跑去一探究竟,发现周围留下许多棍子、石头……,又看到同行的居士自在地来回巡逻。

  大家不禁打从心底生起恭敬心,纷纷感恩他的守护,他很谦虚地说:「这没有什么啊!我只是在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还好,大家都能平安,真是令人高兴!」

  当商队归来后,居士虔诚地前往精舍拜见佛陀,并且详细地报告所遭遇的一切。佛陀说:「对!处人即是利己;自救即是救他。生活中若能守住岗位,顾好己心,人生就会平顺、安和。」

  学佛就是要学习去除心念的染污,远离人我是非,用清净的心接受佛法的教化。看!佛陀的在家弟子,以庄重的态度、摄心守意,竟能摄住山贼的心;所以,只要大家能守本分,就能得本事,也就能「自救救人、利人利己。」

  机智的女孩

  从前在某个小地方,常有大蛇出来作怪,当地的人都认为蛇已成精,所以常常祭拜牠,并且每年送一位童女让牠果腹。

  过了九年,已经有九位童女丧失宝贵的生命,全乡的人都很烦恼。到了第十年,送童女祭蛇的时间又接过了!但是,哪有为人父母者愿意让女儿去送死?若有人家境穷困,逼不得已要卖女儿,也是痛不欲生啊!

  当时有一户人家非常贫困,这对父母生了六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对父亲说:「今年是第十年,乡长一直四处找人选,可以让我去,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些钱来维持家庭生活。我身为女孩不能负担家计、改善家庭的贫困,所以我愿意去。」

  她的父母亲再怎么穷也不肯让孩子去喂蛇,可是女孩已下定决心,因此就偷偷跑出去。她去找乡长说:「我自愿去蛇洞,但是你必须把钱送去给我父亲。」说完,她就往蛇洞的方向走了。

  在这之前,她准备了一些掺了香油的饭团,并且带一只狗和她同行。到达蛇洞时,她把香喷喷的饭团放在蛇洞前,不出所料,那条大蛇果然立刻爬出来了!牠一闻到饭香,立刻大口、大口地吞食那些饭团。

  当牠吃得浑然忘我时,那只狗猛然冲身前,咬住大蛇的脖子。尽管大蛇不断地挣扎,但那只狗还是将牠的脖子紧紧咬住不放。女孩顺势制服了大蛇,结束牠的生命。

  她走进洞内,果真看到九具尸骨。女孩黯然地说:「你们真可怜!不幸都丧命了。」

  她平安地回家后,地方上的人都很敬佩这位女孩,因为她竟然毫发无伤,甚至还能为地方除害。这消息传到国王耳里,他也很敬佩这位奇女子,于是便请她入宫,由于她既有智慧又时常帮助他人,深受国王喜爱,后来还被册封为皇后。

  这虽然是一则故事,但也是一种教育;面对人群或一切事物时,若恐惧怯弱,抱着逃避的心理就会迷茫。我们在人生道上一定要培养智慧、毅力和果断力,勇于面对现实,才能克服重重的困难。

  卖鱼郎与老鹰

  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就像小鸟飞翔在天空中,歌声嘹亮而悦耳,增添了大自然的生机,这就是牠们的本分、本事。

  至于人,本分是安分守己,本事是发挥良能为人群服务。但是有些人只想展现本事,却不知自己的本分,导致人生方向脱序违规,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有一个小故事——一位年轻人靠着卖鱼维生,有一天,他一面吆喝,一面环视四周,注意看是否有人来买鱼。突然,一只老鹰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他的鱼摊咬了一条鱼后立刻转身飞向空中。卖鱼郎很生气地大喊大叫,可是只能无奈地看着老鹰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他气愤地自言自语:「可惜我没有翅膀,不能飞上天空,否则一定不放过你!」

  那天他回家时,经过一座地藏庙,他就跪在地藏庙前,祈求地藏王菩萨保佑他变成老鹰,能展翅飞翔于天空。从此以后,他每天经过地藏庙都会殷切地祈求。

  一群年轻人看到他天天向菩萨祈求,就很好奇地相互讨论,其中一人说:「这位卖鱼的人,每天都希望能变成一只老鹰,可以飞上天空。」另一人就说:「他傻傻地祈求,要求到何时?不如我们来作弄作弄他!」大家交头接耳,想了一个方法要欺负他。

  第二天,其中一位年轻人先躲在地藏菩萨像的后面;卖鱼郎来了,照样虔诚地祈求、礼拜,这时躲在菩萨像后面的年轻人就说:「你求得这么虔诚,我要满你的愿,你可以到村内找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试试看。」

  卖鱼郎真的以为是听到地藏菩萨的指示,非常欢喜地跑进村里,找到一棵最高的树,然后爬到树上,那棵树实在太高了,他愈往上爬,却愈觉得担心。

  他爬上树顶,向下一看——「哇!这么高!我真的能飞吗?」那群年轻人也跟着来了,他们在树下故意七嘴八舌地喊道:「你们看!树上好像有一只大老鹰,不知道牠会不会飞?」「既然是老鹰,一定会飞嘛!」

  卖鱼郎心里很高兴,他想:我果然已变成一只老鹰了!既然是老鹰,哪有不会飞的呢?于是展开双手,摆出展翅欲飞的架势,从树顶跳下去。

  可是,怎么不是向上飞,而是向下坠落?他好怕!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幸好他落在泥浆地上,陷入烂泥巴和水车之中,只受到轻伤。那些年轻人跑过来,幸灾乐祸地取笑他,他说:「你们笑什么?我是两只翅膀跌断了,不是飞不起来啊!」

  这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大的警惕——一个人要守本分,才能尽本事,若只想得到大本事,却没有守好本分,盲目地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是非常危险的。学佛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心念离开了自己的本分,则修行之路就会很坎坷,烦恼也会很多!

  所以,大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行是否已偏离本分,如此才能尽本事,充分发挥良能为人群服务。总归一句话:一定要多用心!

  女神与吉祥草

  佛陀在世时,有位长者非常护持佛陀弘法,并且经常布施财物,帮助孤苦贫困的人,所以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当时的社会有明显的阶级之分,奴隶是最低的阶级,被称为「贱民」。给孤独长者虽然非常富裕、社会地位崇高,但是为人仁厚慈爱,对任何阶级的人都一视同仁,他有一位好朋友,就是地位最低的奴隶。

  这位奴隶品行端正,给孤独长者非常信任他,将财产交给他管理。但长者的亲戚朋友都很不以为然,纷纷劝告长者远离卑贱的奴隶。长者虽然以「人性平等,无贵贱之分」的道理向亲友说明,但是他们的阶级观念根深柢固,让长者感到很困扰,于是就拜访佛陀,请求指点迷津。

  佛陀赞叹给孤独长者尊重人性的美德,并告诉长者:他不只此生如此,过去生也是以平等心来待人,佛陀说起长者与那位奴隶在过去生中的一段因缘——

  很久以前,有位国王的皇宫非常庄严华丽,庭园里种植许多珍奇植物。其中,有一丛吉祥草长得茂盛可爱,随风摇曳、散发清香。还有一棵杏树枝叶繁茂、树干挺直,是庭园中最雄伟高大的树,因此被人称为「树王」。

  有一天,宫里的人向国王报告,宫廷中一座「独柱殿」因年代久远,又只靠一根大柱子支撑,恐有倾倒之虞。于是,国王指派工匠用最好的木料取代原先的柱子。

  工匠在国内四处寻觅都找不到合用的树木,后来发现只有宫廷中那棵杏树最适合。虽然这棵杏树被称为树王,国王也很喜爱它,但是独柱殿是非常珍贵的建筑,国王考虑之后,还是决定砍下杏树。

  古代人相信花草树木都有神明栖息,因此工匠们就准备了一些水果祭拜杏树神,并祈祷着:「因为独柱殿即将倾倒,所以明天不得不将您砍下做成柱子,请您原谅!」说完,拜一拜就回去了。杏树的树神是位女神,听到自己就要被砍倒了,伤心地哭泣不已,其它围绕四周的树神也纷纷悲伤叹息,但都想不出办法来帮助她。

  平常女神对吉祥草神很友善,此时吉祥草神也来安慰女神,说道:「大家光是叹息有什么用?应该赶紧想办法来解决危机。」树神们一向轻视卑微的草神,此时更是不屑地说:「连我们都不知该怎么办,你只是个小小的草神,会有什么办法?」草神说:「只要用心,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当晚,吉祥草神召集许多虫子衔土黏在杏树上,使树干到处都是小小的土丘,看来好像长虫害的样子。隔天早上,工匠带人来砍树时,看到这幅景象,不禁惊呼:「这棵树怎么突然变成这样?被虫蛀得这么严重,不能再使用了。」于是放弃砍伐杏树。

  女神感恩地说:「平时树神们都劝我不要和卑微的草神交往,可是当我有难时,却只有草神能够帮助我!」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后,告诉给孤独长者:「当时的女神就是如今的你,吉祥草神就是那位奴隶。事有善恶的分别,人无贵贱的区分,你们生生世世相互帮助,结下很好的善缘,要好好珍惜这分友谊。」

  一般人往往以财富、权势、学历来判定他人,轻视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其实,名利权位虚幻无常,都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我们应该以平等心来对待每个人,以真诚的爱心来广结善缘,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山鼠与狸猫

  佛陀住世时,带领为数众多的比丘共同学法修行。某天早上,许多比丘聚在一起,谈论一位言行不一的比丘。

  此时佛陀恰巧经过,见大家议论纷纷,便问大家在谈些什么?听了其中一位比丘的说明后,佛陀告诉大家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有座山里住着很多山鼠,他们由一只鼠王领导,早上出去觅食,傍晚回山洞休息,过着规律的生活。

  有一天,一只狸猫来到这座山,想要在此定居,牠思考着要如何谋生?如何才能天天都有现成的食物?忽然,牠看到一大群山鼠由鼠王带领列队进入山洞,于是牠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方法。

  隔天早晨,牠来到山洞对面,缩起三只脚,只用一只脚站立,并且面向太阳、张大嘴巴,保持这个姿势不动。鼠王带领山鼠们走出山洞,大家看到狸猫姿势这么奇怪,都感到很好奇。

  鼠王走到狸猫面前,问狸猫为何如此?狸猫说:「我不忍心增加土地的负担,所以只用一只脚站立;面向太阳是在修光明之法,吸收阳光的灵气;把嘴张开,是因为我只吃风,其它什么都不吃。」

  鼠王听了很感动,以为狸猫是有德的修行者,从此以后每天出发觅食前,就先带领山鼠们向狸猫行礼,傍晚也列队向狸猫行礼后才进山洞。

  过了一段时间,山鼠们觉得很奇怪,以前大家住的山洞十分拥挤,近来却觉得空间愈来愈宽敞,是不是山鼠的数目减少了?大家向鼠王提起这件事,鼠王仔细思考,怀疑是狸猫在作怪。

  隔天早晨出门前,鼠王叫大家先走,照常向狸猫行礼,牠自己殿后。狸猫重施故技,要抓最后面的一只山鼠当食物。鼠王动作很快,一下子就跳走了,并且呼喊所有的山鼠回头,共同制伏狸猫。鼠王对狸猫说:「你用假造的形态、诈欺的行为谋生,实在是很可耻的事!」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告诉比丘们:「当时的狸猫就是现在这位时常欺骗别人的比丘,而鼠王就是我。我生生世世都在教育他,可惜他不肯用心去除恶习,以致一直带着这种习气而遭人厌弃。」

  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自己必须提起毅力来修正习气,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像那位比丘虽然与佛陀有缘,但他却不用心改过,因此依然习气深重、受人轻视。

  一念心是一颗种子,在心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长成什么样的果实。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培养善念、果断地去除恶念,福德智慧才能与日俱增,否则生生世世累积恶习,就会烦恼不断、苦不堪言!

  卖弄聪明的猴子

  有一则小故事——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和睦,好像一个大家庭般。其中有一只很精灵的猴子,看起来比其它的猴子还要聪明。

  牠什么事都想带头领导,但是,许多猴子都离牠远远的,因为牠很骄傲。这只猴子常常认为:我比你们聪明、精灵,为什么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没有你们,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牠依然故我,非常骄慢。

  有一天,一个猎人来到山上,远远地看到了猴群,于是走向前去。当时所有的猴子都一哄而散,赶紧躲起来,只有那只精灵的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逗弄猎人,卖弄牠的聪明。

  猎人张开弓箭向牠射去,但是射了好几箭都射不着。其实,猎人原本无心射杀猴子,但那只猴子却故意捉弄猎人。猎人被逗弄得怒火中烧,便招唤后面的一群猎人说:「来,我们同时把箭射过去。」

  尽管那只猴子多精灵,最后仍逃不过众人齐发的箭,结果身中好几支箭,痛苦地死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在生活中若群居和睦,就能相安无事;假如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比人家能干而卖弄小聪明或孤芳自赏,这样的人生就会很痛苦!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言语动作或待人接物,都要时时反省,面对每一天的人、事、物,都要很谨慎,方向不能有偏差,因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至于开口动舌必须「声色柔和」,不可夸耀自己的才华或骄傲自满,若不谨言慎行,往往会招来他人的怨嫌而被人排斥,如此不仅是不快乐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人生。这都是因自己的过失,所招惹的众怨,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天天照顾好自己的心。

  幼虎与羊

  在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培养心性的重要条件,所以,每个人都要审慎地选择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凡事也要能「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何种因缘或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学习适应,如此,身心才能轻安自在。

  有段譬喻故事——在一处偏僻的山洞中,有只母虎刚产下一只幼虎。这时不巧有一群猎人经过,看到母虎躺在洞里,就开枪射杀,并将母虎抬走;幸好当时幼虎躺卧在很隐密的地方,未被猎人发现。

  猎人走速后,有位农夫经过,看到幼虎的身体湿湿的,附近还有一滩血,知道母虎可能被猎人射杀、抓走了,就将幼虎抱回家饲养。他家中正好有只母羊刚生产完,农夫便将幼虎放在羊群中,天天以羊奶喂牠。

  这只幼虎,一直都很温驯地和羊群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母羊带着羊群在湖边吃草,幼虎也跟随着;当牠低头要喝水时,忽然惊吼了一声——连牠自己都被吓到了,羊群更是吓得四处奔逃。

  幼虎为什么会突然大吼一声?原来牠看到水中有一只动物,吓得往后倒退;后来牠伸手拨弄湖水,发现水中那只动物不见了,觉得很奇怪?等湖面平静时,牠又探头一看,那只动物又出现了。这时牠才明白:原来那只动物就是自己的影子,也才知道自己不是羊,而是另一种动物。

  我们知道野生的老虎十分凶猛,是肉食性的动物,但因这只幼虎出生后就在羊群中长大,所以牠们可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这就是受到环境熏陶的影响。

  众生都有佛性,修行就是要将本性、良能启发出来;本性被启发出来之后,就要好好把握,让本性不断地成长、明朗,而使过去不好的习气一一去除,这是修行重要的方法之一。

  火烧笨鸟

  传说在深山里,有一座栖息着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蓝清澈,湖边林木蓊郁、繁花似锦,景色十分美丽。

  湖边的林木中,有一棵树特别高大,枝叶非常茂密,很适合鸟儿筑巢安居;一段时间后鸟儿繁殖得愈来愈多,鸟巢占满了整棵树。

  由于这棵大树的树枝茂盛得延伸至湖面,鸟粪时常掉落湖中,经年累月,整个湖被污染得肮脏混浊,湖神终于大为震怒,湖水翻腾不已,冒出熊熊烈火,想要烧毁这棵树。

  鸟群中的鸟王赶紧命令所有鸟儿飞离大树,大部分鸟儿都追随鸟王飞走了,但是有些鸟儿却心存侥幸,以为烈火不会持续很久,坚持不肯离开,最后都被大火烧死了。

  凡夫的心态往往刚强傲慢,即使明知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却依旧纵容自己背道而行,最后必然招致祸患与懊悔;唯有去除任性轻浮的习气,谦虚地接受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教育,才能得到光明与幸福。

  愚痴的牧牛人

  人生的道路长短不一,必定要抱着谨慎的心态,以稳重的脚步向前精进,才能达到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才能顺畅无碍?如何才能平安地抵达目的地呢?那就要很用心;方向不能偏差。

  如果有一点偏差,就要及时改过,不应只为了一点缺陷就全盘毁弃。我们平时要顾好心念,若犯了错应立即自我检讨,知过能改就有成功的希望。

  佛经中,有段譬喻——有位愚痴的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每天都会到一个水草丰足的旷野放牛,让牛群悠哉游哉地吃草、喝水。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只老虎,咬死了其中的一头牛;牧牛人万念俱灰,觉得少了一头牛,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完美了。为此,他心中很懊恼,一直耿耿于怀。

  过了几天,他觉得既然少了一头牛,已经不是原来的二百五十头,那其余的二百四十九头牛,又有何用呢?于是就将二百四十九头牛赶落悬崖,牛群就这样全被他灭杀了。这段经文的譬喻,就好像一个人不小心犯了一点错后,便觉得自己的慧命已经被污染了,于是就自甘堕落、一错再错。

  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心,人生的方向必须正确,不要有所偏差。凡夫犯错是难免的,但是最大的错误是不肯改过,而且执意再犯;这样不仅会被他人唾弃,重者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悲哀的是,生生世世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报,绝对脱离不了「因缘果报」。

  所以,要能忍一时之苦;遭逢困难时,要用心解决、面对现实人生,不要再有错误的行为。人生的道路虽然长短不一,但必须步步踏稳,往正确的方向迈进!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些持戒很严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常常听到他批评「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气得气呼呼的。其实他永远不会得定,为什么?常常生烦恼,看到这个破戒,那个不持戒,他就生烦恼了,他心就不平,心不清净,他怎么能得定?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境界清净,别人清净不清净,一概都不理会,他心清净,他就得定。不知道这个道理,天天看到别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修行不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