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色可餐 无肉是一种性情挑战
2015/5/23   热度:220
香港电影大反派嘴里经常冒出的一句口头禅:“老子可不是吃素的”,现如今,“老子”这称呼依旧粗俗,但“吃素”却真正摩登时尚起来。善男信女自然不用说,普通白领也挤进队伍了,“我吃素”者从每逢初一、十五到每日三餐坚持三年五载的常见多了。
闹市寻得一份味觉禅意
素食者在合肥还是一个小众,但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要热得多,以至于身边一个“如胶似漆”的朋友,也是一个忠实的素食主义者,在上海混满一年,还在朋友圈不断更新自己发现素食馆的惊喜。
“今天又找到一家不错的素食馆,上海的素食餐厅啥时候才能尝遍呢。”瞧瞧,人家的姿态,奔着吃着素雅,活得素雅去啊。我当然要在后面跟一句:“你这是要吃遍全中国素食的节奏。”不过倒没忘告诉她,合肥近两年也陆续开了不少素食馆,你什么时候过来尝尝。
虽然合肥的素食馆没有北上广热闹,但前年因为王菲火了功德居,偶然穿梭闹市发现,也有那么几家零零散散的素食馆身影,阜南路上的“去吃素”便是其中之一。
“去吃素”的店跟它的门牌一样隐蔽,简单的“去吃素”三个字贴在铁门一侧,这里不像餐馆,更像是一个私家院落。赶上下雨,院子里偌大的一棵棕榈树和缠绕在围墙的几棵藤蔓植物树叶尖上还挂着水珠,青石板地面上几片细细碎碎的落叶,几把藤椅,清静的,跟对面喧闹的车声和人声有些格格不入。
这间大约70平米两室一厅的家庭式空间处处散落着“安静”,店内的餐桌椅和餐具颇具年代感和古韵味。桌椅是民国的,五斗柜是我们父辈结婚时经常见到的,摆上古筝、书籍、茶具、莲花灯,古色古香带着几分禅意,营造出一份坐下来就静下心的意境。
尝尝《恰同学少年》制片人的厨艺
去年新开张,“去吃素”引来不少慕名而来的“吃素者”,老板兼主厨冉然是中央戏剧学院制片管理专业的毕业生,70后知名制片人,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制作人和策划人。
做制片人时,年轻人身上的激情、焦躁、对欲望的追求,冉然也一样,之后因为拍摄纪录片《终南山》结缘释广宽大师,皈依其门下,名号续智居士,卸下凡尘混饶后的冉然吃素、修心,寻得更多安宁。
如今,冉然吃素已经五年多了,去年他从北京回到合肥开了这家素食馆,掌勺全素宴。
冉然的素食馆,定了一个比较“拽”的规矩,每顿只接待十桌客人,没有菜单,不许点菜,提前预约,拒绝仿荤菜,拒绝烟酒,来这里吃素食,更是来这里养心,不打破这些规矩,欢迎你来。
在冉然看来,吃饭都讲究个“缘”字,“有缘你会进来,这次不来下次还是会来。”
碗中不见肉是一种性情挑战
碗中不见肉对常人来说的确是一种性情挑战,以前把吃素理解成了吃斋,似乎吃斋的方是善男信女,现在大不同了,现代人在有肉吃的情况下意识到素食的重要,吃素从主动吃到被动吃,再到主动吃,尽管初衷各不同,为了信仰,单纯为了养生,抑或为了追究苗条的身姿,但“素”风渐进毋庸置疑。
冉然说“真正吃素,不只不吃众生肉、也包括小五荤(葱、韭菜、大蒜、小蒜和洋葱)、蛋类等。严格来说,真正吃素者,也不食牛奶、乳制品等。”
其实,传统的素食可分为 “两大方向”,全素派和以荤托素派。全素派追求“清净”,主要以寺院素菜为代表,不用鸡蛋和葱蒜等“五荤”,冉然的“去吃素”属于此;另外一派是荤托素派,主要以民间素菜为代表,不忌小“五荤”和蛋类,甚至用海产品及动物油脂和肉汤等,说的是民间素食。
现在合肥也开了不少素食馆,大多用豆制品、山药、菇类等现代素食材料巧制出具有荤菜色、香、味、形特征以荤托素,如素鱼、素火腿等,神似味近,“去吃素”做的是全素食,用的是橄榄油,讲究菜品营养均衡搭配,素食也能吃出美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素食: 素食资讯 | 健康蔬菜 | 水果大全 | 坚果大全 | 五谷杂粮 | 茶类大全 | 素食人生 | 疾病食疗 | 药膳大全 | 养生知识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是透过身边的人来觉察自己。 你的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则反映了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的内在自我。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