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三十二·法鼓山外


2014/9/3    热度:252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三十二·法鼓山外

  苦行度众,道范利人

  参访承天禅寺

  2009年10月3日,正是中秋时节,周六的日子,我们一行人去往台北县的承天禅寺参访。承天禅寺因为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而闻名于世。广钦老和尚一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学佛的佛弟子们,他的开示录也在佛教界中广泛流传,给与了很多人修行的启发和迈向佛道的信心。

  广钦老和尚遗像

  这几天有新闻说,台湾最近中秋前后会有一场台风经过,早上起来时天比较阴沉,似乎要下雨。我们到了承天禅寺,寺里的法师们告诉我们:早上还在下雨,我们到前刚好停了。看来我们参访的顺缘还相当的好,我想这或许是我们几个人都在心中怀着对广钦老和尚无限敬仰的希求的感应吧。寺里的常住法师们出来接我们进大殿礼佛,然后到旁边的小客厅,忙碌中的方丈和尚道等法师正在客厅等待我们一行人的到来。

  我们简单做了一下自我介绍,接着道等法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寺院的基本情况。

  承天禅寺道等法师与参访者交流

  承天禅寺的道风就是做事念佛,这是广钦老和尚留下来的传统,提倡在实际生活中修习、体验佛法,没有设立佛学院。现在有常住众60位,其中比丘有14位。平时每天晚上一炷香念佛,一个月一次大悲忏法会,每个礼拜天念佛共修,七月份一整月的地藏法会;广钦老和尚生日到弥陀圣诞正好是21天,举办广钦老和尚纪念佛七;新春三千佛忏和梁皇宝忏,平常还有一些对常住师父和义工的内部佛七。常住日常的出坡作务,打扫、修墙等等一切的活都由僧众自己参与建设,从中磨练、体会佛法。

  广钦老和尚在世时常接众的殿堂建设成为了“广公纪念堂”,里面保留了广钦老和尚年轻时的戒牒,在世时用过的藤椅、照片以及雕塑坐像等,放着“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声音非常洪亮而恳切。殿堂旁边的走廊,听说老和尚在世时常在那里坐着藤椅念佛,方向正好是朝西向的,在老和尚的开示录里面,这个地方经常被提及,现在也保留了原样,里面有一个小小的花园,也有一个放生池,后面就是高高的山和茂密的树林。

  广钦老和尚一生以苦行、忍辱、念佛来度众,禅定功夫甚深,生前曾被誉为“国宝”。他一生的事迹可歌可泣,读起来无不让学佛的佛弟子们启发信心、道心和成佛的勇气。

  承天禅寺大殿

  一八九二年农历十月廿六,老和尚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俗姓黄,名文来。十一岁那年,养父母相继去世,老和尚顿时成为孤儿。他感到世事无常,产生出家的想法,就到泉州承天寺归依修苦行的瑞芳法师。瑞芳法师叫老和尚以种菜、除草等修苦行,从此老和尚一生奉行。

  一九二七年老和尚三十六岁时在泉州承天寺正式出家,法名照敬,字广钦。出家后,专修苦行,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专门去做大殿香灯、打板等等别人不愿意做的杂务。在这期间,因为某次早上睡过头了而耽误了打板时间,老和尚在殿前痛彻忏悔自责,立志不倒单,从此一生都在不倒单中度过。四十三岁时,背负简单衣物和十余斤米到泉州城北清源山修行,曾有老虎将自己的洞穴让给老和尚修行而赢得驯虎师的名号。

  一九三九年四十八岁时,老和尚在定中一定数月,不食不动,甚至鼻息全无,附近的村民刚开始将这个消息告诉承天禅寺转尘方丈,方丈和尚让他们不要打扰。但后来定的时间太久,大家认定老和尚已经圆寂,去告诉承天禅寺转尘老和尚,老和尚一方面让人准备柴火预备火化,一方面去请正在福建弘法的弘一大师前来查验。弘一大师和众人上山探视,经弘一大师弹指三下,老和尚才出定,这么深的定境让当时的泉州一带为之轰动。

  广钦老和尚的塑像和戒牒

  一九四五年,老和尚五十四岁,想着自己在山上不管多久也仅仅是度自己,还是要下山去度众生,于是返回承天寺。返回承天寺时,老和尚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补丁累累,大众有好奇,有不屑,有敬佩,老和尚不管这些,安然度日。为了检验老和尚的功夫浅深,寺里的监院师和香灯师故意将大众赖以生存的大殿香火钱藏起来,大家都认为和他有关,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晚上到大殿打坐不倒单。从此大家对他白眼相向,但老和尚依然和颜悦色,不为所动,后来当监院师和香灯师告诉大家真相时,大家才无不敬佩老和尚的德行。老和尚一生有无数次这样类似的经历,后来他接引徒众也常常用这样的方法,叫大家在实际的境界中去修习忍辱的功夫。

  一九四七年来到台湾,一九八五年老和尚九十四岁时,农历十月在高雄妙通寺(老和尚住持的另外一处道场)举行了护国千佛三坛大戒,求戒弟子二千五百余人(出家众五百余人),成一时之盛。一九八六年正月,示现病容,拒绝饮食、医药,不接见信众。正月初五午后二时,老和尚对大众说:“无来亦无去,没有事。”并向徒众颔首莞尔,闭目安坐,安然圆寂。

  承天禅寺的法语石刻

  承天禅寺将老和尚一生的行谊编辑成为了《广公上人事迹初编》、《广公上人事迹续编》,《广钦老和尚对在家居士开示》、《广钦老和尚对来访出家法师开示》、《广钦老和尚对出家弟子开示》等书籍,还有录音的光盘流通,尤其是前两本在教内有着广泛的流传,很多法师都推荐刚出家的人多读老和尚的传记和开示,长养道心。在开示录里面,老和尚随机逗教,看对象的不同而用不同的法药,对有些人很恳切,对有些人很真诚,对有些人很严厉,对有些人很慈悲,对有些人棒喝,真是随缘教化,处处显露禅机,让人深思和警醒。比如对出家弟子要离开去外面参学的,老和尚恳切而真诚地说:“父母对子女,爱之深,责之切,如果子女嫌父母唠叨、多管闲事,而离开父母外出别住,则不但自己放弃父母给与我们的依靠,而且让父母怨叹,自失其利,又伤及父母。出家也是一样,做师父的希望弟子成就,才不惜唇舌,如果弟子不听从,离开师父他去,不但自己失去指导者,而且令师父失望。”从这里看得出如父亲对子女般的慈爱和恳切。比如对一位法师的开示,这位法师问:“我们念佛常常昏沉、散乱,这是为什么?”老和尚说:“没有愿力。如果有愿力,自然会将我们在社会中放逸惯的心收摄起来,一心念下去,妄念自然就消失。”比如有一则说:承天寺对面的南天母正在开发,起造别墅社区,有位法师害怕日后社区繁荣、人烟密集,承天寺变成观光区而破坏道场的宁静,就对老和尚说如果这里变成观光区,他就要要去深山找个清净道场修行。老和尚对他说:“此处繁荣尚须四、五年的时间,将来若成为观光地区,对我们修行不但没有妨碍,反而更能成就我们的苦行。修苦行的人要有气魄、有愿力,不怕吃苦,各种境缘,都须亲自从其中历练出来,才晓得实际的情况,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无碍,否则,没有愿力,怕吃苦,畏首畏尾的,身心都被束缚住了,智慧如何能开?此外,我们还必须有不怕别人批评的气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即使别人走歪,也不会受其影响。如果一个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别人批评,见人私谈,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为人家在说他什么,那是没有见识、没有出息的人。对人普普通通就好,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坏,无好无坏,平平就好,这就是修行,否则便不称为修行了。”这些都是苦口婆心启发大众愿力的。还有一则讲到一群人随忏云老法师去亲近广钦老和尚,其中一个年轻人向老和尚要念珠的事情:老和尚话没有讲完,忽然有一位年轻人问道:“老和尚,您有念珠吗?”老和尚回说:“没有!”他见老和尚身上真的没念珠,这出戏演不下去了,侧见忏公(忏云老法师)手上拿著一串小念珠,正在那儿念著,于是箭头指向忏云法师问道:“这位法师,您有念珠吗?”“有!”忏公坚决有力地回答。年轻人老大不客气地说:“请您把念珠给我!”忏公回说:“我在念的不能给你,我要给你的,你不能丢掉。”“念珠拿来!”年轻人手伸得直直地说道。话犹在耳边,老和尚忽然指著年轻人说:“你现在念的就是!”年轻人顿息骄傲之气,默默无语。两位法师出广长舌,一个由空入有,一个由有转空,配合无间,真令人赞叹!这则中又可以看到老和尚用棒喝接众的当机立断。

  到承天禅寺朝山的信众

  老和尚的开示,处处有这样的禅妙在里面,启发人心,而且处处叫人要持戒、忍辱、苦行、念佛,用空相来观世间,这样才能随缘自在,得到真实利益。曾有因缘看过师父到龙泉寺早期对出家弟子们的开示,里面许多的内涵很相像,可以体会到虽然是不同的善知识,但教导的法却有相似的的内涵。师父在对弟子的开示中也很强调从实际人事物的磨练中去掉人我的分别、执着与比较,从而成就清净的道器。广钦老和尚尤其强调用苦行来教导弟子,他在开示录中说:“我觉得一个新出家的人,应修一段苦行,多做苦工,智慧就易开。”有人就问他:什么才算是苦行呢?老和尚则回答:“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苦行。”(《广公上人事迹初编》)我们作为一个无明的凡夫,在普通的世间生活,无不是在人我的差别相上分别、执着,其实最终都是在不断增加我们的无明和我执而已,所以要成就一个清净的法器,还非得需要经过这样一番的磨练不可。

  想到这里,感觉老和尚慈悲、明澈的双目就在眼前般,不过却看着我们说:“还在这里鼓噪什么,念佛去!”一声大喝,直入耳际,让我们后辈感到荡气回肠的震撼。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这一生所受的一切,这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前生。前一世造的因,今生受果报,今生所造的因,来生受果报。我们到这人间来干什么?来受果报的。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这一生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你不再怨天,不再尤人。佛法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畏因,因为他知道果报之可怕!所以菩萨对一切众生,决定不起一个恶念;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决定不会做一件伤害众生的事情。众生迷惑颠倒,天天在造恶因,果报现前,他害怕,众生畏果;菩萨不怕果报,果报来了,他乐意承受,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