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与生活禅


2015/5/23    热度:842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的悟心:‘云何修习佛功德?犹如莲花不著水。’‘最极清净如虚空,不染世法如莲花。’‘善知识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著于水。’‘世法所不染,如莲花在水。’受《华严经》等大乘经论的影响,莲花不染尘的意象,成为禅诗喜用的意象。”【《禅宗思想渊源》第7章《〈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236~238页。】

  “与莲花不染喻象相应的,是《华严经》标举的在家出家的生活方式:‘不染家属,虽现在家,心无所著。’世俗之家染污心性,因此,菩萨在家,就要持守自性,在染离染。禅宗也主张在家出家的修行方式。鸟窠禅师曾告诫弟子:‘汝当为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谢灵运之俦也。’据《庐山莲社杂录》,谢灵运想参加白莲社,慧远不允,灵运遂对生法师说:‘白莲道人将谓我俗缘未尽,而不知我在家出家久矣。’故鸟窠引以为比。会昌法难中,朝廷强迫僧人还俗,智真作偈示众:‘明月分形处处新,白衣宁坠解空人。谁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为居士身。’ 千江有水千江月,纯明清湛的心性,不论照映在什么地方,都不改其澄明的质性。虽然披上了俗装,并不会影响弘法的信仰。尽管身在俗世,也不妨碍修行悟道,因为金粟如来的前身,就曾作过维摩诘居士。正是基于这一思想,法难之后,宣宗中兴佛教,智真仍然身着俗装,直至圆寂。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真德秀《净豁持钵求度为说偈言》:‘一真不昧人中佛,五戒俱全俗里僧。必待方袍与圆顶,维摩庞老又何曾?’对在家出家的观念,也有较为圆融的看法。”【同上书,238~239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没有烦恼,学佛的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学佛的人,自在随缘,什么都好!学佛的人处处退让,愈退,路子愈宽,退到后面,金色光明的大道,成佛之道。真正学佛的人,心决定是清净平等。心清净平等,般若智慧就会现前,无论你是生活、工作,你都会得到圆满。圆满是身心安乐,自在随缘,那是真圆满。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是修什么?清净心。心清净,你有智慧随缘,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你就超凡入圣。我们的心清净,世出世法真正做到一尘不染,生活当中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纵然是大灾大难降临,也能从容不迫、见佛往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