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耳救雉


2015/5/23    热度:155   

  智舜禅师,唐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性,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禅者,不是逃避社会,远离人群,禅者的积极舍己救人的力行,从智舜禅师的割耳救雉,可见一斑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禅宗思想佛理禅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心善、念头善,你身口所造的当然是善业;心不善、念头不善,身口造作的就是恶业。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讲,修行要从根本修,根本在哪里?根本在“意”,在念头上。佛菩萨的教学也就特别着重在意识,唯有“意识”能觉悟、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能“转恶为善”。“转恶为善”是佛教化众生第一个层次、第一个阶段!众生没有觉悟,对于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没有明了,先教他断恶修善。善恶的标准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十善业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