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九·走近法鼓
2014/9/3   热度:276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九·走近法鼓 世世代代为人类点亮明灯 初到法鼓·人员认识及看历史成果展 2009年9月16日6:45在僧众专用的第二斋堂早斋,约7:15,大家基本都吃完时,副主持果晖法师向法鼓山僧众介绍大陆来参学的八位法师。果晖法师说到:“中国有一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八位大陆的学僧来咱们这里,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八位都很优秀,大家可能希望从八位学到什么,我们会有双方的交流,互相观摩、学习,近些年大陆进步很快。”随后请我们八人到前面一一作简略介绍,又给我们简略介绍认识他们的执事法师,如副主持果品法师、僧伽大学男众学务长常惺法师等。然后果晖法师用电脑投影向法鼓山僧众介绍我们八人所在的道场情况,是他昨晚连夜赶着从网络上搜索下载的图文资料,里面有龙泉寺道德峰云雾飘绕的照片,他感叹说:“真是风景优美,像是一幅中国水墨画!” 上午9:00,法鼓佛教学院杨秀兰秘书和吕幼如居士引领我们参观第三大楼,即图书馆、教室、教育行政单位所在的大楼。 先参观楼内的“中华佛学研究所三十年暨法鼓佛教学院三周年成果展”。展览分11个部分:圣严法师专区、护法法师及义工菩萨区、校史简介、汉藏班专区、学术活动成果区、图书资讯馆区、历年客座指导教授区、佛研所师生区、筹设法鼓佛教学院过程资料、法鼓佛教学院、推广教育中心。展出时间是2009年6月13日~8月31日。现在正式展出已经结束,撤掉了一些展板,但还剩下一些可供了解。 阅读圣严法师给中华佛学研究所的信 在圣严法师专区是个圆厅,正面是一张圣严法师阅经的大幅黑白照片,下面是他写给佛研所弟子和教职人员的一封感人肺腑的信,内容如下: “果祥仁者以及所内全体大众惠鉴: 我虽每三个月要离国一趟,而在我的生命中最要紧的事乃在培育优秀的人才。教育工作是任何工作所不及的急务,没有人才就没有前途的希望,今天若不培养人才,明天就没有立足的余地。特别是我们中国的佛教,尤感迫切。否则我们的下一代即会数典忘祖,何况宋明以下的中国佛教,早已落于民间信仰的层次,仅存其名目而已失去其内涵,以致被社会大众视为迷信,僧尼地位低落,经论沦于尘封,邻国日本,人才辈出,来为我国整理保存,并被彼邦识者浩叹;谓我国佛教,除葬仪超度,最多是有几位讲经法师,能有学问及有学术基础者,为凤毛麟角。 佛教的隋唐盛世因不复现,虽宋明的小康亦成历史陈迹,我佛教徒固不应以学问为唯一要务,更宜重于佛陀悲智的践履,然而定学与慧学无实,戒学亦仅存名目的形式,其谓重于实践,岂非空虚之词?故盼本所同学体念今日的教运,奋起昔世善根宿愿,全力以赴。我定于元月六日飞抵国门。 顺祝慧安 此函请公布并保存 圣严 七五·十·廿七” 两侧厅壁挂着汉传佛教十二位重要祖师的画像;依次为龙树菩萨、道安法师、法显法师、鸠摩罗什大师、道生法师、智者大师、吉藏法师、道宣律师、玄奘大师、法藏大师、藕益大师、太虚大师。 汉传佛教祖师像 杨秀兰居士介绍说:圣严法师受影响最大的是虚云老和尚和太虚大师,所以这里放上太虚大师,让太虚大师联接圣严法师。 在圣严法师照片对面的厅壁,即大门的两侧,是“护法法师及义工菩萨区”,贴出了一些早期和现在护持圣严法师和中华佛研所的人员照片,其中的介绍说:“从环境维护、香积餐饮、医疗照护,不同法会、共修活动的规划、引领、布置、呈现,处处时时都有法师与义工菩萨的奉献身影。而早期的护持,如成一长老、文化馆时期的二师伯鉴心长老尼,以及悟明长老、今能长老、全度法师等都是我们的珍宝。” “护法法师及义工菩萨区”展板 杨秀兰居士介绍说:悟明长老今年十月就一百岁了,佛研所每年开学典礼都来。早期的护法二十年前护持圣严法师,还有三十年前护持圣严法师的。 在“校史简介区”,在“中华佛学研究所简介”的展板中说: “【耕耘播种】1978年,圣严法师应教育耆宿张其昀之聘,以国际知名佛教学者身份担任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佛学研究所前后招生二十五届,共有237名毕结业生(若含历年选修、选课人数则有300余位),至本年止已有114 位提出毕业论文。在国内乃至出国至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澳洲、印度等地继续深造者,已有15位得到博士学位,陆续在各大学及佛学院所任教;尚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者有6位。其余任职国内教育、文化与宗教单位者也为各方所借重。 2007年4月“法鼓佛教研修学院”获准设立,5月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中华佛学研究所培育人才的工作,正式交由“法鼓佛教研修学院”接手,中华佛研所则逐步回归学术研究与出版交流的任务。特别是创办人 圣严师父一心系念的“汉传佛教”研究之推动提倡,将是本所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汉藏汇流与资讯化成果】 2001年起,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受蒙藏委员会之托,承办“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首开“汉、藏僧侣同修”先例,建置汉、藏佛教与文化交流平台,希望透过学习与互动,加强彼此文化与价值的理解,使来此学习的西藏僧侣,将来能用中文弘扬藏传佛教,增进两地人民的情谊。 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前后三年,进一步以培训翻译人才作规画,成立“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翻译研究班”,由蒙藏委员会、台湾西藏交流基金会与本所共同成就此合作计画,更落实培育汉藏佛典对译人才。 此外,中华佛学研究所于1998年3月成立“佛学网路资讯室”(简称网资室),其主要工作内容及目标为:中华电子佛典——藏经电子化、国际佛学资料库的建制与应用、 佛研所全球资讯网页之架设、佛学研究资讯化之开展与推广。 过去十年来,佛学网路资讯室与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共同推动藏经、佛典电子化与佛学资料库建制,不遗余力。进而,在本所汉传佛学、印度佛学与西藏佛学三组课程的架构下,增辟佛学资讯学程;此不仅是佛教教育的创举,更快速带动佛学研究之交流与资源整合,让数位科技灵活运用于佛学教育与研究中。” 展板旁边的小桌上放着《耕耘播种——中华佛学研究所廿周年特刊》,供参观者现场翻阅,其中圣严法师写的序言也非常感人,序言写到: “因为我们中国佛教界没有较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品质,所以我发愿要奉献。因为我自己早年失学,没有受到完整的佛教教育,所以我希望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一个能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中国佛教的衰微没落,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才,所以我说:‘今日不办教育,佛教就没有明天。’ 因为国内的佛教界培养不出国际水平的佛教人才,所以我当年虽已年近不惑,还要在台湾佛教界的一片反对声中,不顾一切地面对经费无著,语文障碍,基础学力训练不足等的重重困境,毅然东渡日本留学。 因为中国的佛教界没有像日本那样的宗派体制及组织结构,所以没有计划性的培育后继人才,没有以宗派的力量选派青年出国深造,也不容易结合教内各寺院来共同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办学方案。所以日本有明治维新之后西欧式的各宗佛教大学,中国佛教徒们则在各自为政、自生自灭的状态下,人人想做领袖,人人都不易成为时代佛教的伟大领袖,也都很难能为佛教开出可大可久的大局面来。 中国佛教界需要人才,却极少人真正愿意培养人才。若干寺院的负责人,为了维持道场的门面,所以办几年佛学院;有的大德虽然有想办好佛教教育,又苦于缺乏办学经验,也没有远大的方向感,所以多半的学院,若非由于经费短绌或人事变迁,就是因为受到内外的挫折和冲击,办了几年便生退志而停办了。少数寺院纵然很有毅力地办着佛学院,他们的品质却始终不容易提升到一般大学以上的程度。 ……如诸位所知道的那样,我很感恩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前身——阳明山中国文化大学的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如果我们没有那个过程,要我凭空创办一座佛学研究所,根本没有着力的起点。……我授课的对象原先是哲研所博士及硕士班的研究生,当佛研所也招生之后,考生来源自然也是大学毕业的青年,哲研所和佛研所的同学也可以同堂上课,尤其教育部对于佛研所的研究生虽不授学位,却亦要求我们比照一般研究所的规制。这就使我们在教育环境及师生品质的管制方面,和其他寺院办的佛学院相比,便占了相当大的优势。 我在出国之前,没有护法信众。一九七八年,我初回国接任所长之时,也不知向谁去化缘来支援我办教育。一九八一年张创办人鼓励我招生,幸得华严莲社的成一长老屈就了副所长职,我把他们莲社的数十位信众和我所认识的若干位菩萨,组成了一个护法理事会,按月捐助佛研所的开支。一九八四年,由于张创办人病卧不起,学校人事变动,即命本所停止招生,并且计划结束。我为了佛教教育工作的延续,第二年便创办了“中华佛学研究所”,在北投的农禅寺招考新生,上课则仍在阳明山校园。一九八六年,先师东初老人遗下的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由我张罗重建落成,借给本所,我们便有了比较安定的校舍和师生宿舍,直到今年的九月,我们又搬上了法鼓山,这是本所属于自己的永久性校舍了。 自第一届招生迄今,前后也满二十年。这期间,我很感谢李志夫及方宁书两位所长、吴宽及惠敏两位副所长,给我在所务行政方面助力极多,若无他们先后为我分劳,不仅本所不易成长如此快速,我也无法分身到国际上弘化,更无暇兼顾法鼓山的僧团及护法体系。 ……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不算很长,但在中国佛教界已不算短了。上了法鼓山之后的本所,又是另一个前瞻性的阶段开始,从此要走上研究多元化、视野世界化的里程了。 我很高兴被人称做傻子,因为办教育既不能有立竿见影的速效,也不见得有多少回馈。我的信念则是:播种重于收割。所谓百年树人,百年之后,一定会让后人见到丰收的季节。…… 二00一年五月十八日写于纽约东初禅寺。”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展板 此展区即在“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办公室前的楼内走廊,所长办公室门口的木屏风上镌刻着佛研所的所训:“立足中华,放眼世界,专精佛学,护持正法;解行互资,悲智双运,实用为先,利他为重。” 在办公室拐角楼梯间的海报栏上贴着两张打印纸,上面大字写着:“祈愿汉传佛教永续传承!长长久久抚慰人心,世世代代为人类点亮明灯,灯灯无尽……”我心里很受震动,感佩于圣严法师的悲愿,也更加体念师父对八宗并弘、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的倡导。 在海报栏上贴着一张海报:《中华佛学研究所:汉传佛教论丛征稿启事》,其中说到:“近程计划由2008年至2011年之间,以出版宋代至清末佛教学术专书为首要,特成立本执行专案。本论丛欢迎学者惠稿。范畴为研究‘宋代至清末’与佛教相关之各个层面。研究素材不限于佛教典籍为主,凡释、儒、道皆可为研究切入点,亦可与社会、文化面相关议题结合阐述。” 在“学术活动成果区”,有介绍“中华佛学研究所历年举办之两岸交流活动与研讨会”,其中有1998年的第一届“两岸佛学教育交流座谈会暨博览会”、“‘佛教与东方文化--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海峡两岸佛教学术会议”、2001年的“‘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2003的第二届“两岸佛学教育交流座谈会”等。 供现场翻阅的书 在“筹设法鼓佛教学院过程资料”展区,张贴有“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筹设大事记”,其中记载有: 2004.09.29 筹备会:1.组织章程修订;2.以宗教性质财团法人名义筹设佛教研修学院; 2004.10.08 第1次呈报“教育部”“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筹设计画书; 2005.11.11 第2次呈报“教育部”“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筹设计画书; 2005.12.13 “教育部”回覆筹设计画书初步审查意见; 2005.12.21 筹备会:1.设校基金、土地及房舍;2.佛研所未来中长程发展计画;3.学院财源; 2005.12.28 筹备会:1.佛研所可捐助校地及校舍;2.教育单位三合一整并之税法考量;3.收入来源; 2006.01.19 佛研所、佛基会、文基会召开会临时董事会讨论捐赠筹设“法鼓佛教研修学院”; 2006.01.19 第3次呈报教育部“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筹设计画书; 2006.05.12 「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筹设案」主管机关实地会勘; 2006.06.08 “教育部”召开“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筹设案部内复审会议”; 2006.06.30 第4次呈报“教育部”“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筹设计画书; 2006.07.01 聘任李志夫教授为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筹备处主任; 2006.07.18 筹备会:1.佛研所与研修学院组织及业务分工;2.会计室及出纳之业务规划;3.职员资格、年资、系统、事权分割、人事编制; 2006.08.01 筹备会:空间规划; 2006.08.08 筹备会:组织规程; 2006.08.11 “教育部”同意筹设“法鼓佛教研修学院”; 2006.08.22 筹备会:1.会计主任遴选;2.校园e化推动;3.招生简章; 2006.08.23“教育部”同意董事会第1届董事聘任案,任期2006.08.23-2009.08.22; 2006.09.05 筹备会:1.第1届董事名册;2.组织规程;3.招生管道; 2006.09.08 第1届第1次董事会议:1.推选董事长;2.董事会组织章程;3.捐助章程;4.推荐首任校长;5.组织规程;6.行政组织图及员额编制表;7.是否收取学杂费;8.是否发放研究生奖助学金;9.会计报表签核;10.财报签核之会计师; 2006.09.27 筹备会:学院网页进度/行事历; 2006.11.01 筹备会:硕士班招生办法; 2006.11.23 筹备会:招生委员会设置要点; 2006.12.13 筹备会:各项收入处理要点; 2006.12.27 筹备会:1.零用金设置及作业要点;2.支出凭证核销作业要点;3.行门课程规划 2007.01.10 筹备会:教务规章之学则; 2007.01.11 “教育部”同意96学年度增设“佛教研究所”(硕士班),核给招生名额15名; 2007.01.26 筹备会:1.图资馆谘询委员会设置要点;2.预算委员会设置要点;3.预算编审及执行办法;4.学院学则; 2007.01.29 第1届第2次董事会议:1.教职员工叙薪办法草案;2.教职员工退休抚卹资遗办法草案;3.教职员工叙薪办法;4.学则;5.招生办法;6.预算编审及执行办法草案; 7. 96学年度重点发展方向; 2007.02.15 本校利息所得免扣缴所得税; 2007.03.07 筹备会:1.筹备学院挂牌暨首任校长就职典礼;2.硕士班研究生学分抵免办法; 2007.04.02 96.03.21完成土地及建物所有权移转,教育部同意自96.03.22起办理招生公告; 2007.04.03 “教育部”同意硕士班招生办法; 2007.04.10 “教育部”同意“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立案,96学年设佛教研究所(硕士班),校址:台北县金山乡西势湖2-6号; 2007.06.19 第1届第3次董事会:1. 96学度预算;2.董事辞职及补选;3.筹设佛教学系; 2007.09.28 “法鼓佛教研修学院”法人登记证书:96证他字第37号登记簿第8册第20页第190号。 我不禁感叹筹建佛教学院确实是一个繁杂而艰辛的过程!而传承汉传佛教、利益世界人类则更是一个繁杂而艰辛的无尽历程。师父曾说:成办一件大事,需要面对大量的细节。这需要有强大的心力和足够的福德与智慧,并且是一大群人共同来做。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二六时中,我们学佛人心里头有佛、念里头有佛、形象上都是佛。心是佛心,行是佛行,身就是佛身。佛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心是佛心,行就是佛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都与这五种心相应,这就是佛行,这就是佛的生活。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们生活、工作、乃至于一切应酬都与这五种心相应,这才真正是大乘经里面讲的“修佛行”。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无论你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什么時候你把身、语、意的行为统统修正过來了,心是佛心,言是佛言,行是佛行,你就成佛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