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友情
2015/5/23   热度:219
一位外出的少女与狗依依惜别。动物的友情在很多方面,与人类十分相似。动物也需相互接近后,友谊才能得以实现。被它接近的动物也有自己的意志,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结果,有的就成了单方面的友谊,即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体形成了依恋,如果它的出现可以被容忍,那么它还算是快乐的,它会好几周以至好几个月日复一日地到处跟随着那个冷淡的对方。但有时,想发展这种关系也会遭到怨恨,如果还要坚持下去,就会激起敌意,甚至会运用大自然给予的任何武器,以咬踢、打斗而告终。
所有这些行为都可以从家畜家禽身上观察到,而且也十分普通。我首先注意到马之间的友谊。我家经常养有15~20匹马,我在少年时代每天差不多要消磨半天在马背上,我非常熟悉它们小小的活动范围。在马群中总是有结成一对的情况,它们是不可分离的好友。在使用一对马中的一匹几个小时或一天之后,一旦放开,它会跑开去寻找马群,它会立即高声嘶鸣宣布它的到来。接着它的好友也会嘶鸣作为回应,小跑着过去迎接它。见面后两匹马会站立一会儿,互相碰碰鼻子,这是马的亲吻或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会迅速一同走回去跟别的马会合,再一起并肩吃草。
动物与人类的感情一旦建立起来,其稳固的程度有时也让人难以想象。我的一个熟人饲养着一只北美大灰狼作为宠物,它是狼里面最大、最有力,大概也是最凶恶的一种。可是它的主人信任它犹如信任一只最聪明、最亲善、举止最温和的狗。这只狼享有躺在壁炉前他的脚旁地毯上的特权。倘若附近有孩子,他们可以坐在它身上或在它身上翻滚,掰开它的大嘴看里面的獠牙。
在动物分类上狼和狗是近邻,狐狸由于它特殊的习性和智能,就不是那么容易贴近了,你几乎难以想象它可能跟主人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但我在这里要讲一讲狐狸彼得的故事。
彼得的主人是一位住在西罗普郡乡村的女士,这位女士和她的狐狸非常亲近。在她散步或去拜访亲友时必定带着狐狸,如同妇女带着孩子。别人警告她狐狸是危险的宠物,脾气难测,牙齿锋利,再说它还有一个去不掉的弱点,即对某些东西的嗜好,比方说禽鸟。对此她只是笑笑,她保证,彼得过去从来不干它不应该干的事,而且以后也不会,不止如此,它还是人们养过的宠物当中性情最温和、对人最亲善的。
养了一年左右,彼得失踪了,她非常心疼。朋友们告诉她这是预料中的事,野外生活的引诱力迟早会招它而去。但这安慰不了她。她想到一个念头:若她的狐狸还活着,它会不会只不过在离村落一英里左右的林子里?她抵达林子时已近傍晚,在寻路进入林子深处后,她停下来,提高嗓门,发出洪亮尖厉的高呼:“彼——得、彼——得、彼——得!”然后等待着。过了不久她听见了声音,朝声音的方向望去,她发现彼得正以最快的速度向她跑来,它奔跑时刮起的风使脚旁的落叶纷飞。虽然她想拥抱失而复得的朋友,但她接近不了它,因为彼得欣喜若狂,绕着她不停地转圈,还一次次从她头顶跃过。等它把激情发泄完后,她们一同回家,彼得在她身边一路小跑,时不时重新爆发出欢乐与亲热之情。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素食: 素食资讯 | 健康蔬菜 | 水果大全 | 坚果大全 | 五谷杂粮 | 茶类大全 | 素食人生 | 疾病食疗 | 药膳大全 | 养生知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般人以为到寺院、庵堂里面去舍一点钱,这就叫布施;其实错了,那不是布施的真正意义。在事上讲,一切众生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全心全力地去帮助他,这叫布施。如果人家生活上有困难,我们帮助他,这多半是属于财布施。佛教我们修财布施,目的是帮我们断悭贪,我们要量力而为。如果你有家庭,你有负担,你一定要考虑家庭最低生活的需要,有多余的,这才可以修布施帮助别人。如果你全都布施掉了,你就会遭遇困难,那不是佛教你的,那是你自己的迷信。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