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财富累积可以并行吗


2015/5/23    热度:488   

  禅修与财富累积可以并行吗?针对这个问题,圣严法师认为: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财富属于众生的;

  有智慧的人,会以无执著心、无得失心来处理财富,

  并有节制的使用自己所有的,帮助需要的人,护持佛法僧三宝。

  问:物质上的成功和利益,对修行有害还是有利?

  师:物质上的财富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人对财富的态度以及处理的方式。圣经上说,骆驼穿针眼比富人进天堂的门还容易。佛经没有这种说法。相反的,有许多例子指出,有钱有势的人也可以是很好的修行者。而且,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许多有钱人大力护持佛陀。一些有钱人,不管是男是女,都是护法者和很好的修行者,有些还证得三果的阿罗汉。他们之所以没有达到四果,是因为没有出家,但他们对物质财富抱持着恰当的态度。

  正确认识物质上的成功是很重要的。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可以说世上的任何东西都属于你,而同时没有一件东西属于你。即使某些东西在常人看来属于你,但也应该知道那只是你的业果。你只不过暂时拥有这些东西,而且有义务要善加处理。从更广的层次而言,人们可以说整个地球都是众生所有,但不是要让我们拥有和滥用,而是要让我们照顾、尊敬并传给世世代代。

  具有正确态度的有钱人,有利于护持佛法,他们善用自己的财产。释迦牟尼佛曾经待在几位富人家中,接受供养,包括国王的家,而他自己也是王室的一份子。

  如果你有钱,而且接受财富属于众生的观念,也许会认为:“我要把所有的钱送给身边的人或需要它的人。”但这么作并不是正确的方式,因为可能是浪费。这种决定应该伴随着良好的判断,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财产,其他人则不知道。具有智慧和财富的人,有计画地处理财富,并遵循既定的原则。这也适用于寺院。虽然许多比丘、比丘尼可能住在寺院里,但住持并不觉得必须提供他们一切。比丘、比丘尼进入寺院时,随身带来一些物质和技能,这些财产其实是每个人的业果。然而,住持不鼓励出家人随心所欲地使用或拥有任何东西,即使他们的财产是个人业力的结果,这些人可能不知道如何善加利用,反而造成浪费,必须要有智慧的人,才能适当处理财富。

  兼具智慧和财富的人,不会随随便便处置财富。有钱人继续有钱也是件好事,佛教不主张共产。另一方面,佛教徒不会说:“我所拥有的一切绝对属于我个人,我会运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财产。”佛教鼓励人们布施,帮助他人。在严格的资本主义中,人们尽可能累积财富,这种想法不符合佛法,而且很具毁灭性。

  其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可能也是有害的,也就是说,把财富当成个人安全的保障,或成功、成就与地位的象征,抱持这种态度的人会尽可能的累积财富。如果他们有一千元,就想要有一万元,如果有一万元,就想要有一百万元,他们会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累积财富,希望子孙不但能维持他们的财富,而且让财富增长。他们一直想以各种方式来增长财富,担心失去所拥有的。一个人心中有这么多关于财富的事,就很少有时间想其他事,尤其是修行。

  再说,这种人有一种很深的观念,认为钱是很难赚的,因此不愿割舍一部分来帮助他人。对于任何事情抱持着累积的心态,是和修行南辕北辙的。另一种相反的态度,就是对财产不用心、不经心,那也是与修行相反的,那种态度是不负责任的。

  佛经鼓励人们善用自己拥有的,但在一无所有时也能泰然自若。不应该太依赖自己的财富,也不该把所有的快乐建立在财富上,而该学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满意足。

  曾经有个关于着名的禅修者庞居士的故事。据说他非常富有,在开悟后把家里所有的金银财宝装到船上,丢到河里。他和家人一无所有,甚至连住的房子都没有,而是靠着贩制篮子为生。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把金银财宝送给需要的人呢?”庞居士回答说:“我不要害任何人。如果给人财富,他们很可能造下许多恶业。相反的,如果你要他们修行,他们就会得到真正的财富。”这个故事很可能是虚构的,却有个很好的意旨:最好能清心寡欲,生活得简简单单、心满意足。

  如果在物质上很富有,很可能就增加了责任的负担。累积和处理财富需要时间、精力,修行的时间也就更少了。然而,如果把自己视为财富的守护者,而财富其实属于众生,就可以修行得很好,那时会以无执着心、无得失心来使用财富。

  不需要害怕拥有或累积财富,但也不该沉溺于财富所带来的欢乐,应该有节制地使用自己所有的,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护持佛法僧三宝。(圣严法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时候从事教育工作的,一般都是穷秀才,一生清贫,甚至于三餐饭都有问题。他热心教子弟,热心教学生,学生做了状元、做了宰相,这是老师的荣耀,这是老师的成就。古人知恩报恩,譬如你中了状元、中了进士,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家祭祖,报祖宗养育之恩;祭完祖之后就拜老师,自己的成就,是老师心血教导而成就的。拜哪一个老师?拜启蒙的老师。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拜幼稚园的老师、拜小学老师。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