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智慧100 身心言行


2014/9/3    热度:379   

圣严法师:智慧100  身心言行

 

  节身慎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

  ——《法句经卷下忿怒品》

  此偈是说,把身、口、意的三类行为都好好照顾,对外来的刺激或攻击都不起嗔恨心,就是行的正道,也就是忍辱产生的力量。“忍辱”是柔韧的表现,因为柔能克刚,所以是“最强”。

  这四句话,把人的行为都点出来了,包括身体的、语言的、心理的行为。其中心理的行为最难约束,但也最须加以注意。心理行为收敛之后,身体及语言的行为也会随之受到规范。

  “节”是有分寸、有节制;“节身”是对人要有礼貌节度,不得有打杀、窃盗、邪YIN等三种行为。

  “慎言”是谨防口过,俗语说祸从口出,不可不小心。语言是用来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协调、交换意见等的工具,不该有的语言行为,便是以谎言骗人,以毒口伤人,挑拨离间,闲言秽语。

  “守摄其心”是守住自己的心,不让心念散乱,不仅不起邪念,同时要练习做到心口一致、身心一致,不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把心放在那些事情上,把心放在那些语言上,即使在散步时,也不胡思乱想,或者专心走路,或者专心欣赏风光,那就不会有杂念、恶念生起了。心中经常保持清净宁静,遇到人时,你的身体及口头也会随之彬彬有礼了。

  “舍恚”也是心理行为。“恚”是嗔恚、难过、愤恨、讨厌、敌视。嗔恨心强的人,心理不平衡,理智也降低,发怒时不清明、不客观,所认知的环境和所做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这种情况要靠容忍的修养来帮助。所以,调治嗔怒的最好方法是从忍辱下手,在有人故意激怒你时,最好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体验呼吸在鼻孔出入的感觉。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忍一时之气,可保百年之身,能占到很多的便宜,得到很多利益。至少可以免了血压上升,不致当场中风,省得自己那么愤懑,可以保持健康的身心。同时也不会用恶劣的言行回应对方,就不致遭到更多的侮辱和更大的损失。忍辱者必多福,原因就是能忍的人弹性最大,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柔韧的人比刚强的人有更多的回旋空间。表面看来忍辱是受委屈,其实那才是真正的勇者。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门的修持重在行,一般的法门修学的次序是: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前,先解后行。行什么?行你所信,行你所解。证是什么?证你的行、你的解、你的信,完全相应,那就是证。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正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依照这个方式,那可以说,末法时期没有一个人能成就,所以弥陀、世尊大开方便之门,只要信只要行就能成就,不解也没有关系。修学净宗法门,把“解”换成“愿”,信、愿、行、证,往生就是证,这给我们后世人、给我们中下根性人带来无量无边的殊胜方便。信跟行没有变更,我们可以不要解,我们有愿就行了,什么愿?愿生西方,愿见弥陀。只要这个愿恳切,超过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愿望,就成功了,这真正是大开方便之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统统得度,所以弥陀被诸佛尊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就是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