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9)
2014/9/3   热度:2087
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讲记(9) 第九节课 思考题 40、放逸者还有什么特点?为了避免这些过失,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 41、什么叫正直,什么叫狡诈?二者在发心、行为、结果上有何差别?你属于哪一种? 42、狡诈者具备哪些法相?与狡诈者交往将有什么危害? 43、有人说:“当今社会上,狡诈者特别吃得开,行为正直的人往往会吃亏,所以应该学狡诈者。”对此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此课音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audio0/erguijyl09.mp3 此课视频下载地址:http://www.zhibeifw.com/video0/erguijyl09.wmv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 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并未证悟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显现上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闼婆城,可是他身语一点也不约束,好像已经通达了最高境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如果真正证悟了空性,通达万法无有任何自性,了知地狱和清净刹土一样、不净粪和美味佳肴无别,那行为上无有约束也可以。就像汉传佛教的金山活佛、济公和尚,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师、萨绕哈巴等大成就者,不管显宗密宗,都有这样的境界。但如果没有证悟这种境界,行为上就开始肆无忌惮,给别人也一直如是宣扬,那定会受到众人的呵斥与责备。 元音老人在《恒河大手印》中有这么一个公案:从前有个禅师爱吃牛肉,经常口口声声说:“吃就是不吃!”但他只是嘴上说说,心里空不了,后来他一口气不来,就入了牛胎,做牛还债。有一天,农夫把牛牵出来,刚好遇见志公禅师(梁武帝的国师,观音菩萨化身)。志公一看:“这不是某某禅师吗?你不是说吃就是不吃吗?怎么做牛还债啊?”这牛泪流满面,特别伤心,然后左撞右撞,把自己撞死了。所以,不到真正空净的地步,胡说大话是要感果报的。 现在很多人说:“一切都是空,行善造恶都一样。”说这种大话的人,根本没有如此证悟,光是口头上会说,行为上不好好取舍,一定会遭到众人呵斥。前段时间,菩提学会里有个人天天说大话,后来不仅是他的小组里面,甚至整个城市凡是学一点佛的人,都知道他在骗自己、骗他人。因为他平时的行为特别不如法。若真正通达了空性,行为上必定有折服人的奇特之处,但若没有这个,光是口头上会说,肯定会受到大家的谴责,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有些人并未生起视三界轮回如火坑的厌世出离心,只是因为性格孤僻,跟谁都合不拢,在任何团体中,总与众人格格不入,不管是亲友还是其他人,全部视为怨敌来对待,以致谁都不愿跟他接触。这种人天天“闭关”不见人,并不是出离心特别强,只不过是性格太差了,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 我们作为修行人,不管与佛教团体还是非佛教团体相处,都应该给人一种和睦的气氛。不要平时呆在屋子里还好,一接触人的时候,就露出自己丑陋的一面。出离心和性格孤僻千万不要搞错,你到底是跟谁都合不拢呢?还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愿意呆在寂静的地方,厌倦散乱的城市?这个一定要分清楚! 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 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以上讲了放逸的诸多过失,有些是时间上没有掌握(如性格太急了,或者性格太缓了),有些是环境上没有掌握,这些违背时境正量的种种过患,全部是放逸所导致的。如果是不放逸的人,会时时不离正知正念和智慧,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什么人群,方方面面会考虑得非常周到,他的行为也是如理如法。 我们经常犯的很多错误,以及一些不如法的行为,都是心没有调整好而导致的。平时做任何一件事情时,不管是学佛也好,做世间法也好,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有些人的智慧虽然不是很高,但是他比较注意、比较小心,事情往往有成功的机会。因此,人不一定要相当聪明,聪明有时候反而变成糊涂,关键是人要老实,反反复复地观察自相续。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 谨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 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没有观察不行、观察太过分也不行,倘若过于极端,事情不会圆满成功。所以平时一定要谨慎护持身口意的诸般威仪,如此才会事半功倍。 当然,我们做事情不成功,大多数是我执太重所致。《庄子》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个普通的木匠叫梓庆,他平时帮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时挂钟的架子。虽然这是个很简单的活,但他做出来的架子,人人见后惊为鬼斧神工,觉得那上面野兽的形状,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后来当地的国君知道他的手艺之后,专门唤他来问其中的窍诀。 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窍诀啊。如果你一定问,我就跟你说说: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架子之前,首先要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斋戒的过程中,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为自己得到功名利禄的念头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名’,别人对我赞叹也好、诽谤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可以达到‘忘我’之境。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就拿上斧子进山。进山以后,因为我的心很清净,哪些木头天生长得像野兽,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把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我做的事情无非是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窍诀。” 确实,我们做事不成功,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自己的事情,有了这些障碍以后,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甚至跟别人吵架争执。若没有按古人这些行为来规范自己,就会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做事情的时候,恐怕别人看你不顺眼,你自己也不会成功。但若符合实际道理,自己的行为如理如法,即使别人暂时对你有不满的看法,不久也会消失的。如此一来,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运行一样,我们可以逍遥自在地承办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业,不会遭遇任何违缘。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 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净心。 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一定标准,什么样的标准呢?无欺的如来圣教、具相善知识的教导,还有自己的清净心。这三个条件不可缺少,自己的所作所为以这三条标准线来定位,这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人做事不依佛陀不可思议智慧所抉择的教言,而仅仅凭自己的分别念。昨天有位居士问了我很多问题,基本上都是“我想应该怎样怎样……”,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凡夫的分别念一点依据都没有,只是自己想的,怎么可以作为理由呢?所以,我们的行为应当因循如来教言。假如自己学识浅薄,无法彻知如来教言,那应该依止精通显密的具相上师。我们刚开始学佛时,什么都是懵懵懂懂的,一定要按照如来和上师的教言去做。同时,还不能离开清净心。有了这三者的话,一切言行都会趋于善妙。否则,倘若心不清净,以贪心、嗔心或自私自利的心去做,很多事情都不会圆满。尤其是弘法利生的事业,如果完全以自己的分别念来做主,结果不一定特别成功。 当然,大的事情需要以如来教言、上师教言、清净心去抉择,那些小的事情,没必要具足这三种条件。比如今天去商店买个饼干,不用看佛经里有没有教证?要不要问一下上师?自己心清不清净?不然的话,明天可能很多人给我提问题:“我想买个什么东西,您说买好还是不买好?”“我有五十块钱,有时想买衣服穿,有时又想买牛奶喝,上师您帮我决定吧。”这些事情,我觉得怎么样都可以,你们可以自己做主。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除了如来教言、善知识开示、自己的清净心外,其他人所说的话绝对没有可信之处。有些人当面讲得非常好听,但他很可能抱有其他目的,或是以贪心引发,或是以嗔心驱动,或是以嫉妒心作祟……这些语言被种种烦恼所染污,所以不论亲人或是非亲人,谁的话都不要听。 有些人想出家学佛,此举在如来教法下有据可查,善知识也会极力赞成,同时自心非常清净,因此自己决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问这个、问那个,尤其是那些愚昧无知的亲人,根本不会给你指示很好的道路。这些关键问题,当依三种标准抉择而行,这样自己才不会后悔。有些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根本找不到方向,此时若能依教奉行,对一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这里还要了知,除善知识和佛陀的教言外,对世间人以分别念编撰的书籍、宣传品,也不要特别有兴趣,否则会逐渐染污相续的。这一点,学佛的道友务必要注意,现在是末法时期,很多人对佛经论典和善知识开示,不太愿意看,也不太愿意听,而对那些花言巧语、无稽之谈却趋之若骛,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学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丝毫意义也没有,只会让自己的人生白白虚度。故而,大家应该看一些有加持的金刚语。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对未来所做之事一定要谨慎筹划、精心安排,不管大事还是小事,千万不要草率决定,决定完又立刻变卦。做一件事情要方方面面观察,考虑操作过程中若出现不利因素应如何面对,一项一项在心里好好盘算,一旦做出了决定,自己则应全身心投入。如此一来,纵使事情失败,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现在很多人没有主见、没有头脑,今天想一个、明天又换一个,结果什么都不成功,自己也后悔得不得了。包括依止上师、交友成家等方面,很多人也不观察,以前有西方记者问观音上师:“您对世间人的成家和感情怎么看待?”慈悲的上师开示道:“对于这些问题,我并没有不同的观点,但需要提醒的是,双方一定要互相观察。现在全世界的离婚率特别高,草率结婚又轻易离婚,致使孩子像孤儿一样非常可怜,这都是没有观察而引起的。” 其实,佛教的理念不仅应在出家群体中传播,在家人更需要它的引导。作为一个出家人,应当关注在家人的生活、工作等问题,虽然我们出了家,早已抛弃了这些事情,但可以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引导在家人远离各种痛苦。如果自己欠缺这方面常识,则可借鉴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帮助他们远离苦难,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皎洁的月影,会在平静的海面上映现。同样,无有后悔的悦意之情,是在行事谨慎小心的因缘中产生。 世上有许多人愁眉苦脸、伤心痛苦,到了极点就想自杀,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此乃放逸之过失。”这些人由于太过放逸,刚开始什么都不观察,对佛教不了解,对世间正理也不学习,随随便便做点事情,不成功就后悔莫及。虽然有些不成功跟前世因缘有关,但一般来讲,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首先应该详详细细观察,然后遵照教言去行持,这才会给一生带来快乐。 我有时候想,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个别人可能有少许痛苦,但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很单纯、很快乐的,这种快乐无法用语言言表,这应该是不放逸的结果。在短暂的人生中,如果整天放逸,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一直处于痛苦的状态中,对修行和生活绝对无有益处。所以大家应该开心地过生活,这也会为修行和积累资粮带来很多利益。 前段时间讲《入行论》时,我也讲过两个比丘的公案,他们只说一句“慎勿放逸”,就是非常甚深的佛法。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两位比丘在一起闲谈,旁边有两个魔鬼准备夺取他们的性命,其中一个魔鬼信仰佛教,另一个魔鬼不信佛,他们互相商量,若两位比丘没有讲佛法,就把他们吃掉。那两位比丘很散乱,一直都是谈论世事,没谈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时才互相祝愿:“慎勿放逸!”不信佛的魔鬼说:“看,他们始终未讲一句佛法,可以吃他们了吧?”信佛教的魔鬼连忙阻止:“不,他们已讲了甚深的佛法。”“没有啊,两人一直说些无聊的话,什么时候讲佛法了?”“你没听到吗?刚才他们分手时说‘慎勿放逸’,这句话的含义特别深奥。在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中,不放逸是最甚深的佛法。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不放逸,修行肯定非常成功……”后来,不信佛的魔鬼觉得言之有理,说:“既然如此,那就不吃他们了,算了吧!” 五、正 直 本论中,一个完美的人可用一棵树来表示。树根是妙慧和稳重,树茎是惭愧和不放逸,现在讲树枝——正直和坚定誓言。 我们修行佛法先要做好人,好人相当于一棵树,没有智慧和稳重,树的根就没有了。同时还要具足惭愧和不放逸,行为不要太过分了,假如随意违背世间规律,任何人都接受不了,你生存在世上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当以惭愧和不放逸来要求自己,这相当于树茎。下面麦彭仁波切告诉我们:做人还必须要公平正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若能坚持这一准则,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都会圆满成就。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公平正直在世间上相当罕见。有些人认为自己性格很直,总爱说别人过失,看不惯马上说出来,想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这就叫做正直。其实不然,这只是把心里想的嘴里吐出来而已。所谓的正直,是以三宝或良心作证,遇到事情时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无论对方高低贵贱,是领导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当仁不让地站在那一边。这样的人如黄金般难得,正直的行为能令他趋往天人之道。而有些人特别虚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这种狡诈的行为是邪魔之道。趋入天道之人,因为拥有正直的美德、高尚的行为,不论是获得解脱还是人天福报都唾手可得。而趋入魔道之人,只会越来越堕于黑暗,感受无尽的痛苦。 众所周知,包公斩驸马就是正直的典型,包公为了伸张正义,宁愿触怒皇室,哪怕丢掉乌纱帽也不违背正理公意。海瑞亦是如此,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了正义宁可罢官。而现在人并非如此,只要对自己的亲友有利,就从语言上、行为上全力以赴地帮助他,这完全是魔鬼之道。 作为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做事情应该凭自己的良心,以三宝作证,这才不会有违背因果的地方。在此过程中,不管别人怎么说你不公平,只要自己良心上没有亏欠,问心无愧就可以。否则,一个人如果不正直,他再有功德也没有用。 我以前没有做很多事情时,法王如意宝一直强调人格很重要,当时自己感受不是很深。现在到了这种年龄,经常遇到世间和出世间的事情,也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这才发觉人不公平正直、不是一个好人的话,哪怕他头上有龙王的如意宝,跟他打交道也很麻烦。然而,具足《二规教言论》所有条件的人,在末法时代也是非常难得。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 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在郑重取舍苦乐的过程中,自己应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自己要快乐、不要痛苦,喜欢吃好的、睡好的,想获得快乐、名声、地位,那别人也是一模一样,自己理应体谅别人、理解别人,这样才是正直的人。 这里的内容相当深,你们不要认为《二规教言论》很容易。其实我这次没有时间细讲,否则,每一个颂词当中,真的有甚深的意义。只是表面上滑下去,可能跟世间的偈颂没什么差别,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大家一定要了解自己如何取舍苦乐,其他众生也是如此。因此,伤害众生也好,说别人过失也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推己及人。《入行论》第八品中也有这样的窍诀,不管是对别人生嫉妒心、生嗔恨心、生傲慢心,都应该换位思考,把自己换成对方,对方换成自己,然后对他发恶心,有这样的观想方式。 而狡诈者只是一味地想着自己,对别人的生命、别人的快乐一点也不在乎。现在有些人从小没有受过这种教育,做的一些事情非常可怕。昨前天在我们附近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十四岁还是十六岁,一个是十八岁,他们叫了一辆出租车,去离这里不到十几公里的电站,到了那里后,他们把那个司机杀了。当时司机还没有死,他用手机往家里使劲拔电话,家人一接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了,话都说不出话来了。这两个学生把车抢走以后,一开到外面,马上就被抓了。今天我们学院念颇瓦时,来了特别多的出租车,就是跟死者一个公司的。 十几岁的孩子能干出这种事,主要是学校里是没有慈悲的教育,很多知识成了狡诈的因。如果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苦乐跟众生的苦乐完全一样,经常在这方面训练的话,也不至于造下这种后果。 下面讲狡诈者的一些法相: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狡诈者对贤者从来不会赞叹,别人的人格怎么好,闻思修行怎么不错,他总觉得无所谓。其实这相当不好,世间中有好人的话,应该给予应有的奖励。 对劣者也不批评谴责,有些人的恶行屡教不改,一直无恶不作,很多行为非常过分,但狡诈者对这种人也不作呵斥。 恩重如山的人,一定要报答他的恩德。可是狡诈者对此满不在乎,不管对自己有什么样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他也不知道报恩。 有些人对他很慈爱,如父母一样问寒问暖,但狡诈者也不作忆念,完全漠视别人对自己的一番好意。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对以前所做之事不作任何分析,错了没有忏悔,对了也没有总结;现在做的到底如法还是不如法,从来也不辨别观察。什么都分不清楚,整天迷迷糊糊,除了吃饭睡觉外什么都不管,好也无所谓,不好也无所谓,这种人不是正直者而是狡诈者。在这个世间上,狡诈者的的确确相当多。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应该反反复复观察自己,看自己到底是正直者还是狡诈者?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平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宁可与正直者结下仇怨,也千万不要与狡诈者结为亲友。 为什么呢?因为人正直的话,即使你们成了一种敌对的关系,他也不会无故冤枉你,一是一、二是二,他不会说不符合正理的语言,把没有一点根据的事情栽赃在你头上。即使他跟你的关系非常非常不好,他宁可受冤枉,也不会无端对你毁谤。这样,你们之间的关系也有恢复的机会。 而与狡诈者结为亲友的话,对他有利的时候,他可能会帮助你,但是若触犯到他的利益,他绝对不会帮你,甚至即使你帮过他,他此时也会恩将仇报,反而加害你。 我们周围的人里面有狡诈者,也有正直者。对于正直者,宁可跟他是仇怨,也要经常与他交往,而接触那些狡诈者时,自己务必要小心谨慎。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 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正直者以正行来尽力护持他人,与朋友之间的情深义长犹如江河一样绵绵不断。而狡诈者交友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表面上对你很关心,实际上抱有私人目的,虽然暂时予以慈爱,但最终会成怨仇。 我们平时交往人的过程中,首先应观察对方是狡诈者还是正直者。如果是正直者,他会尽心尽力地帮助你,绝对不会喜新厌旧,纵然过了几十年,你们的情谊也不会改变。如果是狡诈者,今天对这个好,明天对那个好,为了获得某些利益,他就对你特别特别热情,又是请客,又是吃饭,但如果你没有令他满意,他马上跟你反目成仇。 前段时间我在外面时,菩提学会里的有些组长也在反映:“那个人脾气不好也不要紧,稍微懒惰也不要紧,但是人一定要正直,如果不正直,让他做很多事情,最后就搞乱了,非常麻烦。”真的是这样。我们现在接触的人比较多,所做的事情也很多,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人很正直,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会客观公正地对待,即使他犯错了,最后也会反省的,不管在私人面前也好,众人面前也罢,自己都愿意忏悔。世界上哪有没有过失的人,有了忏悔,别人也会原谅的。但假如这个人的心都歪了,那不管他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趋入正道。 我们在学院商量事情时,最害怕不正直的人,这在法师当中也有,管家里面也有,跟这种人商量特别麻烦,不管有什么样的真理,他都不会承认。所以,每个人应该观察自己是坏人还是好人,这一点应该自己过秤,否则只是听别人说,你也不一定承认、不一定相信。 总之,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麦彭仁波切的这个教言非常殊胜,若学到了它的究竟意趣,在佛教方面生生世世都会打下稳固的基础。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 直士做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在正直的人面前,护法诸天会自然集聚,即便没有每天念护法或做供养,护持白法的护法神通过天眼观察,也知道他的行为符合正道,均会加以保护;他在很快的时间中,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能往生清净刹土;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非常稳妥,不管承诺什么,都会认认真真对待,绝对不会敷衍了事,中间半途而废;他即使当统治世界的国王,也完全可以胜任。(如果不正直,不要说国王,连当十个人的管家也很麻烦。五个人当作自己的人,五个人当作对立的人,分东西的时候,跟自己关系好的分得多一点,关系不好的就不分。处理一件事情也是这样,做什么事情都不公正。) 麦彭仁波切的哪一个教言都非常殊胜。讲到正直的时候,好像除了正直以外,不需要任何功德;讲到稳重的时候,好像除了稳重以外,不需要其他功德,没有稳重的话,做人根本没办法。当然,如果学得很表面,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这个文字很简单,你们每一个人,包括我们文殊学校的小孩子,都读得来,也学得来。但是真正懂得它的意义,觉得这些教言非常了不起,在实际行动中尽心尽力地按照这个窍诀来做人,你们有没有这样呢?自己也不妨扪心自问。 我非常羡慕上师如意宝,在这个时代中,这么多高僧大德云集在他老人家座下,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不敢说没有,但不是特别多。他老人家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懂得这些道理,除了修习佛法的境界以外,尤其是做人方面非常圆满,所以不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能被他老人家深深折服。 对我来说,跟上师比起来,自己确实非常惭愧,但从刚来学院到现在,我接触了那么多人,想不起来自己有包庇护短的情况。在学院的常住或闻思修行方面,很多人当面说我不公平,手都指到我的鼻子上了。也许他们有真实的理由,但我没受过这些教育之前,在学校里是维护关系比较好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习气,可是学了这些以后,自己也是发愿在即生当中,尤其是为僧众做事时,一定要凭良心和智慧公正处理,千万不能偏袒。 有时候藏族喇嘛和汉族喇嘛吵架,就让我处理。我凭自己的良心,以三宝为证,中间划一条线。但处理完了以后,汉族喇嘛觉得:“他毕竟是个藏族人,肯定对我不公平。”然后在背后说很多很多话;藏族喇嘛认为:“他毕竟是管这些汉族人的,肯定对我不公正。”在背后也说很多很多。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我问心无愧就可以,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第八品中也讲得很清楚,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众生。所以,大家在有生之年应该做非常正直的人,这个功德在修行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 清净世规之精要,勿须饶舌赞叹之。 所谓的正直,在一切功德中是最殊胜的。出家人的团体中,若有人做什么都非常正直,人人都会佩服他;在社会团体中,如果某个领导特别正直,不管处理任何事情,不会偏右,也不会偏左,那大家会对他非常恭敬。正直是清净世规的醍醐精要,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他不必在此饶舌赞叹它。 在修行或生活中,我们完全能感受得到正直的重要性。谁若具足正直的美德,他的修行、做人等很多事情都会圆满;谁不具足的话,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当然,这种困难并不是一般的困难,而是指良心上的谴责,这是无法弥补的。反之,自己良心上若过得去,那别人说什么也无所谓。比如我处理一件事情时,别人说我不公平,但我若是以三宝作证,良心上没有任何亏欠,尽管自己智慧有限,在有超凡功德的人眼里,不一定抉择得特别准,然而自己毕竟没有谄曲,无论别人怎么说,心里也会很舒服。 所以,大家做任何事情时,没有必要偏向亲人、朋友、领导或者高尚人。在历史上,有些古人纵然受到生命危害,也没有舍弃良心、舍弃正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以前也是一再强调,人格正直非常重要,假如人不正直,说话稍微做一点加工,什么样子都可以变。这相当于小孩做玩具一样,我们以前做玩具时,把两只牛角往上对着,就成了牦牛;平行朝后,就成了山羊;往外拐着,就是绵羊,方向稍微变一下,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同样,有些人在说话时,对关系不太好的人,语言稍微变一下,那个人的过失就很严重;对关系比较好的人,也是稍微加工一下,大家就觉得他真的很好。虽然是一件事情,但如果心不正直,语言可以随意加工。所以我们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应该凭自己的良心,以公平正直的功德作为标准线,这样才会非常圆满!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禅的本质是使人的生活充满安详真实情趣,使人们摆脱心理和情感的困扰,看到我们自在生活的本来面目,从而以最真实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世事和享受我们拥有的真实自然的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是不能掺杂挑剔的,更没有必要为自己寻求合理化,充面子,畏首畏尾。只有以平直自然的心去生活,真正地回归到自己,才能肯定自己,同道唱和,无人而不自得。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