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声形相而作佛事


2015/5/23    热度:227   

  碑文用法、报、化“三身”说,为三千邑众阐发了塑造佛像的理论基础。“诸佛如来真化之身,亦非即非离。周沙界而无处不章,赴众生之恳诚;遍净秽止无处不显,应群机之信心。”这些理论,基本上抄自永明延寿的《万善同归集》。开首部分写道:

  三身所归,皆宗实相,如空包纳,似地发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众德。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寂不碍用,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

  这一大段,除了将“夫众善所归,皆宗实相”,改为“三身所归,皆宗实相”,几乎是逐字照抄《万善同归集》的开首一段话【《大正藏》卷四八,958a~b。】。诸佛的法身是中道的理体,它是不生不灭而充满于整个法界,是佛之所以为佛的绝对永恒的真理。佛的报身系修行圆满而享受法乐之身,是在佛土中只为诸菩萨所见的佛身。化身是佛为了救济众生而在历史中出现的种种变化的身,众生的机感千差万别,佛陀便能随顺机缘度化。“化生虽有如是差别,而佛真身本相如故。然真化身,非即非离,但随根器,现有差别,出自不同。”绝对的法身,必须下降到历史之中,体现为人间具体的形相。

  赵州禅师敢于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故对有形的佛像造作,表示了不屑的态度:“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而这尊“真佛”,即坐在烦恼众生之中。赵州以性相不二、众生与佛不二的理路,声言:“此事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是佛。”既然如此,绝对的“真佛”,依然体现为殿里的泥龛塑像:“僧问:‘如何是佛?’师云:‘殿里底。’僧云:‘殿里者岂不是泥龛塑像?’师云:‘是。’僧云;‘如何是佛?’师云:‘殿里底。’”

  兴许有感于赵州的言论对佛像有不敬之处,故碑文作者在此又抄了一大段《万善同归集》。通过这一对自设宾主的问答,亦可看出碑文作者是在华严宗的判教格局下,具有禅教一致的思想倾向。

  问:“《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入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何立相标形,而称佛事?”

  答:“息缘除事,此是破相宗。直论显理,即是大乘始教,未得有无齐行,体用交彻。若约圆门无碍,性相融通,举一微尘,该罗法界。《华严经》云:‘清净慈门利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法华经》云:‘汝证一切灭(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至)真实灭。’《大涅盘经》云:‘非色者,即是声闻、缘觉解脱;色者,即是诸佛如来解脱。’岂同凡夫执顽碍之境,以为实色;二乘偏证灰断之质,而作其(真)形?是以六根所对,皆见如来。万象齐观,圆明法界。岂得消形灭影,方成□[玄]趣者乎【( )内字是笔者据经文改订;[ ]内字是笔者据《万善同归集》所补。】?

  华严宗立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五时判教。碑文指出,若拘泥于《金刚经》遣除形相、音声的经文,执理除事,那就是仅仅停留在大乘始教阶段。始教分空始教和相始教二门,前者为灭除有所得之执著,而说一切皆空,相当于三论宗之教义;后者广分别诸法之性相,以事理未融而说五性各别,相当于法相宗之教义。而到了圆教阶段,为小乘、始教所否定的世间现象,在空有双遣的基础上,又得到安立,达到“有无齐行”、“体用交彻”、“性相融通”之圆融无碍的境界。故举《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阐述了在圆教的立场上,举一微尘,即该罗法界。也就是说,一色一香,皆是中道。此色相形声,并非凡夫所执著不放的顽碍之境,也不是如灰身灭智的小乘所偏证的消形灭影。而是凡夫的六根所对,皆见如来;世间的万象齐观,圆明法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做人要心胸开阔,凡事不要计较,不愉快的事情尽快忘掉,脑子里尽量多留些美好的记忆,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这样做也许不容易,但是要努力学着去做。因为量大福大,在人生的路上,只有开阔自己的胸怀,天地才会开阔,只有把自己的心量放大,福才会大。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